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好才能吸收好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消化吸收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他的生长发育。对于这个问题,崔大夫告诉我们,食物入口后,从物理消化到化学消化,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吸收。
  
  想成为《崔大夫诊室》现场嘉宾吗?
  
  想向崔大夫面对面咨询吗?到“崔大夫诊室”来吧!我们每期都将选出三个家庭代表,和崔大夫一起座谈。帮你解答疑惑,让你的孩子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报名方式(只限北京市)
  邮件发送[email protected],请务必写上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电话:010-58572597
  
  来不了,但也想提问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将来信进行收集、整理、选择,在《崔大夫诊室》栏目中请崔大夫做现场解答。
  
  大便干、吃饭恶心是消化不好吗?
  
  冯茜:我女儿10个月零6天,她现在一天吃4顿奶,一次210毫升。辅食是早上和下午各一次,一次半碗,有时晚上再加一次。但是晚上那顿辅食我不太想加,因为她晚上睡得不是很好,我担心吃多了不好消化会影响她的睡眠。辅食我们给孩子吃得比较少,还是以奶为主,我觉得奶里的营养更均衡,吸收更好,辅食只不过是为了以后的断奶作准备,中间过渡阶段让她先尝试一下,可以慢慢加。
  崔大夫:孩子的饮食和大便怎么样?
  冯茜:她在吃饭时,有时吃一会儿就恶心,有时刚吃第一口就恶心。还有就是她现在都10个多月了,但有时还会漾奶,喝完钙水或者喝完奶时会漾少许出来。
  她的大便比较规律,每天早上大便一次。但是有的时候大便很干,有的时候前面干后面稀,我的感觉是吃得多,但吸收得不是很好。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表现。
  崔大夫:如果我叮嘱你以后要好好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你回家后打算怎么做?
  冯茜:我想可能是让她少吃一些,吃的食物软一些,热一些。
  
  体重轻、食欲差是不是因为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好?
  
  刘峰:我儿子现在3岁2个月。他出生后一直很健康,从5个月开始添加辅食,量不是特别多,但他食欲很好,也很胖。孩子1岁以后,我觉得他的饮食结构没安排好,肉类吃得比较少,所以营养没跟上,身高虽然领先,但体重长得不是很快,他现在身高是105厘米,体重16.5千克。别人看到他都会说:“这个孩子够瘦的!”
  崔大夫:孩子的大便正常吗?
  刘峰:他的大便很粗,比大人的还粗,这一点我一直很担心。大便性状基本上分成两段,刚开始一段都是小颗粒,特别干,特别硬,之后拉出的就是条状了,比前面那段相对来说要软一些,如果再拉一点,就稍稍正常了。
  去年夏天给他用了一段益生菌。用的时候大便很正常,很细,很软,可停下来之后大便又跟过去差不多,而且孩子的胃口特别不好,没有什么食欲。
  崔大夫:那我同样也给你这个建议:回家后要增加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你会怎么做?
  刘峰:调整饮食,给他吃一些好消化吸收的东西。
  崔大夫:你认为什么样的东西好消化吸收?
  刘峰:我认为肉类不太好消化吸收,一些炖得软一点的菜比如胡萝卜、白菜、土豆,这些东西好消化吸收一点,不能给他吃太凉的东西,太凉的东西也不好消化。
  
  孩子吃得不少,却不长肉,是吸收不好吗?
  
