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在《文化生活》课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anc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的文明习惯教育一直是社会生活中非常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文明习惯教育是每个学校和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如何依托课本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是我们政治课教师的重大责任。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文明礼仪;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
  
   以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目的,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在礼仪教育的全过程的《中学生文明礼仪》(高中版)在各中学推广以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而这又给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机渗透礼仪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四有”公民作为根本任务,而思想道德建设又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以礼仪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本人就在《文化生活》中有机渗透礼仪教育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以文明礼仪知识为载体进行《文化生活》知识学习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席勒说过“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优秀传统文化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让我们通过各种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这些方面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以我们周围的鲜活事例为范,布置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完成一项体现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实例,并要求学生写出过程和感想,或拍出图片写出感受;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要求学生关注彼此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的实例,利用课堂或活动课请学生交流让他们特别感动的事件;在社会生活中,要求学生收集大家在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等方面的典型实例,通过课堂进行交流,让学生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具体的认识,并能将这些认知内化为一种素养,最终外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以各种文明礼仪活动渗透《文化生活》知识的学习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基本内涵,《文化生活》课程的学习要求能够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而高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课程本身理论性又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就通过各种文明礼仪活动渗透《文化生活》学科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渗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容易认同,并且能够促使他们达到知行的统一。比如通过演讲比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演讲礼仪,让班级学生一起通过准备演讲的材料,培养合作精神,通过材料的准备更多地认识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参加演讲的孩子可以从站姿、目光、手势等多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水平。再比如通过成人仪式让学生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改变自己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活动,展现文明礼仪之邦的恒古魅力。通过“文明就餐”的活动从孩子在宴饮中的行为、举止、表情,到主客之间的相互尊敬、谦让,都提出详尽的要求,让学生提高用餐修养。通过学校组织的烹饪课、电子电工课、汽车模拟驾驶课等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各种生活技能,并且在技能培养中彼此合作、交流,提高文明素养。总之,通过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具体礼仪活动,体验优秀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提高个人素养,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最后,突出文明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内在精神文明素养的展示,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礼仪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它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讲究礼仪的人不仅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端正品行,而且也无声地影响着他人。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修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日常文明礼仪的教育实现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
   总之,通过礼仪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渗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文化生活》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其他文献
笔者在工作期间,参加了湖北省高校教师培训,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学习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学习感触颇深,也激发了对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要不断提高学生在习作中的自我意识,要不断促使学生主动去捕捉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只有当学生自己想说、想写、愿写时才能进行有效的写作。而教师的指导、启迪也只有在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后,才能转化为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我深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rn新学期的第一天走进教室上课,真把我吓了一跳:预备铃响了,学生
期刊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户籍人口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为顺义区下一步制定围生儿出生缺陷防控策略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工作规
目的 分析湖州地区孕中期孕妇产前诊断现状.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产前筛查的800例孕中期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清晨空腹肘静脉血,
语文是工具学科,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思维、表达、创造、审美等能力。电教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电教手段来突破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难以使学生通过老师口头语言而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电教手段来分解难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分析、比较、
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IQ(智商)的高低,而80﹪取决于EQ(情商)。姑且不论其结果的正确与否,但从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学习的优劣,其情感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显然有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动其主观”呢?  情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态度的体验。情感诱惑就是施教者以这种态度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