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前期准备做得比较充分,明明的Terrible Two可以用“平稳过渡”四字来形容。但我这还未喘口气,他的Horrible Three又突如其来,而且来势汹汹。
情景一:明明用脚踢小床的围栏,踢得非常重,有几次几乎都要踢倒了。我制止他,但他不听;甚至我越制止,他踢得越用力、越开心,好像这是一种跟我互动的游戏。
情景二:我告诉明明“洗手吃饭”,他直接拒绝“不要洗”。“不洗手,吃饭肚子会痛痛。”我给他讲道理,谁知他的逻辑却是:“那我就不吃饭。”
Horrible Three一般指的是三四岁(甚至到五岁)的孩子,是 Terrible Two的延续。只是孩子的动作技巧更纯熟,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更深刻,加上丰富的想象力,使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许多事,所以变着花样跟大人对抗,不像是两岁时一味懵懵懂懂地对抗。
不过,我也不害怕,怎么说也算是过来人,既然Terrible Two能“平稳过渡”, 就不信摆平不了你个Horrible Three。
三岁后的孩子更善于观察和总结。说到而做不到,最多两次,就会被小朋友抓住把柄,以后类似的育儿方法就再也难以奏效了。
这一点,明明爸与我非常统一战线,比如他说不吃饭就没饭吃,要罚站就要罚站,绝不给他要挟我们的机会。结果呢,当然是哭闹一通;不过,后面的策略正可以派上用场。
虽然说三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大增,可以跟他讲道理。但是他大哭大闹时,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再说,对着哭闹的孩子讲道理,妈妈很容易情绪失控,结果肯定是火上浇油。
所以,明明大哭大闹的时候,我对他采取的是置之不理的冷处理态度。我们的要求摆在那,说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爱哭就哭,爱闹就闹。没有观众,哭闹起不到任何效果时,或者哭闹到累了,你总要停下来。
等明明不哭闹后,我再抱起他,平静地把我之前对他的要求重申一次。“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不洗手的话,手上的脏东西就会吃到肚子里去,到时肚子就会痛。”“如果你真不想吃饭,就直接告诉我;不能因为不想去洗手而说不吃饭。”
虽然这些话已经讲了很多遍,道理也许他早就知道了,但“不洗手”“不吃饭”等情景还是继续发生。尽管如此,等他哭闹完毕后,我还是会重复讲。我的目的不是要让他听进去,而是亮出我的原则。
当然,如果能运用一些小技巧,避免孩子哭闹的话,岂不更好?
比如,我想让明明去洗手,就说:“明明去厕所嘘嘘,然后洗手。”我给出一个复式要求,目的是为了有更多周旋的余地。
明明大多数时候愿意上厕所,所以达到“洗手”目的的可能性很大。
当然,如果他说“不要嘘嘘”,我就“妥协”一步:“不嘘嘘也行,那么去洗手吧。”这时,他会觉得自己“胜”了妈妈,从而达到洗手的目的。
我从来不在外人面前批评明明的不是或揭明明的短,而且在家也很护着他。每天爸爸下班回来问明明是否听话时,当着明明的面,我都是表扬他;即使爸爸已经知道明明犯了错、惹了麻烦,问起前因后果时,我都避而不答,而是等明明进屋睡觉后,再详细和爸爸聊。
这一招其实就是尊重孩子,主要是为了打好亲子关系牌。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跟孩子沟通起来自然会有效得多。
不管是Terrible Two还是Horrible Three,都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思想与意识趋于成熟的重要表现,家长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来迎接,帮他们平稳度过。
情景一:明明用脚踢小床的围栏,踢得非常重,有几次几乎都要踢倒了。我制止他,但他不听;甚至我越制止,他踢得越用力、越开心,好像这是一种跟我互动的游戏。
情景二:我告诉明明“洗手吃饭”,他直接拒绝“不要洗”。“不洗手,吃饭肚子会痛痛。”我给他讲道理,谁知他的逻辑却是:“那我就不吃饭。”
Horrible Three一般指的是三四岁(甚至到五岁)的孩子,是 Terrible Two的延续。只是孩子的动作技巧更纯熟,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更深刻,加上丰富的想象力,使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许多事,所以变着花样跟大人对抗,不像是两岁时一味懵懵懂懂地对抗。
不过,我也不害怕,怎么说也算是过来人,既然Terrible Two能“平稳过渡”, 就不信摆平不了你个Horrible Three。
你说不吃饭?那就真的没得吃
三岁后的孩子更善于观察和总结。说到而做不到,最多两次,就会被小朋友抓住把柄,以后类似的育儿方法就再也难以奏效了。
这一点,明明爸与我非常统一战线,比如他说不吃饭就没饭吃,要罚站就要罚站,绝不给他要挟我们的机会。结果呢,当然是哭闹一通;不过,后面的策略正可以派上用场。
没有观众,看你能哭多久
虽然说三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大增,可以跟他讲道理。但是他大哭大闹时,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再说,对着哭闹的孩子讲道理,妈妈很容易情绪失控,结果肯定是火上浇油。
所以,明明大哭大闹的时候,我对他采取的是置之不理的冷处理态度。我们的要求摆在那,说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爱哭就哭,爱闹就闹。没有观众,哭闹起不到任何效果时,或者哭闹到累了,你总要停下来。
道理虽然讲了N遍,但下次我还讲
等明明不哭闹后,我再抱起他,平静地把我之前对他的要求重申一次。“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不洗手的话,手上的脏东西就会吃到肚子里去,到时肚子就会痛。”“如果你真不想吃饭,就直接告诉我;不能因为不想去洗手而说不吃饭。”
虽然这些话已经讲了很多遍,道理也许他早就知道了,但“不洗手”“不吃饭”等情景还是继续发生。尽管如此,等他哭闹完毕后,我还是会重复讲。我的目的不是要让他听进去,而是亮出我的原则。
先去厕所嘘嘘,然后洗手
当然,如果能运用一些小技巧,避免孩子哭闹的话,岂不更好?
比如,我想让明明去洗手,就说:“明明去厕所嘘嘘,然后洗手。”我给出一个复式要求,目的是为了有更多周旋的余地。
明明大多数时候愿意上厕所,所以达到“洗手”目的的可能性很大。
当然,如果他说“不要嘘嘘”,我就“妥协”一步:“不嘘嘘也行,那么去洗手吧。”这时,他会觉得自己“胜”了妈妈,从而达到洗手的目的。
哎呀,我们明明表现可棒了
我从来不在外人面前批评明明的不是或揭明明的短,而且在家也很护着他。每天爸爸下班回来问明明是否听话时,当着明明的面,我都是表扬他;即使爸爸已经知道明明犯了错、惹了麻烦,问起前因后果时,我都避而不答,而是等明明进屋睡觉后,再详细和爸爸聊。
这一招其实就是尊重孩子,主要是为了打好亲子关系牌。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跟孩子沟通起来自然会有效得多。
不管是Terrible Two还是Horrible Three,都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思想与意识趋于成熟的重要表现,家长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来迎接,帮他们平稳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