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的电影改编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与音乐、图片和其他叙事方式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文学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是对文学作品的延续。主要故事情节方面不会有过多的改动,只是在叙事风格和叙事顺序方面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改编大获成功的原因,而后从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对文学作品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共同主旨进行阐述。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电影改编 文学作品
  改编作为现阶段一种新型的电影剧本来源,属于文学和电影的交叉领域,具有跨学科的特殊性。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首先有一定的受众基础。电影可以通过震撼的视觉和听觉表现形式,通过立体的人物形象对文学作品当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将文学作品从读者的想象转化为生动的现实故事。因此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处理,也是将电影以写作的方式进行构思,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将其完美的展现到银幕上,也要根据电影的特点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或语言进行删改,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对外国文学的电影改编进行探析。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改编大获成功的原因
  首先,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叙事艺术,文学作品通过文字作为媒介,作者的创作借助读者的自我联想在脑海中展开一幅幅画面,文学作品的文字是抽象的表达,依靠读者自身的价值观、生活经历等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感悟。而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聲音等直接将具体的故事情节表达出来,通过编剧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经过叙事顺序等各方面的调整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官,加深观众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电影的创作,可以更改文学作品在空间表达上的错误,并且,虽然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不同的见解,但文学作品始终只有一个主旨,影视作品通过对这一主旨进行凝练和提升,使其更加饱满,使观众更容易接受。
  其次,现代电影运用3D技术,使影视表演具有侵略性和生动性,打破传统电影的画面局限性,戴上3D眼镜之后,观众仿佛完全置身于故事当中,故事中的建筑、人物以非常逼真的形式展现在眼前。2013年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运用了3D技术,导演巴兹鲁赫执导,曼恩和华纳兄弟斥资数亿美元在视觉创作和3D技术上进行精心设计,整个电影的服化造型更是奢华艳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在观众戴上眼镜后,仿佛就置身于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纽约夜晚,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使观众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的体会。
  最后,文学作品的人物角色是扁平化的,电影通过选择符合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演员,对人物的刻画和处理独树一帜。在故事开展方面,2013年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电影开场通过第三人称描述拉开整个电影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讲述的尼克是故事中的参与者,又是一个讲述的局外人,并且电影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多重角度进行叙事,这样的设置既保留了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饱满的情节又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加之两位主角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展现出的卓绝演技,带给观众深深的共鸣。
  总而言之,对文学作品的尊重与保留,依托现代化技术将平面画的小说情节塑造得丰富而饱满,将每个故事中的主角形象独立成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使文学作品与电影高度融合,使电影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大获成功。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叙事风格比较
  多数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是小说的形式,而小说以叙述的方式为主,从2013年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方位理论来看,小说可以对读者展开平铺直叙的细节化描写,但是作为讲述者的尼克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并不是对所有角色的所有细节都了如指掌,因此电影也会随着角色的切换而对事件做出不同角度的描述。以盖茨比的生活环境为例,尼克并不了解他早年是生活于富有的精英家庭还是贫困之家,只能通过后期盖茨比的描述得知,这也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隐藏线索式的叙事方法,包括盖茨比的感情线,也在尼克的描述中保留了神秘色彩。因此电影在叙事方法上,将尼克作为主要的旁白者,但他又是故事当中的参与者,导演通过他将主要人物串联起来,通过他将故事的脉络梳理清楚,而后又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了每个主要角色对细节的演绎。先通过尼克有限的描述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理,而后通过不同角色不同叙事方位来回变换,逐渐将主角的身份、情感展现出来。