  李睿恒:我儿子现在2岁4个月,身高90厘米,体重比较轻,只有12千克。他小时候是纯母乳喂养,10个月的时候断奶,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便秘。后来快到2岁的时候改喝鲜奶,现在大便没那么干了,但还是两三天,甚至有时候三天、四天没有大便。以前一说拉臭臭,他就很害怕,躲着,哭闹。而且他现在已经2岁多了,却还在不停地流口水,不知不是和消化吸收不好有一定的关系?
  崔大夫:你觉得你的孩子有消化吸收问题吗?
  李睿恒:我觉得有问题。刚开始我以为他消化不好跟活动量少有关系,但是他活动量也不少,吃饭也很多,但就是很瘦,我都不知道他吃了那么多东西都吃到哪儿去了。
  崔大夫:如果我还是建议你回家增加孩子消化吸收的能力,你打算做点什么?
  李睿恒:我觉得应该让他多吃一些菜和一些软的东西。然后增加运动量,经常跑跑跳跳的可能会帮助他消化吸收。
  
  解释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词,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都放在一起说。说到消化吸收,大家先要了解几个关于消化吸收的概念。
  ● 消化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 物理消化就是胃肠的运动,又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 主动运动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运动,比如吃东西后,胃肠就会开始蠕动。
  ● 被动运动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运动,是受一定刺激时胃肠的反应。比如你看见别人吃东西,口水也多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这就是被动运动。
  ● 化学消化主要是胃肠道分泌的酶将食物分解,使食物发生化学变化,以利于肠道吸收。
  至于食物是怎么被一步步消化吸收的,我们从头说起。
  
  咀嚼——消化吸收第一步
  
  孩子是不是有很好的咀嚼能力是整个消化吸收过程中最早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没有添加辅食之前,孩子不会有咀嚼的动作,只有吸吮的动作,吸了就咽。添加辅食后,他的咀嚼肌才开始运动。所以,只要孩子一吃辅食,就要教他咀嚼,不管他长没长牙。而教孩子咀嚼要用行动来教,最简单的就是,喂孩子的时候,你的嘴里也要嚼,而且尽可能夸张地嚼,让孩子知道,只要嘴里有东西,就要做咀嚼这个动作。
  咀嚼的工具是牙齿,但是没有牙齿并不一定没有咀嚼功能,只是这个功能效率不够高。孩子的切牙长出来后,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咀嚼,因为咀嚼需要的是磨牙。所以,尽管孩子已经学会了咀嚼的动作,但要等到孩子长出磨牙后,才给他吃块状的食物,因为这时候他才具备了可以把块状的东西咀嚼成泥糊状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在咀嚼上有两大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孩子还没长出磨牙,家长就过早给他吃块状的东西,使食物得不到很好的咀嚼就咽下去,造成消化不好。另一方面是孩子已经长出磨牙了,却还不会嚼,食物到了嘴里直接就咽下去,也会影响消化。
  你们的孩子都已经达到辅食添加的年龄了,都应该有嚼这个动作。回去以后你们要做的,就是在吃饭的时候,在孩子面前夸张地嚼。很多家长吃饭的时候说话比较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吃,但引导不是说出来的,劝说他好好吃对孩子没有咀嚼训练的效果。如果孩子第一关都没过好,后边的消化吸收就很麻烦了。
  
  吞咽——孩子强于大人
  
  嚼完了就要咽,孩子吞咽功能比我们强,有的东西你不嚼咽不下去,孩子能咽下去。正因为如此,使很多家长忽略了教孩子嚼。这就出现一个偏差,就是家长认为,孩子都吃下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是。
  如果食物不经过咀嚼就咽下去,块状的食物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磨,就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又原封不动地排出来,或者只有一小部分被消化,大部分仍然不能消化而直接排出。如果是这样,孩子就算吃得再多,食物的营养再好,他的体重仍然长不上来,因为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当然吸收就不好了。
  
