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家长都曾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在私下里议论别人,尤其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但是家长在私下里议论自己的孩子却不管这一套。您有没有想到,如果孩子听到谈话内容,他会有怎样的感受?
不要在背后嚼舌头
曾女士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妈妈,但是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她和寄宿回家的女儿小娅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小娅返校的时候都没有跟妈妈告别。说是激烈冲突,其实是小娅向妈妈愤怒地吼叫,而妈妈默默承受。究竟是什么事导致母女反目?
“哎呀,其实都怪我。”无计可施的曾女士向我求助,“我不该沉不住气,偷偷找小娅的班主任了解情况,还恰好被小娅听到。您说我有多笨呀!”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上周三,曾女士在家长群里看到一条消息,说小娅班里有女生早恋,半夜溜出宿舍与高年级男友相会,被老师捉到,要给予严厉处分。此消息没有提及违纪女生的名字,只说是姓吴,学习成绩不错。曾女士不安起来,因为小娅姓吴,学习成绩也不错。回想这一段小娅在家的表现,曾女士越发紧张,因为小娅这一段儿特别爱打扮,要求买新裙子和新运动鞋,还开始对妈妈的口红感兴趣。曾女士坐不住了,马上打车来到小娅的学校,在办公室与班主任密谈起来。巧合的是,小娅来办公室送作业,在门外听到妈妈的声音,好奇心起,便在门外静静地听。她想不到妈妈如此不信任她,居然偷偷跑来打探消息。她越听越来气,最后把作业本往门口一丢,径自跑开了。
我問:“您和班主任都说了些什么让小娅如此生气?”
曾女士说:“我问违纪的学生是不是小娅。班主任说不是,让我放心。不过,好不容易见班主任一次,我想充分利用,于是打听小娅的情况,有没有早恋的迹象,学习习惯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班主任告诉我,小娅跟班上的几名男生关系不错,大体上还算正常。男生甲如何如何,男生乙如何如何……我也记不清了,反正唠叨了一个多小时。主要是班主任在说,我只是一边听一边点头。”
我问:“您有没有提到小娅要新衣服、对口红感兴趣之类的事?”
曾女士说:“提到了。不过只是半猜测半取笑,没有说那样不好。”
我说:“想想看,如果你单位的两个领导私下里这样议论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曾女士说:“可我是小娅的妈妈呀!我和班主任都是出于教育者的责任感,没想到被小娅说成背后嚼舌头。小娅激动的时候甚至骂我是‘长舌妇’,太让我伤心了!”
我说:“正因为是妈妈,您私下对小娅的评价才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曾女士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私下的评价更可能是真实的看法。如果是负面评价,又有不道德的属性,所以特别让人反感。您没有教育过小娅,不要在私下里议论别人,尤其不要说别人的坏话吗?为什么您说一套做一套,私下评价自己的女儿呢?您有没有想到,如果小娅听到谈话内容,她会有怎样的感受?在心理学上,这样的私下评价叫‘提及性对话’,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自我认知。”
提及性对话的魔力
我告诉曾女士,“提及性对话”是美国专注于家庭咨询和儿童学业成就发展的咨询师西尔维娅·瑞姆博士发明的一个专业词汇,专指在孩子有可能听到的情况下,发生在成人之间的关于孩子行为的对话。这里的成人包括父母、其他主要养育者和老师等。
我说:“发生在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其他成人之间关于孩子的提及性对话其实相当普遍,只不过没有被我们意识到。比如,女儿感冒了,被妈妈带着去看医生。女儿在病房里输液的时候,妈妈在走廊上跟医生聊了两句。妈妈问医生女儿有没有肺部感染,会不会恶化成肺炎。医生说不会,炎症很快会被控制,病毒会马上被杀死。妈妈刚走进病房,女儿就眼泪汪汪地问妈妈自己会不会死。妈妈大惊,问女儿为什么会这样说。女儿说,妈妈别骗我了,我得了肺炎,会被病毒杀死!您看,妈妈和医生聊天的只言片语被女儿听到,因为正在病痛中,她更倾向于向不好的方面想,于是发生了误会。这便是提及性对话的魔力。”
曾女士说:“这只是误会嘛,很好解除的,怎么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呢?”