  此外,电影是时间的艺术,电影版本将文学作品当中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压缩在1922年的夏天,而后由尼克的角度讲述出来,并在其中回溯穿插1917年的战争、盖茨比的感情、盖茨比的年少生活等,删去了一些较为琐碎的生活片段,保留了故事的主线。在有限的142分钟之内,将美国少年信心满满、带着憧憬追寻美国梦直到梦想破灭这一过程展现给观众,影片一帧帧划过,宏大的历史背景飞速地在观众面前流过,最初华丽奢靡的纽约和与主角们相聚分离的苍凉,使观众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历史的真实与残酷。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语言风格比较
  电影通过不同的镜头转换与拍摄手法将文学作品中语言描述的感情和渲染的氛围更加具体地展现在荧幕上。女主角黛西的形象在电影中是随着尼克的描述一步步完整起来的,盖茨比和黛西第一次见面时,不同的版本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在原著中,当他们两个在尼克家相遇时,下起了大雨,远处的一盏绿灯让这一幕更像是一场梦。但在1974年的电影里,他们的相遇场景是晴朗的白天,但场景依旧是含蓄的。而2000的电影版本中,两人相遇的场景充分还原了原著,在倾盆大雨中,黛西去尼克家做客,在这一幕中,昏暗朦胧的灯光照射在黛西的脸上,镜头在三个人之间切换,加之演员高超的演技,将三个人的内心细腻地表达出来,用无声的语言代替了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言描写,比原著更具感染力。
  此外,电影中的语言相比文学作品来说更加简洁,无论是尼克的描述过程,还是主角之间的对话都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更多的是通过许多特写镜头、演员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眼神等进行展现。而对于文学作品当中的重要部分,电影也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一场景反复展现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例如“上帝之眼”“绿灯”这些具有特殊意象的事物。   四、文学作品与电影所表达的共同主旨
  尽管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当中,对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语言描述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梳理和改动,但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电影,对于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层面的主旨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首先,每个版本对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主旨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刻反映,“美国梦”是20世纪初美国青年所追求的终极梦想,他们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不懈的奋斗,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自由。然而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这种迫切的渴望逐渐腐蚀了最初的赤诚之心,文学作品与电影的主角盖茨比看起来囊括了一个怀揣“美国梦”青年的所有美好特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积极乐观,但即便如此,他对爱情的热情与对事业的投入,最终也只是以蒼凉的悲剧结尾,令人唏嘘不已。
  其次,电影还将爱情这一主题也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进行阐述。在盖茨比的世界中,除了他对理想的向往,他的生活中最无可替代的就是黛西。他与黛西的爱情带给他无限的力量和生活中所有苦难的慰藉,但他的爱并没有换来黛西的双向付出,黛西对他依旧是冷淡和不屑的。他在孤独与焦灼中一直等待,在工作上努力上进,希望以此来博得黛西的爱情。但最终即使盖茨比被人打死,黛西也从未出现过,而是与汤姆游玩,只有尼克在缅怀和惋惜盖茨比,何其讽刺。
  五、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作者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疯狂追求“美国梦”这一现象的真实反应,菲茨杰拉德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将几位主角塑造得性格鲜明,以故事情节的强烈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过程中,1974年的版本通过大量的运用特写镜头、空镜、蒙太奇等摄影手法和叙事手法,细腻地展现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而2013年版的电影更是依托现代化3D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当时那个纸醉金迷、极度奢华的纽约都市。每个版本一方面顺应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又融合了电影的优点将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立体化,将文学作品的主旨进行深化,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美国在价值追求、文化审美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使影片在具备艺术观赏价值的同时,有了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祎雯,王凤月.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简述从文本到电影的嬗变[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7).
  [2] 靳永莎.命运多舛——《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悲剧情节[J].卷宗,2020(13).
  [3] 张丽芳.理想者长眠于梦——浅谈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J].神州,2020(15).
  [4] 朱旬萍.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意象的营构与透射[J].语文学刊,2020,40(3).
  [5] 邓桢妮.浅析男权意识笼罩下的空间女性主义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J].空中美语,2020(1).
