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3867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绍振教授曾提出作品解读应把文化哲学层面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和“比较”的方法。那么,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使用还原法和比较法引导学生体味词语的妙用,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呢?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先看《白鹅》教学片段:
  师:文章当中作者是如何称呼白鹅的呢?
  生:我们这位“鹅老爷”。
  师:老爷是什么人?
  生:当官的。
  生:地主。
  生:主人。
  师:恩,有道理,经商的也可以说老爷。无论什么情况,老爷是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能力最强的人,是古时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作者把这样的称呼送给了一只白鹅,为什么呢?
  生:白鹅在家庭中地位最高。
  生:白鹅有身份。
  生:很亲热。
  师:都说得很不错,同学们还想想老爷出行一般是前呼后拥的,威风凛凛的,架子十足,鹅与这些有关系吗?
  生:白鹅也是架子十足。
  生:白鹅傲慢。
  师:很好。以前的老爷主要是用来尊称家里最重要的贡献最大的人,现在生活中我们称谁为老爷,一定是生活优裕的人或者架子十足的人。作者用老爷的称呼除了表现了白鹅的傲慢,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亲昵。还有别的这样的有趣的句子吗?
  生:“鹅则对于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师:哦,鹅太高傲了,作者一家人居然忍受它的臭脾气。
  生:(齐笑)。
  这是一个语言赏析的教学片段,无疑这是很成功的,究其原因在于该教师运用了还原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出拟人的修辞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执教者先通过问题“老爷是什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老爷用来称呼什么人”,还原“老爷”一词的词典含义与用法,通过分析生活语境与文本语境的差异来品味“老爷”一词的错位使用,品味这种错位的文学价值。
  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填充文本的空白点,就是“补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有限,情感经历相对简单,鉴赏能力相对低下,光靠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在浅表层滑行,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精心地讲解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当然在此之前,教师首先得运用还原法解析文本,体会语言之精妙。
  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语意还原,就是还原词语的词典意义,片段中的“老爷是什么人?”即词语的语意还原;二是用法还原,就是还原每个词的生活语境,即文中的“我们通常用老爷来称呼什么人?”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解读文本还原语句的基本素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还原法,使学生逐渐具备还原赏析的能力,用比较时尚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读出生活、读出自己。
  我们再看一个发表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生:夏季的一天,姐姐给山中看羊的弟弟送去了金黄的大斗笠。
  师:“夏季的一天”?你是从文中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看出来的,它说那个小男孩“浑身”只穿一条短裤。
  师:哦,他从“小男孩”的身上看出了这是一个夏天。那么从“雨”的角度看呢?请大家默读2-12自然段,准备回答。要求回答的时候这么说:我是从第几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哪句话,看出这雨是夏天的雨。
  生:我是从第五自然段中的“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得清”这句话,看出这雨就是夏天的雨。
  师:夏天的雨“粗”,这老师懂;刚下的时候只落那么几大点,看看天空,就像“似乎能数得清”的“线线”,这老师也懂。可为什么说它“又亮”呢?
  生:因为它(第五自然段)说下雨的时候还有太阳。
  师:这就是太阳雨,夏天最常见的一种雨。接着说:我是从……
  执教教师巧妙地用“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的”引导学生还原词语,学生竟然能从“浑身”只穿一条短裤,还原出这是“夏季的一天”,从“亮”还原出“下着太阳雨”。学生们“在看似平常、简单的词语中感受丰富的蕴含,又从蕴含的感受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艺术造诣”(孙绍振《名作细读》第21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虽不懂得什么是还原法,但是他们逐步学会了运用还原法去品味词语的妙处了。
  除了还原法以外,比较法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语言品析的常用的方法。
  我们先看下面的这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句子应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文章的哪里还出现过?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师: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读者就知道了,干嘛还要反反复复地说呢?
  生:道具十分重要。
  师:是吗?“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介绍道具的,去掉“而已”行不行,?
  生:不行,介绍了道具简单。
  师:介绍道具简单有什么用意?
  生:“而已”说明了道具简单,声音却很多。
  生:说明这个人很善于口技。
  师:作者反复说道“一……一……而已”是有目的的,他就是想让读者明白这个人十分擅长口技,通过“而已”一词,赞许之情不言自明。
  执教者通过删除词语制造新句子与原句比较“而已”的用法,先分析“而已”的词典意义,后分析“而已”的作用,让学生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口技人的精湛技艺的赞许态度。
  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再通过差异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用语之精妙,这种方法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丰富语言教学的乐趣。案例中采用的是删词品味法,即删除某词语造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比较,体会所删除词语的精妙。除了删词法外,换词法也可成为语言赏析常规教学方法。
  我们再看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当中有趣的句子。
  生:“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师:恩,不错。“分娩”在这里指什么呢?
  生:生蛋。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生蛋呢?
  生:拟人的手法,把白鹅当人来写表现对白鹅的喜爱呀。
  师:当人来写,干吗不写白鹅生小孩呢?
