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而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必须使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为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能促使人们进行认知,也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这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对任何事物具有的好奇心,其注意力愈集中观察就愈细致,想象就愈丰富,记忆就愈深刻,。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脉络清楚、知识点明确等特点,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从而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近百年来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明史等。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可以应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比如讲斗争史,可以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以及禁烟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内容以电影片断联播形式先后播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所受的屈辱,以及如何前赴后继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坚强的、伟大的民族,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再比如讲光明史,可以把《义勇军进行曲》、《长征组歌》、《南泥湾》等历史上著名的歌曲按教学进程拿到课堂上播放,营造庄重而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燃起他们的热情,使其真正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材料:如邓世昌、杨靖宇等抵抗侵略、奋勇杀敌、血洒疆场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方志敏的视死如归、浩然正气,雷锋、焦裕禄的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等。江总书记就曾说过我们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比如讲到禁烟运动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林则徐》,通过影片中不同人物的形象、神态和言谈举止,了解到林则徐、关天培等英雄人物为国为民、公而忘私、不计名利、不顾个人安危,以及琦善等人的奴颜婢膝、落井下石、卖国求荣,道光帝的犹豫不决、懦弱无能……以此激起学生对不同人物强烈的爱与恨之情,在对比、分析中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教材中含有大量有关美育的素材,如书法、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讲到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可以把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克服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崎岖,才创造出了今天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介绍历史教材中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史料,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劳动光荣的意识,积极从事劳动,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以便应用于实际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劳动很难显现出劳动者的艰辛,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为此,要让学生了解劳动工具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就要借助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中体验历史创造的极大艰辛,甚至还可以让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一下,以其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来树立劳动观念。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精心准备素材、精心制作、正确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多媒体独特的优势。另外,利用多媒体仅仅是进行辅助教学,课堂上的主角还应该是师生,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师生相互配合,并正确应用多媒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脉络清楚、知识点明确等特点,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从而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近百年来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明史等。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可以应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比如讲斗争史,可以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以及禁烟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内容以电影片断联播形式先后播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所受的屈辱,以及如何前赴后继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坚强的、伟大的民族,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再比如讲光明史,可以把《义勇军进行曲》、《长征组歌》、《南泥湾》等历史上著名的歌曲按教学进程拿到课堂上播放,营造庄重而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燃起他们的热情,使其真正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材料:如邓世昌、杨靖宇等抵抗侵略、奋勇杀敌、血洒疆场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方志敏的视死如归、浩然正气,雷锋、焦裕禄的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等。江总书记就曾说过我们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比如讲到禁烟运动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林则徐》,通过影片中不同人物的形象、神态和言谈举止,了解到林则徐、关天培等英雄人物为国为民、公而忘私、不计名利、不顾个人安危,以及琦善等人的奴颜婢膝、落井下石、卖国求荣,道光帝的犹豫不决、懦弱无能……以此激起学生对不同人物强烈的爱与恨之情,在对比、分析中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教材中含有大量有关美育的素材,如书法、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讲到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可以把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克服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崎岖,才创造出了今天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介绍历史教材中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史料,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劳动光荣的意识,积极从事劳动,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以便应用于实际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劳动很难显现出劳动者的艰辛,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为此,要让学生了解劳动工具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就要借助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中体验历史创造的极大艰辛,甚至还可以让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一下,以其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来树立劳动观念。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精心准备素材、精心制作、正确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多媒体独特的优势。另外,利用多媒体仅仅是进行辅助教学,课堂上的主角还应该是师生,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师生相互配合,并正确应用多媒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