我举例道:“这样的场景您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在游乐场,孩子们在玩耍,妈妈们凑在一起聊孩子。妈妈甲说,我儿子很害羞,从来不敢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总是等对方来邀请他一起玩。妈妈乙说,我女儿很大方,又懂礼貌,从来没见她怯生过。妈妈丙说,我儿子爱生气,动不动就跟小朋友起冲突,很少见他跟一个小朋友友好地玩超过半小时的。妈妈丁说,我儿子已经学会尊重小朋友了,就算闹了不愉快,他也会心平气和地与对方协商,根本不会动粗。想想看,四位妈妈的孩子听到上述议论会怎么想?妈妈甲的儿子被贴上了‘害羞’的标签,他会认为自己具有害羞的性格特点,是天生的,无法改变,所以今后与人交往会继续,甚至更加不主动。妈妈乙的女儿一定很开心,因为妈妈在表扬她,她会认为大方、懂礼貌是自己的优点,并愿意继续这样表现。同理,妈妈丙的儿子被贴上了不好相处的标签,妈妈丁的儿子则认为自己具有优雅的绅士风度。”
曾女士睁大了眼睛,说:“家长类似的提及性对话太多了,简直比比皆是,有时根本不顾孩子是否在场、能否听到!”
我说:“是的,这些无意识的提及性对话,以及家长在孩子有可能听到的情况下跟别人抱怨自己的孩子的对话,对孩子的伤害和限制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换言之,孩子都是在长辈的提及性对话中长大的。”
曾女士:“真是隔墙有耳啊!以后可要小心谨慎,我可不想再被小娅数落了!”
我说:“此言差矣。提及性对话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家长不必刻意戒掉提及性对话,而是要转变提及性对话的内容,有意识地用正面的提及性对话,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独立人格,甚至有着比直接表扬还要好的效果。”
“真的吗?那我可要学学!”曾女士大喜。
像周瑜那样下个套
不要在背后嚼舌头
曾女士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妈妈,但是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她和寄宿回家的女儿小娅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小娅返校的时候都没有跟妈妈告别。说是激烈冲突,其实是小娅向妈妈愤怒地吼叫,而妈妈默默承受。究竟是什么事导致母女反目?
“哎呀,其实都怪我。”无计可施的曾女士向我求助,“我不该沉不住气,偷偷找小娅的班主任了解情况,还恰好被小娅听到。您说我有多笨呀!”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上周三,曾女士在家长群里看到一条消息,说小娅班里有女生早恋,半夜溜出宿舍与高年级男友相会,被老师捉到,要给予严厉处分。此消息没有提及违纪女生的名字,只说是姓吴,学习成绩不错。曾女士不安起来,因为小娅姓吴,学习成绩也不错。回想这一段小娅在家的表现,曾女士越发紧张,因为小娅这一段儿特别爱打扮,要求买新裙子和新运动鞋,还开始对妈妈的口红感兴趣。曾女士坐不住了,马上打车来到小娅的学校,在办公室与班主任密谈起来。巧合的是,小娅来办公室送作业,在门外听到妈妈的声音,好奇心起,便在门外静静地听。她想不到妈妈如此不信任她,居然偷偷跑来打探消息。她越听越来气,最后把作业本往门口一丢,径自跑开了。
我問:“您和班主任都说了些什么让小娅如此生气?”
曾女士说:“我问违纪的学生是不是小娅。班主任说不是,让我放心。不过,好不容易见班主任一次,我想充分利用,于是打听小娅的情况,有没有早恋的迹象,学习习惯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班主任告诉我,小娅跟班上的几名男生关系不错,大体上还算正常。男生甲如何如何,男生乙如何如何……我也记不清了,反正唠叨了一个多小时。主要是班主任在说,我只是一边听一边点头。”
我问:“您有没有提到小娅要新衣服、对口红感兴趣之类的事?”