  生:(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他是一个什么人?
  生:学者、画家。
  师:恩……
  生:学者一般不说生小孩。
  (师生笑。)
  师:那说什么?
  生:分娩。
  师:对了,从语体色彩分析是一个雅词,而生小孩是一个俗词,很通俗的词语,作者是一个学者,所以……
  生:用雅词。
  师:这样的写法叫做雅词俗用,用很文雅的词语来表现一个十分通俗的意思,这样使文章读起来十分幽默有趣,这种趣味叫做谐趣。这篇文章通过拟人、夸张、雅词俗用的手法创造了这样一种谐趣,而这些词还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富有生活的情趣。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执教者通过把“分娩”改为“生蛋”、“生小孩”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语体色彩方面的区别,学习雅词俗用的写法,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和文章的诙谐之趣。
  在使用比较法时,教师除了要有较丰厚的文学功底,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还要有一双慧眼,能一眼发现词语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意轻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并且由意会到言传,然后选择具体的比较方法,或删词或换词。打造新句子还需要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有一双“巧手”,如何选用对照词,如何组织新句,都是需要反复斟酌的。此外,教师还要有一张巧嘴,使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教师具有了一双慧眼、一双巧手、一张巧嘴,比较法就能运用得得心应手。
  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拓展五花八门,教学深度随意开掘,其实语文课堂的深度首先应该是语言的深度,赏析语言永远是语文课堂的精气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往往蕴含了语文的玄机,语文课堂也该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运用还原法和比较法引领学生赏析语言是语文教学理性乐趣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策略。
  [作者通联:湖南常德西湖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一、徽标的含义与高考考查方向  徽标,也叫徽记、标志、标识,是一种由图形组合或由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图腾。在当代,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徽标,如学校校徽、电视台台标、网站Logo、商品商标等等。这些徽标通常“图”简意赅,形象高度凝练的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徽标相关试题,
一、 分享读诗的原初体验  师:歌颂祖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一路高歌,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79年4月,从十年动乱的坎坷中走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获得新生的祖国,感慨万千,热血沸腾,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写下了感人的诗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用心体验。  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  (生读。)  师:现在,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
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按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精选了二十一位一流语文名师的教例,对之进行了非常详尽、新颖、深刻的评析。确如编辑所言,是“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的好书。此书对我的最大触动是:专业发展,永无止境。太多的审美惊奇,太多的思想刷新,令人目不暇接。  在题为《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的评析文字中,汲安庆对肖培东《〈菩
严格来讲,过程也包括结果,因为结果与开端、发展等程序一样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人们总是把最后的结果与前面诸多程序并列起来表述,如“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因此,本文所说的过程是缩小了外延的过程,即不包含结果的过程。“杜绝过程与结果的混杂”,意思是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把促成学习結果的一系列程序与结果区别开来,不能把它们混杂在一起。  教育的理性思辨始于
【教学设想】  本文情感强烈,汪洋恣肆,可视为散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亦可视为议论文。原来的教材将其放在书信体单元,大多数老师都把它当成散文来教,而统编本教材将其放入议论性文体单元,我们应当重新解读文本,获得新的教学思路。  当圆明园被肆意掠夺焚毁、巴特勒上尉索要赞歌之际,一个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他会怎样回信?面对举国欢庆的时候,有人不敢乱说,也不愿多说,更无法巧说。所以,这样的信很值得期待,
前置学习  板书简笔画(题目)2分钟  调动语言:今天在上课前我想先做一下小调查,你们紧张吗?我也不紧张,我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兴奋的是一条江水可以把成都和武汉相连,一次比赛能让千里之外的我们相遇,一首诗歌能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回今生的插肩而过,今天我们能在一起有15分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融,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最好的朋友,你们好,我的朋友!”  生:老师好  导入:诗
有人以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学习收获,其实不然,只能说“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学习收获”,不能说“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学习收获”。一如“笔是文具”不能说成“笔就是文具”或“文具是笔”,因为宾词“文具”不周延。逻辑学告诉我们,只有宾词周延才可以用“就是”系词判断,也可以将主词与宾词颠倒过来判断;如果宾词不周延只能用“是”系词判断,也不可以将主词与宾词颠倒过来判断。若说“笔是用来写字画图的文具”,宾词“用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
一、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代表作。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却选取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深明大义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特别是小说对于景物的描写像一幅醉美的画卷,展现了荷花淀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象;对人物的刻画也做到了精雕细刻、工笔细描,展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灵世界和美丽的诗意人生。这样的描写和刻画显然与残酷的战争场面格格不入的。那作者为什么如此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进入“三新”时代,不论是教学备考手段方法,还是思维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备考,精耕教学过程是关键,但研究高考试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而在彰显学科特性、注重情境设置、强化素养考查成为教学备考的主流背景下,生活化、情境化和素养化的教学思维应成为核心的指导。   关键词 新高考;学科属性;情境化;素养化   与2020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相比,今年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