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che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大量存在。
  怎样才能具有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短时间内抓住一首诗抒情言志的内核,进而读懂它呢?笔者以为着眼的基础在于立足课内,提高素养,即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打牢基础。为此,要认真学好课本、读本中选录的诗词佳作,要努力拓展知识面,精选名家诗词曲中的名篇进行阅读、分析、背诵,充实头脑,开阔视野。除此之外,熟识诗歌语言中虚字的特点,不失为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有效策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其—)》]。如果将第二联改为“春蚕到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干”,从意象上来说一点儿也不比原来少,你能读出怎样的韵味呢?前句有了“方”字,后句有了“始”字,才多出了终不瞑目的幽怨和终生无悔的情思。
  如上例所言,我们在抓住意象,分析意境,领会情感的常规思路下仍不能精准地读懂诗歌。因此,还要着力于虚字。
  “虚”这个字在中国话中和“实”相对,有时常常有一种“一无所有”的意思,和“空”“无”相连就强调了它的这重意味,像旧时成语里的“虚席以待”“虚心求教”。有时它又有一点儿“空幻”的意思,与“假”“伪”相连就凸显了它的这重意义,像旧时成语里说的“虚情假义”“假凤虚凰”。作为“字”的定语,“虚”这个字使虚字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可有可无。但真的是这样吗?
  2014年四川卷《秋暮吟望》(清·赵执信)要求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以及2012年四川卷赏析《子规》(元·曹伯启)第二联中的“空”字,这显然都涉及了对虚字的考察。

一、何谓虚字


  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里有一段话说:“这里所说的虚字范围较广,不但是代词,介词,连词,语助词,还包括好些个副词:换句话说,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里不用“虚词”而用“虚字”其实就是为了与现代语言学的概念相区别(《文言虚字》附录13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那么可以这样说,虚字是本身不具有独立意义,必须依附于其他词才能有其意味的“词”。而我们在高考诗歌鉴赏阅读之中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在状语位置的“副词”。

二、虚字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1.虚字,可使诗歌情感复杂细微,清晰传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渐欲”显得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春草初生使得诗人有一种欣喜和爱怜的心情。如果把它改成“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读者还能体会到多少诗人心里的感觉呢?
  靠着虚字,语言才能清晰而且传神,有了虚字的插入,诗歌就更能传递细微感受,凭着虚字的铺垫,句子才能流动和舒缓。
  2.虚字,可使诗歌意脉转折递进,连通变化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第三联的虚字“才”和“恰”的使用有何好处?“才”的意思是“仅仅”,秋水仅仅四五尺深暗含了有些意外的味道,“恰”的意思是“刚好”,野航刚好容下两三人潜藏了有些惊喜的感觉,这意外惊喜都是杜甫的心理感受。
  “此数个虚字,运用无穷,而我之声气,可约而尽也。”不用虚字有时能增加意象却并不能增加意思,意思多不是意象多,更要紧的是详尽委婉曲折的情感过程,构成回环往复的意脉流动。有时候诗歌不靠排闼而来的意象堆积,而是靠引人入胜的曲径通幽。
  3.虚字,可使诗歌意蕴延伸拓展,意味深长
  滕王亭子
  杜甫
  寂寞舂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
  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云:“滕王亭子‘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两字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你以为“犹”“自”妙处何在?
  一个“犹”字暗示了滕王阁子还是过去的滕王阁子,古墙照旧。映着昔日的竹色,并不因岁月流逝而改变,一个“自”字,却暗示了景色虽然依旧,可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松声固然是往日的松声,但楼阁已虚,不见当年听松的游客。
  “犹”为“还是”之意,描绘出滕王亭荒凉已久可是翠竹依旧掩映古墙,苍翠如故;“自”为依然之意,表现出阵阵松涛之声无人欣赏,亭台楼阁空寂無人;渲染出寂寞悲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于安史之乱中面对盛世遗物所流露出的惆怅失落,并借此传达出对盛世大唐的怀念与追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
  试把这两句诗改为“古墙映竹色,虚阁晌松声”,成了对客观现象的一个简单陈述,读来还会有伤今怀古的深沉么?
  “感时伤物,则悲伤系之。”

