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问题入手,分析了就业导向下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就业导向下高职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结合具体实例情况分析,可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综合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关键字: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2-0056-02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质量如何?这一直是政府部门以及和高职院校有千丝万缕联系者所关心的问题。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可这样理解:第一,就业是第一位的,要千方百计的在高职院校学生大一入校后就灌输就业问题;第二,要能够就业,要想方设法的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第三,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就业技能、就业岗位素养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有多反面的原因,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主管选择因素。更有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而满足不了企业要求所造成的结构性错位问题[1]。因此,加强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破解就业难的课题。
一、就业导向下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的观念没有改变
在部分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就业放在第一位。更有甚者,为了学生就业,可以开一切绿灯。因为学生要听取就业报告会,正常的教学都可以停了。有些学生就打着听报告会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课就不上了,美其名曰去听报告会,但只见其天天听报告会,从来没见其签了工作。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能在校学到什么?另外,有部分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极其严重,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及专业就业率高,找工作是学校的事,毕业后自己一定会有一份好的工作。而老师一直在夸大宣传“先就业再择业”,导致很多同学盲目就业,可能专业都不对口,后果就是“刚就业就失业”。
(二)教师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的教师动手能力函待提高。有很多教师,觉得站在教室的讲台上要比站在实训室要轻松,或者觉得去实训室太苦太累(特别是机械制造加工类的实训室),或者自己根本就不会开动实训设备。导致学生在实训课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不多,为以后的就业埋下了隐患。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动手能力应该得到提升。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有一部分为订单班的培养,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校企合作。我们就以订单班的培养来说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般都是各个专业自己制定的,有些高职院校专业简单的就是以本科院校的相同或者相近专业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压缩,就变成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出身中职,其人才培养方案
是在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进行的简单的扩充。由此可见,这样的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可能适合当今的高职教育需求,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问题重重,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2]。而很多高职订单班学生的培养,也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只是简单地在原基础上做了简单地变动,或者根本就没有变动。按照这样的方案培养出来的订单班的学生,能合格吗?是真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吗?这样的校企合作还能合作多长时间?
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应该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所以,不能迎合校企合作的口号而放弃办学的宗旨。我们应该和订单班的企业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足够的学时,按照教育规律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还要考虑和企业合作,加大学生培养学时,让企业一线的有经验的师傅,来学校实训室讲授实践课程,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办学。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毕业生到企业后跳槽严重的现象,也能使校企合作办学长久的开展。
(二)在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技术”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是指能够积极主动的适应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能够引领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负责人。与本科院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是一位既能够从事相关专业建设和学科教学研究,又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优秀老师才能够成为专业带头人[3]。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按照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专业带头人有可能是院系领导,不是院系领导者,由于形势所迫,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要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专业带人怎么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技术”研究当中。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在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要有专业“技术”带头人,此带头人要在自己相关的领域要掌握相关的动手技能,不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一定要有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一般任课老师都有动手能力,最终,是职业院校老师都是既能上得了讲台,也能开得了实训设备。
(三)一室一师
高职院校的每个实训项目都会有对应的实训室。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学人员的方式方法,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单一,都是应届或者往届毕业的硕士生。这些硕士生大多都是从本科毕业后直接上的碩士研究生,在学校搞科研项目应该不错,但对于实训室的设备,以及设备的操作还是一知半解,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怎么在短暂的实训课上使学生熟练的操作实训设备?所以,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引进上多元化,即需要引进能搞科研的大学以及科研院所毕业的硕士生,也需要引进在企业一线的工程师,甚至是高级工程师。来满足高职学生的实操教学水平。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全国将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大胆的提出“一室一师”的说法,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每个实训室都会有对应的有一位或者多为大师级的实训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实训老师不会动手的弊端。
(四)就业在学生思想上要重新认识
部分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学校就业部门为保证“入口旺”,想方设法要做到“出口畅”。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没有自己走出去找工作的“热情”,好像觉得只要入了学校的门,就业找工作的事就是学校的。久而久之,学生当中就会形成这种不思进取的作风。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工作后跳槽现象严重。因为从一开始找工作时,学生就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愿望来签订三方协议,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找工作,随意性、盲目性很强。
从学生大一刚入校,就应该帮其树立找工作的热情与信心。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但不是盲目的就业教育。不能鼓吹“先就业再择业”的不现实就业心态。应该多和企业合作办学,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企业人才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以企业要求的流程来培养学生[4]。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并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亚琦.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2):48-50
[2] 高晓格,张雪源.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J],新疆农机化,2013(21):6-7
