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古人历来重视历史, 即使在今天, 重视历史教育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 笔者以愉快教学模式为出发点,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教育方法进行了探讨。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历史教学从原本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渐发展为服务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人们一直将数学、语文、英语称之为三大主科, 而历史教育一直便饱受歧视, 由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 大多数教育者认为历史“一背便可”, 因此初中的历史教育也仅仅局限于“背诵” 这一单一的模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常常因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而大为受挫。“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古人历来重视历史, 即使在今天, 重视历史教育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 笔者以愉快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针对初中历史的愉快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重视开头5 分钟, 讲究授课艺术
在进行讲课的时候, 开头五分钟的授课非常重要, 好的开头往往可以吸引学生饶有兴致地听好整个一节课, 所以做好授课开头五分钟的备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开头的分钟便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呢?
作为愉快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主角, 历史老师应该参照教材, 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巧妙设计每一节课程的开课引语, 通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独具匠心的开课引语来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充满好奇地学习整个课程。
例如, 笔者在认真分析教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时, 始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模式贯彻其中。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 笔者首先将课本抛开, 按照中国的观念来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一命题, 此时笔者首先想到了许多的神话传说人物, 例如女娲、伏羲、夸父等等, 还有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例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等。因此, 笔者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笔者首先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动画、影视节目、文字说明等, 然后从中筛选了适合课堂讲解的资料,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 从教材的角度、科学地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一命题, 按照历史的演进依次讲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华夏之祖》, 并引领学生思考为何单元要以“中华文明的起源” 为题。是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是强调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问题。再如, 我们一直强调自己有着丰富的灿烂农业文明,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农业文明” 呢? 许多学生可能都对此认识不清, 认为“种地”便是农业文明, 不能说这种说法绝对错误, 因为那是基础,但是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 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 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抓住学生的兴趣, 以兴趣为突破口, 在开头的5 分钟内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是实施快乐教学模式的关键。
(二) 插图是愉快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初中生虽然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的转型期, 但是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鉴于现编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较多, 笔者以插图为突破口来实施愉快教学法, 利用插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与优点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并通过巧妙的教学讲解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 最终提高了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 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虽然插图较多, 且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允许老师对每一幅插图都进行详细的讲解, 但是假若讲解不认真不细致又会让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理解不深入不到位, 因此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插图进行重点讲解, 并力图让所有知识要点都穿插到老师的插图讲解当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饶有兴致地“听故事” 的同时, 也让学生记住知识要点,显著提高了课堂的实时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解初一人教版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时的时候, 里面有一幅《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插图。鉴于“商鞅变法” 是本课时乃至整个初中历史中的重点知识, 因此笔者选此图为代表。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而“商鞅变法”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商鞅变法” 为代表的各国变法直接促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形成进程的加速。笔者精心准备相关资料, 决定通过此图的讲解让学生在对商鞅的才华与气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 更能够做出改革艰难与进步要求改革的理性思考, 认识到“商鞅变法” 既是商鞅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 更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必然要求, 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商鞅变法” 的历史作用:“为秦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为它的军事实力的强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 最终让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为富有、同时也是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封建国家, 更为以后的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埋下了伏笔。” 为了更加有效地达到笔者的预期效果, 笔者在让学生充分认真欣赏《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同时,也讲解插图中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插图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由于笔者之前认真整理汇总了关于商鞅的各种信息, 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更加能够游刃有余。笔者首先简单介绍了插图的时代背景, 接着介绍了图中的人物关系:“中间席地而坐的便是秦孝公, 本节课的主角商鞅正在侃侃而谈(此时也可以提问图中的哪一位是商鞅), 而坐在他前面的两位便是甘龙和杜贽, 他们二人坚决反对变法。” 接着主要讲解“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这一变法口号的具体含义, 其中穿插更多的相关知识, 便于让学生了解一个更加详细和立体的商鞅, 当然重点还是“商鞅变法”。总而言之, 这样的教学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也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三) 用历史故事贯穿课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历史课如果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投入, 最巧妙的办法是故事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将历史课演绎成一个个历史故事, 在惊心跌宕的历史叙事中,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就好像面对一个事件, 让学生自己做法官, 运用所学的历史分析方法, 来进行一些自己的判断。比如, 对于“丝绸之路” 的历史课, 老师可以提前收集与此相关的历史故事, 将丝绸之路与人物, 与社会, 甚至与整个中国的民族发展相联系, 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历史事件, 来反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又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 老师大可以在黑板上画下当时的敌我战略简图, 从战争之前的矛盾酝酿, 到战争中的浴血反抗,直到最后以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平息。这里虽是简单的几句概述, 老师也可以寻找当时的历史史料、人物传记, 将其演变成一堂生动的演讲, 或许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进入故事中去, 他自己也会思考这种问题, 老师的职责就是摆出事实, 讲明分析方法和思考方法, 提出自己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 思考问题。
