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班级活动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班集体建设中,使其成为班主任常规工作的一部分,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在班主任常规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变传统说教为学生自主自律
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表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传统的说服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告诉学生,教学生如何去做,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效果就会更好。
比如,班级公约的制订就应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仅起引导作用,应对照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这样制订的公约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能在自律中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和体验。
2.让《班主任手册》成为学生的成长记录
《班主任手册》中有学生谈话记录一栏,除了记录学习方面的谈话外,很多班主任都对学生成长中的烦恼、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了关注。有的班主任还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对他的教育构思、感悟记录在册。每一篇谈话记录,都包含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灵上的呵护。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或在学习上产生困难时,班主任无一例外地就会在第一时间与之沟通,与家长联系,家校协同配合,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很多时候,班主任都承担着心理问题沟通者和心理矫治疏导者的角色,若能对班主任进行一些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则我们的班主任除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外,心理辅导工作也会更有效。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会课和晨会课
班会课和晨会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可利用该机会融入心理辅导活动。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可和新生适应的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中年级可和同伴交往心理、互动学习心理结合起来;高年级可和青春期教育、考试焦虑心理矫治结合起来。每天的晨会课间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做心理训练主题游戏,既充实了晨会课内容,又增强了班级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学校职能部门可集思广益,发动班主任撰写学生成长中的典型心理教育案例,或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班主任可利用两会课读读、讲讲,议议和做做。
例如:有位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以“同学友好相处”为主题,设计了“我来帮你敲敲背”的活动,让同学给前面的同学捶捶背。期间有很多调皮的同学就趁机敲得很重。这时,老师就适时让大家互换角色,让刚才享受你“服务”的同学给你回报一下,后果可想而知。通过这个作用和反作用的游戏,让学生懂得,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一应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二是遇事要换位思考,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三是要学会宽容,否则冤冤相报,何时能了。很多类似的心理小游戏都适合在两会课上做,这些都比传统的思想教育更有实效。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文化心理氛围,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功能。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在良好氛围的形成中起表率作用。其次要确立一个合乎学生实际的班集体建设目标,要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小伙伴在班集体中体验平等、合作、尊重,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丰富自己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会使班级管理更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人性化。有些高年级班主任在和学生相处中发现,他们很难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比如,在班干部的选举和班级管理条例的制定中,虽然有些学生内心深处存在异议,但还是遵循老师说了算的传统,结果在班级管理中遇到了种种麻烦。针对此类问题,有位班主任创设了“纸鹤传情”的主题心理活动,让每位同学借助饱含深情的纸鹤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深受感动,纷纷提出想法,使制定的制度更符合学生的意愿,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
在班集体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用爱心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出发,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的心理活动规律,班主任才能在建设和谐、人性化、具有凝聚力的新型班集体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
一、在班主任常规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变传统说教为学生自主自律
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表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传统的说服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告诉学生,教学生如何去做,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效果就会更好。
比如,班级公约的制订就应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仅起引导作用,应对照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这样制订的公约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能在自律中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和体验。
2.让《班主任手册》成为学生的成长记录
《班主任手册》中有学生谈话记录一栏,除了记录学习方面的谈话外,很多班主任都对学生成长中的烦恼、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了关注。有的班主任还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对他的教育构思、感悟记录在册。每一篇谈话记录,都包含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灵上的呵护。学生产生心理困惑或在学习上产生困难时,班主任无一例外地就会在第一时间与之沟通,与家长联系,家校协同配合,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很多时候,班主任都承担着心理问题沟通者和心理矫治疏导者的角色,若能对班主任进行一些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则我们的班主任除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外,心理辅导工作也会更有效。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会课和晨会课
班会课和晨会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可利用该机会融入心理辅导活动。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可和新生适应的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中年级可和同伴交往心理、互动学习心理结合起来;高年级可和青春期教育、考试焦虑心理矫治结合起来。每天的晨会课间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做心理训练主题游戏,既充实了晨会课内容,又增强了班级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学校职能部门可集思广益,发动班主任撰写学生成长中的典型心理教育案例,或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班主任可利用两会课读读、讲讲,议议和做做。
例如:有位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以“同学友好相处”为主题,设计了“我来帮你敲敲背”的活动,让同学给前面的同学捶捶背。期间有很多调皮的同学就趁机敲得很重。这时,老师就适时让大家互换角色,让刚才享受你“服务”的同学给你回报一下,后果可想而知。通过这个作用和反作用的游戏,让学生懂得,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一应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二是遇事要换位思考,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三是要学会宽容,否则冤冤相报,何时能了。很多类似的心理小游戏都适合在两会课上做,这些都比传统的思想教育更有实效。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文化心理氛围,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功能。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在良好氛围的形成中起表率作用。其次要确立一个合乎学生实际的班集体建设目标,要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小伙伴在班集体中体验平等、合作、尊重,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丰富自己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会使班级管理更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人性化。有些高年级班主任在和学生相处中发现,他们很难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比如,在班干部的选举和班级管理条例的制定中,虽然有些学生内心深处存在异议,但还是遵循老师说了算的传统,结果在班级管理中遇到了种种麻烦。针对此类问题,有位班主任创设了“纸鹤传情”的主题心理活动,让每位同学借助饱含深情的纸鹤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深受感动,纷纷提出想法,使制定的制度更符合学生的意愿,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
在班集体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用爱心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出发,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的心理活动规律,班主任才能在建设和谐、人性化、具有凝聚力的新型班集体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