[3] 李焦明.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概念解析与选拔条件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3):58-60
[4] 刘尧.高职院校订单培养面临三大挑战[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2
关键字: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2-0056-02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质量如何?这一直是政府部门以及和高职院校有千丝万缕联系者所关心的问题。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可这样理解:第一,就业是第一位的,要千方百计的在高职院校学生大一入校后就灌输就业问题;第二,要能够就业,要想方设法的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第三,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就业技能、就业岗位素养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有多反面的原因,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主管选择因素。更有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而满足不了企业要求所造成的结构性错位问题[1]。因此,加强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破解就业难的课题。
一、就业导向下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的观念没有改变
在部分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就业放在第一位。更有甚者,为了学生就业,可以开一切绿灯。因为学生要听取就业报告会,正常的教学都可以停了。有些学生就打着听报告会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课就不上了,美其名曰去听报告会,但只见其天天听报告会,从来没见其签了工作。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能在校学到什么?另外,有部分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极其严重,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及专业就业率高,找工作是学校的事,毕业后自己一定会有一份好的工作。而老师一直在夸大宣传“先就业再择业”,导致很多同学盲目就业,可能专业都不对口,后果就是“刚就业就失业”。
(二)教师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的教师动手能力函待提高。有很多教师,觉得站在教室的讲台上要比站在实训室要轻松,或者觉得去实训室太苦太累(特别是机械制造加工类的实训室),或者自己根本就不会开动实训设备。导致学生在实训课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不多,为以后的就业埋下了隐患。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动手能力应该得到提升。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有一部分为订单班的培养,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校企合作。我们就以订单班的培养来说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般都是各个专业自己制定的,有些高职院校专业简单的就是以本科院校的相同或者相近专业的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压缩,就变成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出身中职,其人才培养方案
是在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进行的简单的扩充。由此可见,这样的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可能适合当今的高职教育需求,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问题重重,人才培养质量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2]。而很多高职订单班学生的培养,也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只是简单地在原基础上做了简单地变动,或者根本就没有变动。按照这样的方案培养出来的订单班的学生,能合格吗?是真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吗?这样的校企合作还能合作多长时间?
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应该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所以,不能迎合校企合作的口号而放弃办学的宗旨。我们应该和订单班的企业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足够的学时,按照教育规律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还要考虑和企业合作,加大学生培养学时,让企业一线的有经验的师傅,来学校实训室讲授实践课程,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办学。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毕业生到企业后跳槽严重的现象,也能使校企合作办学长久的开展。
(二)在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技术”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是指能够积极主动的适应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能够引领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负责人。与本科院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是一位既能够从事相关专业建设和学科教学研究,又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优秀老师才能够成为专业带头人[3]。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因为按照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专业带头人有可能是院系领导,不是院系领导者,由于形势所迫,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要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专业带人怎么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技术”研究当中。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在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要有专业“技术”带头人,此带头人要在自己相关的领域要掌握相关的动手技能,不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一定要有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一般任课老师都有动手能力,最终,是职业院校老师都是既能上得了讲台,也能开得了实训设备。
(三)一室一师
高职院校的每个实训项目都会有对应的实训室。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学人员的方式方法,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单一,都是应届或者往届毕业的硕士生。这些硕士生大多都是从本科毕业后直接上的碩士研究生,在学校搞科研项目应该不错,但对于实训室的设备,以及设备的操作还是一知半解,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怎么在短暂的实训课上使学生熟练的操作实训设备?所以,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引进上多元化,即需要引进能搞科研的大学以及科研院所毕业的硕士生,也需要引进在企业一线的工程师,甚至是高级工程师。来满足高职学生的实操教学水平。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全国将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大胆的提出“一室一师”的说法,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每个实训室都会有对应的有一位或者多为大师级的实训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实训老师不会动手的弊端。
(四)就业在学生思想上要重新认识
部分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学校就业部门为保证“入口旺”,想方设法要做到“出口畅”。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没有自己走出去找工作的“热情”,好像觉得只要入了学校的门,就业找工作的事就是学校的。久而久之,学生当中就会形成这种不思进取的作风。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工作后跳槽现象严重。因为从一开始找工作时,学生就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愿望来签订三方协议,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找工作,随意性、盲目性很强。
从学生大一刚入校,就应该帮其树立找工作的热情与信心。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但不是盲目的就业教育。不能鼓吹“先就业再择业”的不现实就业心态。应该多和企业合作办学,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企业人才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以企业要求的流程来培养学生[4]。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并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亚琦.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2):48-50
[2] 高晓格,张雪源.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J],新疆农机化,2013(21):6-7
[3] 李焦明.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概念解析与选拔条件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3):58-60
[4] 刘尧.高职院校订单培养面临三大挑战[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