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来源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e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神秘青铜面具、人头像等文物,令人叹为观止;30余年后,三星堆祭祀区遗址重启发掘,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市召开,会上通报了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三星堆新发现的6 个祭祀坑,目前已出土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残片、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象牙、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虽然目前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成果已非常丰富,也充分展示了三星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三星堆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半张脸”隐藏了啥密码
  黄金面具是在5 号坑里被发现的。这半张黄金面具宽度约23 厘米、高度约28 厘米,比完整的商周大金面具还要大。同时,这件黄金面具非常厚,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以立起来。虽然只有半张,但方形面部、镂空大眼、三角鼻梁以及宽大的耳朵清晰可辨,质量约为280 克,预计完整的总质量应该超过500 克,这比目前国内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约463 克)还要重,如果能被完整发现,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
  此前在三星堆遗址中就发现了金面具、金杖、金箔饰、金料块及金箔残片等多种金器,不仅种类丰富,还量多体大,它们作为权力的象征而被运用于祭典等仪式,体现了古蜀人对金器的崇拜。此次发现的这件黄金面具则为古蜀文明中的金器崇拜又增添了一大实证,同时其本身携带的神秘信息也有待被揭开。
  专家推断这件黄金面具也被用于祭祀,但由于其体量比人脸大得多,不大可能是给人佩戴的,究竟具体是作何使用,目前还无法得出准确结论,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证。
  为何会将丝绸埋入祭祀坑
  自三星堆1、2 号祭祀坑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大多认同大立人、神树等青铜器是古蜀人立于宗庙的祭祀对象。最终,它们被砸碎、焚烧、掩埋,完成最后的祭祀使命。然而,丝绸为何会出现在祭祀坑?它们是用来包裹青铜器的吗?
  考古人员认为,或许在掩埋青铜器等物品前,古蜀人以丝绸层层铺垫,或与青铜器一起焚烧后倒入祭祀坑。
  为什么把丝绸和祭祀的行为扯上关系?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考古人员认为,中国丝绸的起源或许并非是“制衣服”,而是“事鬼神”。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或许是在原始桑林中观察到了蚕自卵至蛹并化蛾飞翔的变化,把它与人的生死、天地沟通联系,渐渐蚕被视为通天的引路神。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开始养蚕,并对茧丝进行利用,其目的就是把它作为一种与天地沟通的媒介。
  不管祭祀坑的丝织物当年为何被埋入,它们都可以证明,三星堆纺织麻布甚至纺织丝绸至少在3000 多年以前就出现了。
  有专家认为,从四川的气候环境来看,3000 多年前古蜀人种桑养蚕是有基础的。2000 多年前的汉代,四川成为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源地,成都被誉为锦官城,中间应该存在必然联系,而非一蹴而就。
  但能否在四川找到更多关于丝绸起源的证据,还有待更多考古揭晓答案。
  象牙扎堆释放了哪些信号
  目前,在6 座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大量象牙和象牙制品,其中3 号坑已经探明的就有120 多根。
  如此多的象牙从何而来?有学者提出,南亚文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频繁,这些象牙也可能是从外地流传到四川的。但是,从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情况来看,学者们发现了幼象其他部位的骨骸。如果说象牙仅仅是作为文化交流的物品,那么就不必引入幼象,因此这加大了成都本土在古代有大象生活的可能。据史书记载,成都以北的河南之所以简称“豫”,就与有大象活动有关,因此成都地区极有可能存在本土大象。
  为何古蜀人对象牙情有独钟?据专家推测,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成灾。而中国古代方术家有用象牙魔力殴杀水神之法,因此古蜀人用象牙祭祀,可能期待象牙发挥镇杀水中精怪的作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段渝在《古蜀象牙祭祀考》一文中认为,商周时期,在古蜀文明神权政治中心的大型祭祀礼仪中,象牙祭祀盛极一时。他具体分析,在金沙遗址10 号祭祀遗迹内的一件玉璋上,还刻有四组对称的肩扛类似象牙的跪坐人像,并且从大家熟知的三星堆镇馆之宝青铜大立人的双手看来,其两手所握之物并不在一个同心圆上,而是一个呈曲线状的物体,有专家说是玉琮,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是象牙。
  古蜀人与西亚有交流
  1986 年两个祭祀坑出土以前,人们完全不能想象,在成都平原还存在着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而随着一根长约1.42 米,重约463 克的金质权杖的修复,人们才发现,这里还有着十分明确的等级制度和王权归属。
  在全世界范围内,体量如此之大的金杖仅此一件。三星堆的超前与神秘,人头像的另类与怪诞,让人不禁提出疑问:金杖到底是古蜀先民自发的智慧结晶,还是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
  金杖的出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难道李白笔下“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时代,三星堆人居然和西亚有文化上的交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金杖与西亚并无关系。在商代末年到西周时期,无论从文献上还是考古资料上,都没有找到古蜀人与西亚之间的联系,通过图案的魔幻、权杖的使用就断定其与西亚有必然联系,显然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
  四川盆地看起来闭塞,但考古发现证明了古代的四川人并非那么封闭,三星堆与北边1500 公里以外的殷墟在文化上确实有联系。更有学者推测,三星堆古国是一个神权中心,各个地方的人都跑到这里朝圣,必然会带来一些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观念、生产技术和审美情趣。
  当然,三星堆的金杖文化与西亚或古埃及有关,同样也不无道理。三星堆出土过5000 多枚印度洋海贝,说明三星堆时期的古蜀人已经走出盆地,不排除外界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对三星堆文化产生了影响。
  三星堆符号代表什么
  三星堆众多谜团未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截至目前,尚未在那里发现任何文字。
  与三星堆相对应的中原历史时期已经有了金文、甲骨文等文字以及较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然而三星堆遗址发掘至今,虽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实物,但除了部分刻画符号,并未出现文字痕迹,这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
  不过,在其出土的陶器、金器等文物上,却有不少不规则的符号,如三星堆金杖上就有7 个奇怪的鱼、箭头等符號。它们究竟代表什么?文字、族徽、图画,还是宗教符号?
