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人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而是让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移情式反应的教学方式。移情式反应是指教师要意识、理解并接受学生的感受和关注,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并且能把这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教学对话前提是“我——你”关系的确立,是对话者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在教师面前缺少平等,课堂经常被老师“独自式”的表演所占据。为克服这种状态,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 换位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限制在某个方向上,学生不能疑问、不能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是记忆正确的答案,复述教师的想法。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得意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他们离不开教师,不会讨论与合作。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确立自信,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2 积极倾听。师生问的对话应遵循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在观念上是指人格的相互尊重;在教学中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倾听。让学生说话,不是师生教学对话的全部,但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基础。是实现师生交流的条件。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不能忽略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探究中掌握知识。
二、有效的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学习模式,但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上台,老师下台”,我认为这样带有片面性。提倡学生自主活动,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如: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或居住小区周边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学生对回答身边的环境问题不困难,但提合理化建议就很不易说全面了,这时就很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引导解决此类问题要从国家和个人该如何做,如何健全法制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人手即可。但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学习。讲究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1)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4)以某种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5)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的感觉;(6)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7)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2 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合作学习不应该理解成狭隘的课上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学生在课下与伙伴、老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获,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渗透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现在教学中有这么几种倾向:(1)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2)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没有任何创新和实效;(3)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热闹的讨论声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3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有的老师认为有了新型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就应弃之不用了,也就是接受学习被全盘否定。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接受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学习,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同于学生单向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也不同于科学家发明创造所采用的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而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既包括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但实质上又仍然是接受式的学习,不过是通过探究和体验而获得知识结论的主动接受式学习。而这样一种兼容两者的主动接受学习方式,恰恰正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学校中的学生学习方式。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而是让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移情式反应的教学方式。移情式反应是指教师要意识、理解并接受学生的感受和关注,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并且能把这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教学对话前提是“我——你”关系的确立,是对话者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在教师面前缺少平等,课堂经常被老师“独自式”的表演所占据。为克服这种状态,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 换位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限制在某个方向上,学生不能疑问、不能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只是记忆正确的答案,复述教师的想法。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得意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我们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他们离不开教师,不会讨论与合作。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确立自信,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参与者。2 积极倾听。师生问的对话应遵循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在观念上是指人格的相互尊重;在教学中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倾听。让学生说话,不是师生教学对话的全部,但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基础。是实现师生交流的条件。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不能忽略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探究中掌握知识。
二、有效的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学习模式,但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上台,老师下台”,我认为这样带有片面性。提倡学生自主活动,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如: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或居住小区周边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学生对回答身边的环境问题不困难,但提合理化建议就很不易说全面了,这时就很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引导解决此类问题要从国家和个人该如何做,如何健全法制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人手即可。但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学习。讲究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1)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4)以某种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5)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的感觉;(6)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7)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2 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合作学习不应该理解成狭隘的课上讨论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学生在课下与伙伴、老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获,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渗透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现在教学中有这么几种倾向:(1)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2)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没有任何创新和实效;(3)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热闹的讨论声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3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有的老师认为有了新型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就应弃之不用了,也就是接受学习被全盘否定。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接受学习,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学习,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同于学生单向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也不同于科学家发明创造所采用的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而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既包括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但实质上又仍然是接受式的学习,不过是通过探究和体验而获得知识结论的主动接受式学习。而这样一种兼容两者的主动接受学习方式,恰恰正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学校中的学生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