  肠蠕动——由物理变化过渡到化学变化
  
  肠蠕动是被动运动,它跟咀嚼和吞咽有关。每个孩子胃排空和肠道排空的能力都不一样。孩子胃肠道的功能是随着他的成长而成熟的,在胎儿早期,肠蠕动就已经开始了。孩子出生之后开始进食,这会刺激肠蠕动的增强、变快,慢慢形成一个很好的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诱发孩子的肠蠕动,只要孩子一吃东西,或者是感觉到饿了,看别人吃东西馋了,被动的肠蠕动运动就开始了,但是它蠕动的快慢是不能控制的。
  孩子在咀嚼时,就相当于磨盘在把食物碾碎。而肠蠕动其实也有碾碎的功能,但它主要还是起到搅拌器的功能。胃肠蠕动时,会把肠道中的酶和食物混在一块,使食物与酶发生化学反应,进入化学消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肠蠕动所起的是由物理变化过渡到化学变化的作用。
  
  吸收——大面积接纳营养
  
  经过化学消化后,食物就可以被吸收了。而吸收多少主要决定于肠道的表面积。我们的肠道不是平的,而是有非常多的皱褶,就是为了增加肠道的表面积,以便更好地吸收营养。如果把一个成人的肠道完全铺平,面积可以达到300平方米,是一个标准的网球场面积!
  孩子出现吸收问题的情况比较少,因为肠道的表面积那么大,只要消化工作做好了,食物就能很好地被吸收。而吸收功能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就可能是肠道出现实质性问题了。比如肠道因手术切除了一部分,或者是肠道因为细菌被暂时损坏了,或者肠道的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不能产生足够的消化酶等,这些原因会使吸收受到影响。
  当然,在正常的喂养过程中,孩子基本上以消化不良为主,只有在患病的状况下才会出现吸收不良。
  
  败解——让大便更顺畅地排出
  
  通过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和肠道吸收后,余下的残渣需要排出体外。其实,粪便不仅仅是食物残渣,还有一部分是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废物以及肠道的水性分泌物。
  孩子大便偏软,是因为大便中的水分含量多,所以有的家长认为多喝水大便就会变软,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喝的水和粪便中的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喝的水在上消化道就被吸收了,结肠中、大肠中的水分是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是食物残渣与肠道分泌物在肠道中经过细菌败解后,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的过程中产生的。
  说到败解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我举个例子,你们就很清楚了。茄子或其他食物放的时间长了,会变得越来越软,还会出水,为什么?就是因为食物在败解中,细菌会使食物的固态变成液态,这里的水分是食物败解过程中自身产生的,而并不是外来的。所以,要想使大便变软,必须有食物残渣和肠道分泌物在结肠中形成败解的过程。
  从吃进食物直到排出废物,这就是消化吸收的全过程。
  
