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适应状况研究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在生活、学习上往往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本文通过对本校2012级大学新生进行调研,并将历年情况作了对比,分析了本校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总结了新生教育的成效,为新生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2012级新生;适应性;调研
  大学新生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开启了一个充满期待的新世界。然而,最初的幻想与激情逐渐逝去,新生们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在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适应问题是所有大学新生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能否很好地适应,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调研目的与范围
  调研目的:掌握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等适应程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提高新生适应性的对策,为新生教育提供参考。调研对象:浙江某高校2012级新生。调研范围:调研采用上机完成问卷的方式,共计有2746名新生参加本次调研,并递交了完整有效的答卷。占全体新生人数的90%以上。问卷的内容除个人基本信息外共76道题,其中包括75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选择题涉及身心状态适应性、环境认同适应性、大学生活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专业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出国留学意向及其他等方面。调研运用专业数据统计软件(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本次调研还分别统计了各院系数据,使院系的新生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调研结果分析
  现将主要调研结果作如下分析:
  身心症状适应性 大部分新生感觉上大学后有了压力。17.1%的同学感到睡眠质量不好,这个比例比2011级的23.0%有所下降。睡眠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学校应当利用“世界睡眠日”等契机宣传普及睡眠健康知识,并从环境保障和心理调适等各方面帮助同学们提升睡眠质量;当问及对大学生活是否憧憬时,67.3%的新生选择了“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两项比例均比2011级有所增长,而选择“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的比例比2011级均有所下降。总体上看,2012级新生身心症状适应性良好,并较2011级新生有所改善。
  环境认同适应性 大部分新生觉得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有12.0%的新生持相反意见,这个比例比2011级的16.2%有明显下降;68.4%的新生比较认同“自己的宿舍是一个舒适的休息和学习场所”,这个比例比2011级提高了10.3%。可见大部分新生摆脱了对家的依赖,适应了简朴的寝室环境,拥有了培养学习积极性和大学生活热情的良好基础。数据显示:大部分新生觉得自己完全适应大学的时间是1至2个月,7.8%的新生需要4个月以上的时间。分析显示:新生适应大学的时间与“家庭”无多大关系。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适应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略多(表一)。新生反映,大学里最难适应的是学习方式与课余时间安排,其次是人际关系处理;50%左右的新生比较赞同今后会向亲戚朋友推荐本学校。分析显示,新生比较喜欢的活动是文艺晚会类。从历年的比较来看,喜欢“才华展示类”和“知识竞赛类”活动的新生比例有所上升(表二)。
  大学生活适应性 调研显示:大部分新生的月消费水平在1000至1200元,占41.9%。18.9%的新生消费水平较高,超过1200元/每月。从历年比较来看,学生的消费水平自2011级开始有较明显的提高(详见表三)。调研显示:有1.9%的新生花钱无计划,需借贷。75%左右的新生经常主动与父母进行联系,近10%的新生与父母联系甚少。大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家校联合教育和管理。院系也可以考虑在新生教育中适当加以引导,促进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63%的新生比较适应学校的伙食,这一比例比2011级新生有8%左右的增幅,同时,不适应的比例比2011级新生有8%左右的降幅。可见学校餐饮服务的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分析显示:来自城市的新生比来自农村和城镇的新生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军训是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课,许多新生在军训环节中完成了一次成长和蜕变,那么三个月后,军训中养成的习惯哪些还在新生的身上保存着呢?2012级新生认为保留最多的依次是“遵守纪律” “集体主义观念”和“保持寝室洁净”,选择比例均在55%以上。其次是“吃苦耐劳”和“有规律的作息”,选择比例在35%左右。
  人际关系适应性 有近7%的新生不能很好地与异性相处。分析可见,来自城市的新生与异性相处的能力稍好于城镇和农村的新生。新生们认为造成寝室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性格差异(占68.2%)、思想观念差异(占57.0%)、兴趣爱好差异(42.0%)、成长环境差异(41.8%),另有14.1%的新生选择了“贫富差距”。
  专业适应性 调研显示新生课余时间大部分用于看书和睡觉。大部分新生对身边的学习氛围表示满意、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分别为5.9%、17.4%,均比2011级新生下降了三个百分点左右;有17.9%的新生不适应或不太适应大学任课老师的上课方式;大部分新生认为不适应上课方式的原因是:信息量大,跟不上节奏。这是大学生学习必须克服的一个难点,院系和专业研究所应在新生开始学习之前做好指导,让学生尽早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提高课堂效率;大部分新生对自己的专业整体情况已有初步的了解,有25.6%的新生表示与想象有些差距。
  职业选择适应性 有50%左右的新生已经比较关注大学生就业情况,有20%的新生完全没有开始关注;近7%的新生表示从未想过未来的规划,仅有近5%的学生认为自己已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毕业以后的打算,41.7%的新生打算直接参加工作,25.8%的新生打算考研,创业、考公、出国的各占13.3%、6.6%、5.3%,还有7.3%的新生没有想过。近年来,学校及各院系均十分重视就业质量的提升,相信通过氛围的营造和合理的引导,学生能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新生们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是“到企业实习锻炼”,有63.4%的新生打算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打工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工作经验”,有53.3%的新生打算“尽量多地参加学生组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可见2012级新生比较重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结论与建议
  新生适应性问题对在校新生的生活学习有重要意义。从此次调研的结果来看,我校12级新生对大学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适应性良好。对学校寝室建设、食堂服务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但在职业选择适应性方面有退步的趋势,新生对未来规划的主动性有所下降。同时在大学适应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以及意见如下:
  对大学学习方式不太适应 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都感到老师上课的节奏太快,信息量太大,讨论式、自学为主的授课方式使新生一时无法适应,甚至觉得这些课很无聊。得益于各院系对新生教育的重视,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度有所提高。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不足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利用现有资源,更加主动的收集信息,多利用互联网,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咨询,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教师及辅导员也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强调主动学习,及早地改变中学时被动学习的模式。
