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教育中的主体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747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何谓主体?概括地说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特指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我们基础教育追求的目标,它关系到儿童的发展权利、特点、地位是否受到尊重。本人结合多年小学教育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
  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成人和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教育的附庸,看作玩物或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应热爱、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看作不同于成人的孩子,其各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就是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尊重、爱护学生,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等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加强教育的民主化。
  2、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有着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小学生就是小学生,不是小大人,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卢梭曾指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地果实……,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教育者应充分认识这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据此确定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不是个简单的容器,而一所加工厂,他们在接受“原料”的同时,进行着适合自己的加工处理,使成人的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因此,传统的仅仅单纯追求智能训练和知识传递的教育应被超越,对情感、意志、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被重视。
  二、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关系
  学校的活动主要是由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构成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当我们论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其主体性时,我们并不主张学生唯一主体,而是认为在复杂的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均是主体,不过把侧重点放在学生主体的确立上,把着眼点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上。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教师和学生均是活动的主体,但双主体之间其作用是有区别的。教师是学生身体的护理者、环境创设者、观察指导者、知识传播者、个性影响者以及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管理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领导作用,简而言之,教师主体的作用就是主“导".对学生主体而言,学生是活动的执行者和承担者、是游戏学习的探索者、是活动结果的最终体现者。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是配合教师,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主动追求、实现自身的向前发展。简而言之,学生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就是主“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师生双主体作用的精炼概括。“导”与“动"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可以说,教师主导是学生主动的基本前提,学生主动是教师主导的结果和证明。
  2、避免陷入教师中心论或儿童中心论的误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必须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安排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强调教师主导,并不意味着教师中心主义,教师包揽‘一切,高度组织和控制,学生无所事事,消极被动。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的在于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盲目夸大。同样,强调学生主动,也并不意味着儿童中心主义,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教师不闻不问,活动处于“放羊”状态。事实上,离开教师的主“导”,学生不可能真正有效的主“动"。比如,离开了教师创设的活动环境和材料,学生就无法操作,也无法实现认识,得不到相应发展。因此,学生的主“动”是离不开教师主“导”的主“动”。
  三、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树立学生主体性的意识和观念固然重要,但关键是如何使这种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实现,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学生自主、主动的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从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活动并不多,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和集体活动上,学生做什么,什么时候做,甚至怎么做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是消极地等待教师的安排,其自主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极大限制。小学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参与,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信和各种成就感,学生不是旁观者,设制活动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应该使每个教师都明白这一点。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即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身心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获得主动发展。
  2、尽量减少对学生身心的不适当约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等特点,他们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感知周围世界,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其生活活动的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单调,缺少活动工具和材料,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受到限制,然而,如果没有良好的精神环境,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活动氛围等,也根本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可言。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去(3)班而要回到原来的中班”时说(3)班的老师总是上课时不许回头,不能和同学交流说话,有时还罚我们,我们班的老师就不这样"。可见对学生身心的不适当约束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和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丧失学生的主体性。当然,适当的规则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秩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要尊重、理解学生,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愿望与要求。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教師要尊重、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在合理的前提下,每个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应该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和实现,教师应该弄清楚严格要求学生与学生合理要求之间的区别。那种无视学生的愿望,以自己认定的准则规范压制学生、时常训斥、惩罚学生自勺做法其实就是无视学生的主体性的表现。
  4、重视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是连接个体与环境并使之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教育老前辈陈鹤琴先生就曾倡导“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自己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5、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如上所述的师生双主体关系,一是克服教师中心主义,二是克服儿童中心主义。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我认为“师生双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说法是合理而正确的,它将影响着教育工作者的儿童观、教育观甚至文化观。鉴于本人浅见拙识,到此搁笔,还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总结经验,为推动教育改革继续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田径运动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因而它有“运动之母”之称。对于中学生而言,有效的田径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着其它项目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田径运动是枯燥乏味、缺乏灵活性的,例如推铅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田径项目越来越受到冷落。  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并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
期刊
培养创新素质是教育的核心,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呢?  一、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瓦特成功发明蒸气机得益于儿时对开水掀开壶盖的好奇,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儿童的好奇心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
期刊
慈善意识是公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同情心”的自觉心理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慈善行为的意愿和动机,是公民责任的重要体现。慈善意识是反映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可见,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的关注与参与,而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慈善事业的主要参与者。面对汶川地震等灾难事件时,我们也发现中国青少年学生不缺乏慈善意识和责任感,但我们不
期刊
教学和学习一种语言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需要社会的接受,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考虑。英语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尤其是,许多学生正在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显示出了消极的英语学习态度。老师们总是抱怨提高学生的成绩太困难了,学生又太懒而不愿意记忆单词、背诵对话、完成练习。从某种程度上讲,一种让英语教学和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就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
期刊
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常常看到学生期待的目光及跃跃欲试的神情。体会到教师应根据学生这种天性,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期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理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意愿。因此,我们的教育过程应在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的基础上,承认个体差异,用“赏识教育”理念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赏识氛围中自主探讨,学会学习。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课改形式下,学会赏识学生,是实施课改的有效途径。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
期刊
记得上周,我在上《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文中共有八幅鲜明的图画,八段生动的文字,图文并茂,是一篇难得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好教材。我班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扎实,但是阅读水平却不太乐观。他们对简短的课文基本能读下来,可是语感比较差,时常是拉长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