  知道了食物消化吸收的全过程,可能家长还想知道孩子遇到消化吸收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下期的《崔大夫诊室》会告诉你怎么帮助孩子解决消化吸收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其他文献
只看图,不认字    孩子手里拿着一本书,很认真地在看。可是,当你问他这个字念什么的时候,他却一脸的茫然,或者干脆说不知道,甚至会反感。    怎么办?    为什么一定要让他认字呢?孩子能够从图画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就已经很好了。孩子的阅读,几乎都是从读图开始的,然后再逐渐地过渡到文字的阅读。不必担心他以后会只看图不认字,当他知道文字可以解释图画中的意思时,就会对文字产生兴趣了。很多孩子会在阅读
睡前故事  可不要以为给宝宝讲故事是妈妈的“专利”,爸爸也有着很大的潜力呢!相对于女性思维来说,男性的思维更活跃、开阔。所以可以把故事发散成各种各样的路数,也不会局限于故事的结局,这就可以让宝宝跟随爸爸进入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小家伙自然充满期待和惊喜。  讲述中,爸爸富有磁性的声音、夸张的肢体语言还会很快地把宝宝引入故事当中去,如果还能配合故事情节模仿各种人物或动物的声音就更好了,那你一定会成为宝
一个18岁时就被誉为是高级画师,工作后设计的作品被惠普公司永久收藏的S老师;一个称是中国传统美学教育的典型失败案例的摄影爱好者F老师。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孩子的艺术创想教育,建立了一个童画家,让我们一起听听这里所发生的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品品这两位童画家的独到见解,你会发现,如果我们把家营造成了童画之家,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是童画家。  创意,会越用越多  创意,从爱心早餐开始  新加坡小女孩chil
给孩子喂药,各有各的招数。可有些“招”是不宜用的!    1.不捏着鼻子灌    有的父母给孩子喂药时,看孩子不配合、不张嘴,就捏着鼻子硬灌。这种喂药方法危险性很大,因为人的气管和食管是并排挨着的,鼻子被捏住了,不能吸气,孩子只能用嘴吸气,这样药和水非常容易呛入孩子的气管,甚至可因气道被堵而使孩子发生窒息。    2.不打骂、恐吓喂药    孩子病了,家长本来就着急,如果孩子再大哭大闹,不愿意吃药
从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天然脂肪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随着营养知识的不断普及,有些脂肪被宝宝爸妈热情追捧,被称之为“好脂肪”。有好就有坏,父母们也常会把那些普遍被攻击的脂肪称之为“坏脂肪”。真的是这样吗?一起看看吧 。  脂肪的功能  食物中的脂肪进入宝宝体内后,除了能储存和供给能量以外,还是构成身体成分的主要材料,几乎每一个细胞都离不开脂肪的组成。当然,脂肪还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脂
一家  在宝宝一只手指头上分别画上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宝宝的小人头,然后让宝宝握拳。妈妈可以相继问:“爸爸在哪里?”“哥哥在哪里?”让宝宝把相应的手指伸出来,伸出来的时候可以边伸边做出回答:“爸爸在这里,哥哥在这里。”  在手指的人物  模仿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看动作猜意思两个小朋友相向站着,一个小朋友用手比画着做出不同的动作,让另一个小朋友猜那个比划动作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可用食指和中指的一
韩国沉船事件之后,如何识别和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这必修课如何进行?3个要点为我们打开安全教育新视角。  安全知识,思考判断的基础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沉船、地震等灾难和危险离我们相当遥远,但其实安全教育涉及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家里的烟雾警报器、厨房煤气报警器、为何孩子要坐汽车安全座椅、如何避免被宠物咬伤等等。幼儿园和小学会经常有这样的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活动,每个学期都会请消
通常宝宝到了6个月左右,就开始长牙了。虽然乳牙是要换掉的,但不能小看它,要是它不健康,会影响以后宝宝恒牙的健康和美观。所以,乳牙萌出的前后,要小心护理。  出牙前,帮他缓解不适  宝宝快出牙时,经常两腮发红,爱流口水,有时表现出烦躁、疲惫的样子。有的宝宝还会发低烧,但通常不会超过38℃。  让他咬咬牙胶  宝宝出牙前,牙龈会发痒甚至有些疼,可以将牙胶放到冰箱里冷冻几个小时,让宝宝咬一咬。  及时擦
宝宝是不是太胖了?怎么吃能不肥胖?妈妈们有时疑惑不解。下面我们就一起行动,解决难题吧!  如何评估宝宝过胖  想知道宝宝是否已加入胖小子的行列,妈妈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知道。  当旁人赞美时  “宝宝胖胖的,好可爱呀!”专家提醒妈妈,当您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赞美时,就该关注宝宝是不是过重了。  带宝宝体检时  当带宝宝到保健科体检时,保健医生提醒你:宝宝超重了,要多运动。保健医生通过测量宝宝的体重、身高
宝宝聪明的大脑离不开营养物质的供应。有效的健脑方法是摄入对大脑有益的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并进行合理搭配,以增强大脑的功能,使脑的灵敏度和记忆力增强,并能清除影响脑功能正常发挥的不良因素。  TOP 1 鱼类    对2~6岁的儿童而言,鱼是健脑首选食物,海鱼、河鱼均可。  选择理由1 富含优质蛋白,易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是脑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占脑组成成分的35%左右,其作用举足轻重,包括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