  社会实践欲强,但应注意处理好与学习的关系 大部分新生有加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最直接的表现是参加学生组织的热情高涨。但不少同学参加了三个以上的学生组织,难免与学习发生冲突。建议新生应适度地参加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同时每位学生也应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正确处理学生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生活独立能力较好,但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进入大学后,绝大多数新生家长都是按月或学期给新生银行卡汇钱,面对生活费的自由支配权,新生的消费欲迅速膨胀,有近20%的新生有不够花的现象,甚至有小部分新生靠借贷来维持。作为大学生,应学会如何理财,合理计划开支。新生教育中应当加入正确消费观的引导,让新生学会体会父母赚钱的辛苦,养成适度消费的习惯。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服务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以影响、带动全体新生。同时,辅导员、班导师也要积极地与新生开展交流,解除新生对于老师的隔阂感,引导新生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多方面的帮助。
  加强学生对考研、出国等高质量就业形式的引导 调研显示:新生入学时对考研、出国及出境短期交流的热情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新生大多还未开始自己对未来明确的规划,另一方面是对考研、出国还存在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心理,学校和院系应该多方努力,搭建平台,帮助新生了解形势、及早树立适合自己的远大目标。
  希望此次调查能够帮助学校及各院系了解新生的状况,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新生教育方案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踏实走好每一步,充实过好每一天!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
其他文献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诗歌以它丰满的血肉和恒久的艺术魅力而源远流长。古典诗歌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经典名篇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字里行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传达的喜怒哀乐,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细品曼妙语言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理性的升华。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09年正式加盟新教育实验以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新教育课程的实践和探索。“每月一事”课程是我们探索的重点课程之一。“帮助学生获得一生有用的好东西”成为我们推动“每月一事”项目的真正动力。  几年的实践,我们学校形成了“每月一事”项目的内容框架:  一、 主题开启,唤醒自信的  意识  北方的深秋十一月份,天气阴郁冷清,然而,高新四小师生的热情却因为“每月一事”演讲活动的开始而高涨起来。校长在月初
摘要:本文在充分理解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利用MiniQuest(在线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对生物核心概念进行系统的建构服务,把生物学的概念或以概念图的形式融入到MiniQuest教学模式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了MiniQuest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更充实的内容,赋予MiniQuest教学模式更多的活力与魅力。MiniQuest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与学的方式,越来越引起重
2015年4月5日,一个难忘的日子,也是笔者从教以来最为感动的日子。  一、突破窘境  随着送教下乡的老师们走进这所农村中学,眼前的一切,让笔者顿时诧异。整个教室乱糟糟的,有的学生跑跳打闹,有的学生还在埋头专心地写着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的学生则是好奇地注视着我,孩子们并没有进入准备上课的状态。  该怎么办?对于仅仅是满怀激情,教学经历尚浅的笔者,一时不知所措。直觉告诉笔者,必须静下心来。  笔者问孩
走进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已有近十个年头了,一直以来笔者都在不停地探索,想寻找到一种适合学校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模式。2015年,笔者一行人来到天津普育学校,在那里笔者开始真正见识感受了“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课堂冲击,学生积极合作、有序训练,课堂成果极为高效。笔者也因此感到学校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迫在眉睫。  小组建立  在全面深入学习了合作教学理论后,笔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合理分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笔者深深体会到国家对于学前教育前所未有的关注,也看到和感受到教育相关部门和学者也纷纷献计献策,促进和规范学前教育。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当前幼儿教师的成长手册。前段时间再次细读,感触颇深。该标准借鉴了先进教育思想和幼儿教育观念,并结合幼儿教师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愿景,出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
2014年10月6日,金华市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举行汉字书写规范专题讲座。所属艾青小学、婺城小学、荣光国际学校的语文教师共同参加。这种以名师诠释汉字书写技巧,同时展示师生书法作品、弘扬汉字书写正气、分享教学精华的“内涵式培养”,在金师附小教育集团已形成机制。集团总校长徐锦生说:“教育精神是教育人的终生追求。以劳动者的勤奋耕耘教育,正是现代教育人战胜职业堕性走向理想教育的可贵之处。”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苏君阳说: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过早在学科层面对学生进行分化,这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确实要开始面对科目的选择,但学校和家长都应该理智地对待孩子选择学科的问题。从学校层面讲,需要开设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自我规划能力,让他们更加了解自我和社会,了解自己的兴趣、偏好、学业基础优势以及社会需求;同时,学校和家长都只能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建议,而不是强制决定。应该尊重
几年前听的一个故事,已经记不太清了。大致是这样:一位建筑公司的老总要从一班普通工人中物色一名管理人员,工地负责人和他在工地转了一圈,问他有没有合意的人选。老总说,我要那个穿红色工作服的人。他解释说,大家都穿蓝衣服,只有他例外……有特色的人往往有追求,有成就。后来的事实证明老板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想,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鹤立鸡群,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有人可能表示异议,说:“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人”远远比培养“才”更重要。因为受到当下各种环境的制约,很多时候教育的定位被强行扭曲了,重在培养的是“才”而不是合格的“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方向就偏离了轨道。  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而言,思想品德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