曾女士说:“提到了。不过只是半猜测半取笑,没有说那样不好。”
我说:“想想看,如果你单位的两个领导私下里这样议论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曾女士说:“可我是小娅的妈妈呀!我和班主任都是出于教育者的责任感,没想到被小娅说成背后嚼舌头。小娅激动的时候甚至骂我是‘长舌妇’,太让我伤心了!”
我说:“正因为是妈妈,您私下对小娅的评价才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曾女士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私下的评价更可能是真实的看法。如果是负面评价,又有不道德的属性,所以特别让人反感。您没有教育过小娅,不要在私下里议论别人,尤其不要说别人的坏话吗?为什么您说一套做一套,私下评价自己的女儿呢?您有没有想到,如果小娅听到谈话内容,她会有怎样的感受?在心理学上,这样的私下评价叫‘提及性对话’,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自我认知。”
提及性对话的魔力
我告诉曾女士,“提及性对话”是美国专注于家庭咨询和儿童学业成就发展的咨询师西尔维娅·瑞姆博士发明的一个专业词汇,专指在孩子有可能听到的情况下,发生在成人之间的关于孩子行为的对话。这里的成人包括父母、其他主要养育者和老师等。
我说:“发生在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其他成人之间关于孩子的提及性对话其实相当普遍,只不过没有被我们意识到。比如,女儿感冒了,被妈妈带着去看医生。女儿在病房里输液的时候,妈妈在走廊上跟医生聊了两句。妈妈问医生女儿有没有肺部感染,会不会恶化成肺炎。医生说不会,炎症很快会被控制,病毒会马上被杀死。妈妈刚走进病房,女儿就眼泪汪汪地问妈妈自己会不会死。妈妈大惊,问女儿为什么会这样说。女儿说,妈妈别骗我了,我得了肺炎,会被病毒杀死!您看,妈妈和医生聊天的只言片语被女儿听到,因为正在病痛中,她更倾向于向不好的方面想,于是发生了误会。这便是提及性对话的魔力。”
曾女士说:“这只是误会嘛,很好解除的,怎么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呢?”
我举例道:“这样的场景您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在游乐场,孩子们在玩耍,妈妈们凑在一起聊孩子。妈妈甲说,我儿子很害羞,从来不敢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总是等对方来邀请他一起玩。妈妈乙说,我女儿很大方,又懂礼貌,从来没见她怯生过。妈妈丙说,我儿子爱生气,动不动就跟小朋友起冲突,很少见他跟一个小朋友友好地玩超过半小时的。妈妈丁说,我儿子已经学会尊重小朋友了,就算闹了不愉快,他也会心平气和地与对方协商,根本不会动粗。想想看,四位妈妈的孩子听到上述议论会怎么想?妈妈甲的儿子被贴上了‘害羞’的标签,他会认为自己具有害羞的性格特点,是天生的,无法改变,所以今后与人交往会继续,甚至更加不主动。妈妈乙的女儿一定很开心,因为妈妈在表扬她,她会认为大方、懂礼貌是自己的优点,并愿意继续这样表现。同理,妈妈丙的儿子被贴上了不好相处的标签,妈妈丁的儿子则认为自己具有优雅的绅士风度。”
曾女士睁大了眼睛,说:“家长类似的提及性对话太多了,简直比比皆是,有时根本不顾孩子是否在场、能否听到!”
我说:“是的,这些无意识的提及性对话,以及家长在孩子有可能听到的情况下跟别人抱怨自己的孩子的对话,对孩子的伤害和限制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换言之,孩子都是在长辈的提及性对话中长大的。”
曾女士:“真是隔墙有耳啊!以后可要小心谨慎,我可不想再被小娅数落了!”
我说:“此言差矣。提及性对话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家长不必刻意戒掉提及性对话,而是要转变提及性对话的内容,有意识地用正面的提及性对话,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独立人格,甚至有着比直接表扬还要好的效果。”
“真的吗?那我可要学学!”曾女士大喜。
像周瑜那样下个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