  作 者: 胡迎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西湖三塔记》 与《洛阳三怪记》均是宋元灵怪类话本“三怪”系列中的篇目,二者在话本结构、人物描述、情节设置等有多处相似的地方,也有同中存异之处。对这两篇话本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具体研究其形式、内容的异同,也可初窥宋元话本之体制及思想艺术等特点。  关键词:《西湖三塔记》 《洛阳三怪记》 人物比较 情节比较  《西湖三塔记》《洛阳三怪记》(以下简称《西湖》 《洛阳》)均收录于明代文人洪楩所编
摘 要:死亡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别和民族的作家所持有的死亡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以约翰 ·济慈的《夜莺颂》 和我国蒙古族高延青的《祭灵歌》 为例,分别从宗教背景、诗歌意象等方面探索两位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死亡观,从而更好地阐释蒙古族与西方死亡观的异同。  关键词:约翰 ·济慈 高延青 宗教背景 诗歌意象 死亡观  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
摘 要: 纪秀文老师 1965 年到故宫博物院修复厂工作,师从孙孝江,至今从事书画修复工作 已有五十余年,参与修复古字画 一千余件。纪秀文老师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的第二代传人,亲眼见证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的发展历程。经过采访纪秀文老师的文保工作经历,使笔者了解到故宫文物修复厂的早期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记录的方式展示出故宫匠人真实的历史与人生。  关键词:纪秀文 书画修复 故宫文物修复厂(故宫博物
摘要:《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这部文学作品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小说的结构布局与情节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了解小仲马语言背后对七月王朝下法国巴黎社会腐化淫乱、纸醉金迷社会现象的揭露;有利于当代人学习和借鉴《茶花女》中的写作风格,从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因此,笔者先从语言特点的含义入手,再对《茶花女》这
摘 要: 语文教科书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核心文化价值,是构建青少年本土意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工具。语文教科书作品选文的变化也往往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主旋律”的调整。本文拟透过对新中国不同时代主潮的分析,呈现语文教材七十年的选篇策略的变迁。  关键词:新中国 语文 教科书 选篇策略  语文教育关涉一个人的成长,是国民精神养成的重要途径。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陆费逵曾指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
细细算来,明天就是我生日了吧。   我兴奋地对老妈叫道:“妈!明天是什么日子?”“你生日呗。”“那好!天地为证,现在我就和你约法三章:在本人生日当日,一不可打,二不可骂,就是冒了呆话也不能骂,三不可约束本人的自由。行不?”“那行。”   这天,我早早醒来,正面向墙发呆,老妈忽然走了进来。我便说道:“妈,早上好!”“你也生日快乐!”我猛得忆起今天是我的生日,立马摆出寿星该有的样子,发号施令道:“
摘 要:W·萨默塞特·毛姆著述丰富,蜚声世界。其唯一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尤为突出,文中大量对古老神秘中国的描述引发学者对其暗含的东方主义思想的探究。2006年好莱坞将《面纱》搬上银幕,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删改,成功俘获当下的审美判断与市场需求。本文立足于原著与电影,比较时代变迁下二者所呈现“他者”的差异,进而挖掘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引发对树立“中国形象”的思考。  关键
摘要:刘震云,河南延津人,当代著名作家。1979年开始登上文坛,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体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以简练冷峻的叙述风格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小人物形象,随着作家创作角度的深入即侧重表现小人物的物质困境转向精神困境,小人物的形象发生着变迁,表现出作家对小人物主体性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关怀。  关键词:刘震云 小人物形象 生存困境
摘要:《繁花》是一部带有电影化表现的文学作品,而其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作者借鉴最多的是叙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和思维蒙太奇中的抒情蒙太奇、隐喻蒙太奇以及節奏蒙太奇。本文将结合文本,对《繁花》中各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繁花》 叙事蒙太奇 思维蒙太奇 节奏蒙太奇  在电影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而除了不同的景别运用、拍摄方式和画面处理技巧外,还有更
【文体呈现】   材料一:   昨天晚上,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地向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是好B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上“打铁”(发帖子)去了。——《哥哥来我家》   材料二:   网络时代,出现“网语”势所必然。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语言与时俱进,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