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主动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知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如何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第一、要让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用。
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听课情绪会更高,求知欲望会更强,并且能尽快掌握密度测量的方法。从这以后,我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工农业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以及火药发明、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等物理常识着手,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好玩”。
采取将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教学中,教师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目的就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如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并用纸片盖住,然后倒置过来,会发现水不流出来,再将纸片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开辟第二课堂。
教师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搬进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等,对于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则当堂消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便有了提高,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真正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特别是原来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物理了。这时我又引导他们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提倡尖子生写小论文,并给予评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好玩。
二、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1、利用课堂探究实验
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一直沿袭着过去的模式,几十年来,变化不大。从总体看来,物理实验基本上从属于物理理论教学,给人的感觉只是为了验证物理理论的正确性而存在的,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是以“趣”、“疑”、“难”为诱导,而只是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诚然这样做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无法替代学生的自身探究活动。学生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少;在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量技术的实验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深化教学要求的实验少;各自独立的实验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范围窄,与生活及生产实际结合得不够全面和具体。
对学生在有关重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观察、实验和相应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测量技术的训练方面,不但不能削弱,还要改进实验手段,使这些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保留和加强一些传统实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陈旧、重复、实验方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应该予以淘汰,增设一些趣味性强的物理实验,贴近生活、社会的物理实验和一些微型化实验。并把一些过去由教师演示的实验,改为既可演示又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并且让学生从身边找器材做探究,开动脑筋想办法。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兴趣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例如:两人追赶问题,通过几笔就可以把两个火柴人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忍俊不禁。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
一、如何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第一、要让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用。
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听课情绪会更高,求知欲望会更强,并且能尽快掌握密度测量的方法。从这以后,我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工农业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以及火药发明、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等物理常识着手,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好玩”。
采取将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教学中,教师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目的就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如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并用纸片盖住,然后倒置过来,会发现水不流出来,再将纸片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开辟第二课堂。
教师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搬进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等,对于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则当堂消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便有了提高,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真正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特别是原来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物理了。这时我又引导他们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提倡尖子生写小论文,并给予评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好玩。
二、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1、利用课堂探究实验
现有的物理实验教学,一直沿袭着过去的模式,几十年来,变化不大。从总体看来,物理实验基本上从属于物理理论教学,给人的感觉只是为了验证物理理论的正确性而存在的,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是以“趣”、“疑”、“难”为诱导,而只是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诚然这样做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无法替代学生的自身探究活动。学生实验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少;在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量技术的实验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深化教学要求的实验少;各自独立的实验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范围窄,与生活及生产实际结合得不够全面和具体。
对学生在有关重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观察、实验和相应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测量技术的训练方面,不但不能削弱,还要改进实验手段,使这些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保留和加强一些传统实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陈旧、重复、实验方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应该予以淘汰,增设一些趣味性强的物理实验,贴近生活、社会的物理实验和一些微型化实验。并把一些过去由教师演示的实验,改为既可演示又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并且让学生从身边找器材做探究,开动脑筋想办法。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兴趣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例如:两人追赶问题,通过几笔就可以把两个火柴人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忍俊不禁。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