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延续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2hP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hPBG(7.22±2.01)mmol/L、FBG水平(6.14±1.78)mmol/L、HbAlc水平(6.01±2.0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hPBG(10.37±4.54)mmol/L、FBG水平(7.32±3.17)mmol/L、HbAlc水平(9.13±2.25)%,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通过进行中医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糖尿病;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14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每天的日常饮食日渐丰盛且摄入的食物比较杂,加之缺乏运动,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糖尿病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1]。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内分泌疾病,由于病程时间长且不易完全治愈,一旦患病如不能及时救治,导致患者在持续高血糖情况会引发各种系统性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生命造成非常严重地威胁[2-3]。传统的药物及护理模式只能临时降低血糖,容易反弹。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改善,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4]。中医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中具有持续时间长、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效果显著[5]。因此,本文以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77岁,年龄(52.7±4.1)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7年,病程(2.7±1.4)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76岁,年龄(53.1±4.3)岁;最短病程1.5年,最长病程8年,病程(3.7±1.1)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6-7]: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5 mmol/L;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全程配合;糖尿病史1年及以上;
排除标准[8]:无先天免疫性系统疾病;无先天性或后天导致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障碍;无语言沟通障碍;不愿意参与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健康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人体处于高糖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会有很高的致残率,严重时可造成死亡。因此,让患者对糖尿病有清楚的认知,以便后期积极配合治疗。可通过视频、微信公众号、开展健康培训课;以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明确糖尿病是可防且可治的,坚定患者治疗的信心。
(2)心理干预。许多疾病的治疗需要患者有良好的心态,这取决于患者是否可以无条件、完全信任医生以便配合完成后续的治疗。患者患病后心理会产生心结,易思考疾病对身体产生的后果,以至于越想越怕,越怕越抵触,产生消极、抗拒、焦虑、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可通过倾听患者心理,了解患者所思所想,通过引导患者放下心理包袱轻松上阵,鼓励患者增强治疗信心建立坚定的信念,最终通过心理疏导转移患者注意力将患者心理负性情绪排出等一系列心理引导疏导,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3)遵医嘱按时服用医生所开药物。
(4)定期进行电话、微信等回访,完成回访问卷,帮助患者制定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具体 如下。
(1)中医饮食护理教育。向患者普及具有清热、解渴、降血糖功能的低热量食物,多使用一些可以补中益气的食物,切忌摄入甜食。
(2)中医运动护理。详细介绍中医运动护理的自身保健效果,定制中医运动方案,每天坚持1公里快走(比平时走路快半拍)、1公里慢走,然后进行30 min太极功、太极拳、太极剑等项目的锻炼,长期坚持有助于提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活力。
(3)中医自我按摩。每日坚持按摩足三里、涌泉穴,每个穴位按摩15 min直至发热为止,日复一日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两组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情况[9]。包括餐后2 h血糖(2hP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

(2)对比两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x±s)、(%)表示,行t、χ2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糖尿病;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14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每天的日常饮食日渐丰盛且摄入的食物比较杂,加之缺乏运动,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糖尿病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1]。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内分泌疾病,由于病程时间长且不易完全治愈,一旦患病如不能及时救治,导致患者在持续高血糖情况会引发各种系统性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生命造成非常严重地威胁[2-3]。传统的药物及护理模式只能临时降低血糖,容易反弹。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改善,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4]。中医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中具有持续时间长、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效果显著[5]。因此,本文以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77岁,年龄(52.7±4.1)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7年,病程(2.7±1.4)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76岁,年龄(53.1±4.3)岁;最短病程1.5年,最长病程8年,病程(3.7±1.1)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6-7]: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5 mmol/L;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全程配合;糖尿病史1年及以上;
排除标准[8]:无先天免疫性系统疾病;无先天性或后天导致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障碍;无语言沟通障碍;不愿意参与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健康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人体处于高糖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会有很高的致残率,严重时可造成死亡。因此,让患者对糖尿病有清楚的认知,以便后期积极配合治疗。可通过视频、微信公众号、开展健康培训课;以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明确糖尿病是可防且可治的,坚定患者治疗的信心。
(2)心理干预。许多疾病的治疗需要患者有良好的心态,这取决于患者是否可以无条件、完全信任医生以便配合完成后续的治疗。患者患病后心理会产生心结,易思考疾病对身体产生的后果,以至于越想越怕,越怕越抵触,产生消极、抗拒、焦虑、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可通过倾听患者心理,了解患者所思所想,通过引导患者放下心理包袱轻松上阵,鼓励患者增强治疗信心建立坚定的信念,最终通过心理疏导转移患者注意力将患者心理负性情绪排出等一系列心理引导疏导,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3)遵医嘱按时服用医生所开药物。
(4)定期进行电话、微信等回访,完成回访问卷,帮助患者制定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具体 如下。
(1)中医饮食护理教育。向患者普及具有清热、解渴、降血糖功能的低热量食物,多使用一些可以补中益气的食物,切忌摄入甜食。
(2)中医运动护理。详细介绍中医运动护理的自身保健效果,定制中医运动方案,每天坚持1公里快走(比平时走路快半拍)、1公里慢走,然后进行30 min太极功、太极拳、太极剑等项目的锻炼,长期坚持有助于提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活力。
(3)中医自我按摩。每日坚持按摩足三里、涌泉穴,每个穴位按摩15 min直至发热为止,日复一日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两组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情况[9]。包括餐后2 h血糖(2hP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

(2)对比两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x±s)、(%)表示,行t、χ2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