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数学问题
  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内部活动。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如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在一次植树活动中,小强和小红两人一组,他们每人要完成种两棵树的任务。而一个人挖一个树坑要25分钟,运一趟树苗(一趟可以运四棵)要20分钟,种好一棵树要10分钟,提一桶水(可以浇四棵树)要10分钟。那么,他们两人应该怎样安排才能最快完成植树任务?”学生都在认真思考,可是他们的答案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偏离时,我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把全班每2人分成一个小组去演练种树。在各小组动手操作下,学生悟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种树的方法,准确求出答案,同时领会到在集体活动中要怎样互相配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 、在趣味活动中学习数学概念
  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学习最大的内驱力。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形成一个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然后我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学生的这些朴素语言,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而有的学生看到“无数条线”则为今后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总之,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有趣味的事物,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用它的优美的旋律抒发着人们丰富多彩的感情,以它无穷的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使他们在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不仅获得音乐知识,而且音乐天赋得到发挥,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课堂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要精彩,唤起学习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关键,能使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