  由于这些符号形似甲骨文,所以“文字说”一派的专家一直试图破译。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撰文表示,三星堆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不是偶然的刻画痕迹,尤其是同一种符号出现在不同的器物上,说明这些符号及其含义已经固定化,代表着较早期的古文字。
  作为三星堆遗址的主要发掘者之一,陈显丹的态度则相对谨慎,他并没有直接用“文字”来描述、总结这些符号。在他看来,三星堆出土的高柄豆圈足上刻画的“眼”纹、陶盉上的“贝”纹以及其他器物上的刻画符号等,可以视为用不同的图案组成一组组的“记事”,由此构成记载古代巴蜀相关“史事”的“文献”。
  也有专家考证后认为,这些单个存在的图案符号可能只是一种图画,并没有文字的功能和研究价值,与甲骨文、金文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谜团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三星堆遗址的具体年代为何时?虽然考古人员大致确定了遗址年代为夏商时期,但具体时间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发掘成果显示,三星堆古城几千件宝器被砸毁焚烧,并有规则地被埋于地下。这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宝器又为何被埋?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其他文献
凌源地处凌河之源,牛河梁五千年灿烂的红山文化孕育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同时也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凌源皮影。凌源皮影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  1992年,辽宁省文化厅命名凌源为“皮影艺术之乡”,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凌源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皮影这一優秀的民间艺术正被世人淡忘。  为了传承和弘扬皮影文化,普及皮影的
在古代,人们为了吓退凶猛的野兽而将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成不同的形态,这算得上是最早的“变脸 ”。如今川剧将“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那么,表演者是怎么做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当着观众的面换掉那么多张脸的?  在川剧表演中,关于变脸的技巧大致有四种手法。  第一种叫“抹脸 ”。这种手法是将化妆油彩事先涂抹在脸上的某一部位,表演时表演者用手在脸上一抹即可完成变脸。如川剧《
过年时我们回了一趟老家,茶余饭后,大人们谈起了村民用水的问题。村民的日常用水主要来自东林水库和市政自来水,有的村民已经饮用东林水库里的水几十年了。听外公说,近年来生病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与村民的饮水习惯有关吗?我们决定对东林水库里的水进行探究。  一、实验准备  分别罐装东林水库里的水和市政自来水,准备显微镜和测量导电率的仪器。   二、实验过程  实验一:肉眼观察自来水与水库里的水  将两种水倒入
“鲲龙500”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刀片电池、麒麟操作系统、广域电磁勘探装备、智慧轨道快运系统……10月12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果展”正式对公众开放。  2014年12月,湖南获国务院批复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增长极等“三区一极”目标。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5年成效,涵盖工程机械与轨道交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深入推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能力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学习效果能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但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许多时候
一、 背景介绍    李老师,女,41岁,现是黑龙江省EJ高级中学高二(6)班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师。她所在的学校是黑龙江省级示范高中,远离市区,实行寄宿制。她是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已经带出四届学生,升学率均超过92%(包括各类统招大专院校),并均有学生升入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级十佳教育标兵”。可这样一位硕果累累的优秀教师,却在学生评价教师的测评中被评成“较差”,上至学校领
可拆卸头盔雨刮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出行时,头盔是必不可少的安全装备。但是在下雨天,头盔透明罩上的雨水会遮挡视线,有极大的安全隐患。这款头盔专用的雨刮器Wipey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  Wipey安装极其简单,而且可拆卸。通过雨刮器上的按钮,骑行者可以调节其摆动频率。另外,它还配备了遥控装置,能将其固定在车把上,方便使用。  能按摩的背包  背较重的双肩包步行时,时间一久
教师简介:  臧敏,高级讲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教研室主任,高级科技辅导员。曾获2020创新实践年度人物、创新教育燎原计划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中职科创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全国百佳创新型名师、全国创新型优秀教师、广东省创新教育示范团队带头人等荣誉。  党龄:21年  我的入党初心: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我的哥哥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小我就仰望着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共产
通过对高中物理《选修3-1》磁场部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我了解到磁铁和电流都能产生磁场。  法国学者安培著名的分子环流假说中提到,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的内部有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一根铁棒未被磁化时,内部分子电流的取向杂乱无章,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不显磁性。当铁棒受到外界磁场的作用时,各分子电流的取向变得大致相同,铁棒被磁化,
中山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建成5周年了!它是由重点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3年创办,教育部认定的全国十三所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外语学校之一,是从十几年成功办学经验之上建立起来的。从创办之初,便分享着广外外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与成果,我们走的是一条小规模、高起点、创品牌的发展之路。    一、 学校发展    我校是国有民办学校,所有权归中山火炬开发区,这是一种新的办学形式。2003年,为了提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