二、巧妙提问, 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一) 抽签提问的尝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 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 设疑。即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第二步, 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 寻找答案;第三步, 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 列出不同意见; 第四步, 讨论。自由发言, 分析问题; 第五步, 教师归纳总结。其中, 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 要难易适当, 并有一定的诱惑性, 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 机会要均等, 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 积极动脑筋想问题, 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 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 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 次, 至少要抽中1 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 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 记入平时成绩。
(二) 多角度提问
针对相同的知识要点采用不同的提问角度,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要点的认识深度, 也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该知识要点。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显示, 该方法的教学效果确实非常明显, 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明显加深, 而且也能够记忆更长的时间。
举例来说,《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重点知识就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许多老师也会进行常规的提问, 即直接问学生:“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但是单一频繁的提问会让学生的反感明显增加,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提问, 比如:“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这样的提问, 通常会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才做出回答, 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再次学习的过程, 非常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和记忆。
(三) 多给出思考题, 不否定学生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 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 并且愿意和大家讨论交流, 这样的话会事半功倍。比如讲到清朝入关的问题, 当康熙统治天下的时候, 政治清明, 百姓安居, 而明朝遗臣却因为统治者非汉人而殊死抵抗, 策划谋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关系到很多东西, 如文化、民族、政治等, 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然后鼓励大家说出自己想法, 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学生的答案, 老师不能进行绝对的否定, 老师只对某个答案提出自己建议和看法。但是只要是学生思考的东西, 就应该鼓励其积极性。这样才能在历史课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结束语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记住“几个人”“几件事”,而是培养学生“以史为鉴” 的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笔者通过探讨初中历史的愉快教学模式,希望可以让学生不再认为历史枯燥乏味,不再认为历史课程可有可无。
【参考文献】
[1] 姜汉存.探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谈[J].教育革新,2010(4) .
[2] 翟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
[3] 曾纪红.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四化”[J].新课程(中学),2010(2) .
[4] 楚筱辉.新课程视野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2) .
[5] 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历史教学从原本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渐发展为服务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人们一直将数学、语文、英语称之为三大主科, 而历史教育一直便饱受歧视, 由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 大多数教育者认为历史“一背便可”, 因此初中的历史教育也仅仅局限于“背诵” 这一单一的模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常常因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而大为受挫。“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古人历来重视历史, 即使在今天, 重视历史教育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 笔者以愉快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针对初中历史的愉快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重视开头5 分钟, 讲究授课艺术
在进行讲课的时候, 开头五分钟的授课非常重要, 好的开头往往可以吸引学生饶有兴致地听好整个一节课, 所以做好授课开头五分钟的备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开头的分钟便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呢?
作为愉快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主角, 历史老师应该参照教材, 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巧妙设计每一节课程的开课引语, 通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独具匠心的开课引语来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充满好奇地学习整个课程。
例如, 笔者在认真分析教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时, 始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模式贯彻其中。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 笔者首先将课本抛开, 按照中国的观念来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一命题, 此时笔者首先想到了许多的神话传说人物, 例如女娲、伏羲、夸父等等, 还有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例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等。因此, 笔者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笔者首先搜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动画、影视节目、文字说明等, 然后从中筛选了适合课堂讲解的资料,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 从教材的角度、科学地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一命题, 按照历史的演进依次讲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华夏之祖》, 并引领学生思考为何单元要以“中华文明的起源” 为题。是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是强调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问题。再如, 我们一直强调自己有着丰富的灿烂农业文明,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农业文明” 呢? 许多学生可能都对此认识不清, 认为“种地”便是农业文明, 不能说这种说法绝对错误, 因为那是基础,但是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 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 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抓住学生的兴趣, 以兴趣为突破口, 在开头的5 分钟内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是实施快乐教学模式的关键。