三、虚字在高考中的考查


  秋暮吟望
  清·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2014年四川卷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常”为“经常”之意,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为“偏偏、偏要”之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子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简要赏析。
  “空”是“只”的意思,“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在诗歌里,实词的变化只是意味着人们所接触的世界的变化,而虚词的变化则意味着人们思维的变化,它是诗人心理体验和语言加工的呈现。
  中国语言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是靠实宇和虚字的结合来完成的。作为一种文体,诗歌在形式上讲究句式的严整,在内容上要真挚并具有抒情性。这不仅要靠实字表示对具体物象的描述,还要强调情感、突出主旨。因此,虚字不仅要具有语法的辅助功能,还要表情达意,使诗歌达到言简意赅、隽永含蓄的效果。诗的特长,不在叙事说理或是议论,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数是抒情的,即“诗言志”,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国家身世宇宙人生。
  “古诗歌所用语辞,大概取其声之长以写其欣威意也。”此处“语辞”即指虚字,有虚字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具有诗歌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情感。因而,要着力“虚字”,才能读瞳诗歌。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历来都是家长、老师、学生最关注的题目。纵观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题,在题型上呈现出了更多的新特点。多材料作文、宏大叙事类作文、逻辑思辨性作文已然成为了当下高考作文中更受青睐的类型。在新考纲的时代背景下,情境化考题的加大分量成为了新高考的亮点。在作文类型越来越多,作文题型越来越灵活的背景下,单纯地跟着题型跑的作文備考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时下的考情。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高考作文题中的“情景”,让作
2019年高考语文《考試说明》新鲜出炉,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依然是高考古代诗歌考查的热点。但在教学中,古诗鉴赏的难点基本滞留于理解层面,因而古诗鉴赏自然成了考生语文成绩的一道分水岭。面对灵活多变的古诗题,押题和记背模板的方式已难适应当下的高考形式,唯有教会学生看懂诗歌才能从根源上走出古诗答题的困境。  面对当下高考古诗复习最大的尴尬——读不懂古诗,笔者还原学生的理解困境,帮助学生抓住藏在诗歌复杂而含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中呈现出各种纠葛和复杂的人物矛盾,全面地塑造了特殊时期社会各个阶层平凡的人的具体形象,展现出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高中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可以感知作品曲折的故事情节,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语言精妙,同时还可以效仿作品中孙少安、孙少平们那样朴实的平凡者,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而一线的教师在实际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
现代散文作为一种中学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文类,它承担着发展学生語文核心素养的重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它的处境却非常尴尬。很多教师对散文的教学也一直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么在教学内容上将其与小说、诗歌等做无区别对待,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要么面面俱到,什么都教,将散文课上成各种语文知识的大杂烩;要么凭个人经验个人喜好,选取自己擅长的某些方面来教,随性而为。这样一来,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现行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选文有限,不能充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教材选文基础上对阅读文本作必要的补充、延伸、拓展。教师应该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教学,是不
以往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打评语这一模式,至于学生看不看评语,看后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作文训练有效性也得不到保证。清朝梁章钜在《退庵论文》中说:“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几经删润,而后成文,其理一也。”好的文章都是反复改成的。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作文升格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初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植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充分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大限度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妙融入生活化内容,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华特所提出的。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巧妙地将生活化内容融入到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拓展
新课改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始从小学习汉语,到初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也就会开始接触语文写作。但是对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进行分析,在写作中存在着内容空洞、词不达意、生搬硬套、逻辑混乱等问题,加上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陈旧,很容易使得学生对语文写作失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互联网 ”应用到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互联网 背景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而高中语文作为高考中一个很大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改革,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标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指标,教师要认真分析理解好语文学科的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每次课程的教学任务,才能有序的进行教学,但是许多教师并不是按照课程标准来教学
新课标指出,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当前语文教学在目标设计上,常常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混淆,致使教学目标表述得笼统、模糊,不利于目标的执行和实现,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现代散文时,将教学目标叙写为“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现代散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