(二) 插图是愉快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初中生虽然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的转型期, 但是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鉴于现编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较多, 笔者以插图为突破口来实施愉快教学法, 利用插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与优点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并通过巧妙的教学讲解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 最终提高了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 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虽然插图较多, 且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允许老师对每一幅插图都进行详细的讲解, 但是假若讲解不认真不细致又会让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理解不深入不到位, 因此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插图进行重点讲解, 并力图让所有知识要点都穿插到老师的插图讲解当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饶有兴致地“听故事” 的同时, 也让学生记住知识要点,显著提高了课堂的实时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解初一人教版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时的时候, 里面有一幅《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插图。鉴于“商鞅变法” 是本课时乃至整个初中历史中的重点知识, 因此笔者选此图为代表。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而“商鞅变法”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商鞅变法” 为代表的各国变法直接促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形成进程的加速。笔者精心准备相关资料, 决定通过此图的讲解让学生在对商鞅的才华与气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 更能够做出改革艰难与进步要求改革的理性思考, 认识到“商鞅变法” 既是商鞅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 更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必然要求, 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商鞅变法” 的历史作用:“为秦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为它的军事实力的强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 最终让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为富有、同时也是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封建国家, 更为以后的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埋下了伏笔。” 为了更加有效地达到笔者的预期效果, 笔者在让学生充分认真欣赏《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同时,也讲解插图中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插图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由于笔者之前认真整理汇总了关于商鞅的各种信息, 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更加能够游刃有余。笔者首先简单介绍了插图的时代背景, 接着介绍了图中的人物关系:“中间席地而坐的便是秦孝公, 本节课的主角商鞅正在侃侃而谈(此时也可以提问图中的哪一位是商鞅), 而坐在他前面的两位便是甘龙和杜贽, 他们二人坚决反对变法。” 接着主要讲解“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这一变法口号的具体含义, 其中穿插更多的相关知识, 便于让学生了解一个更加详细和立体的商鞅, 当然重点还是“商鞅变法”。总而言之, 这样的教学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也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三) 用历史故事贯穿课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历史课如果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投入, 最巧妙的办法是故事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将历史课演绎成一个个历史故事, 在惊心跌宕的历史叙事中,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就好像面对一个事件, 让学生自己做法官, 运用所学的历史分析方法, 来进行一些自己的判断。比如, 对于“丝绸之路” 的历史课, 老师可以提前收集与此相关的历史故事, 将丝绸之路与人物, 与社会, 甚至与整个中国的民族发展相联系, 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历史事件, 来反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又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 老师大可以在黑板上画下当时的敌我战略简图, 从战争之前的矛盾酝酿, 到战争中的浴血反抗,直到最后以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平息。这里虽是简单的几句概述, 老师也可以寻找当时的历史史料、人物传记, 将其演变成一堂生动的演讲, 或许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进入故事中去, 他自己也会思考这种问题, 老师的职责就是摆出事实, 讲明分析方法和思考方法, 提出自己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 思考问题。
二、巧妙提问, 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一) 抽签提问的尝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 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 设疑。即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第二步, 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 寻找答案;第三步, 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 列出不同意见; 第四步, 讨论。自由发言, 分析问题; 第五步, 教师归纳总结。其中, 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 要难易适当, 并有一定的诱惑性, 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 机会要均等, 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 积极动脑筋想问题, 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 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 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 次, 至少要抽中1 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 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 记入平时成绩。
(二) 多角度提问
针对相同的知识要点采用不同的提问角度,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要点的认识深度, 也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该知识要点。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显示, 该方法的教学效果确实非常明显, 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明显加深, 而且也能够记忆更长的时间。
举例来说,《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重点知识就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许多老师也会进行常规的提问, 即直接问学生:“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但是单一频繁的提问会让学生的反感明显增加,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提问, 比如:“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这样的提问, 通常会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才做出回答, 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再次学习的过程, 非常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和记忆。
(三) 多给出思考题, 不否定学生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 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 并且愿意和大家讨论交流, 这样的话会事半功倍。比如讲到清朝入关的问题, 当康熙统治天下的时候, 政治清明, 百姓安居, 而明朝遗臣却因为统治者非汉人而殊死抵抗, 策划谋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关系到很多东西, 如文化、民族、政治等, 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然后鼓励大家说出自己想法, 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学生的答案, 老师不能进行绝对的否定, 老师只对某个答案提出自己建议和看法。但是只要是学生思考的东西, 就应该鼓励其积极性。这样才能在历史课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结束语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仅仅记住“几个人”“几件事”,而是培养学生“以史为鉴” 的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笔者通过探讨初中历史的愉快教学模式,希望可以让学生不再认为历史枯燥乏味,不再认为历史课程可有可无。
【参考文献】
[1] 姜汉存.探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谈[J].教育革新,2010(4) .
[2] 翟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
[3] 曾纪红.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四化”[J].新课程(中学),2010(2) .
[4] 楚筱辉.新课程视野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2) .
[5] 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