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30982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分数看作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指标,一味采用灌输的方式使学生被迫接受大量知识。然而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非可以死记硬背的科目,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不但无法有效巩固已学知识,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一线教师要借鉴名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开拓思路,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与生活相联系,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对数学课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标准涉及多个方面,除了传授知识的情况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发展。其实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说是有机的整体。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尝试组合这些内容,这样有助于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许多名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散,接着从其节点入手,合理进行重构组合。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需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要求其根据学习过程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心得与经验。例如,讲解概念“毫升”与“升”时,其实学生在实验课中接触过标有此单位的容器,生活中也喝过罐装或瓶装饮料,但因为很少用心观察,所以还是缺少生活储备,在学习时有距离感和陌生感。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在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将数学课堂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可提前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其搜集家中炒菜用的油桶、各种饮料瓶等,观察标准的容量与单位。与枯燥的作业相比,学生对这种任务很感兴趣,纷纷积极展开调查,部分同学还与家长共同制作量器,对容器容量进行估算和验证,最后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概念,将原本抽象的单位转化为具有生活意义的形象概念。
  二、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所谓教学活动,自然就是“教”与“学”,与生生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而交流内容则涉及价值观、态度、情感、思维和意识等多个方面,十分丰富且广泛,该做法的优点就是结合了“教”和“学”。生生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每位共同体的成员都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比如,在讲解十以内加减法的内容时,名师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其体会加法的含义,提前制作了教学课件,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指导。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花园的图片,花束之间存在加减关系。接着向学生提问观察后注意到了什么,自己产生了什么感想等问题。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答案,而且理解了加法的内涵,掌握了加法算式的列法。名师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个性。所以当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称赞和肯定,即使回答错误也要委婉地指出。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在数学课堂中要通过指导,促使学生主动提问,并且在小组之中合作寻求解决方案,教师适当给予建议。教师与学生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一起交流和沟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适当给予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产生思维的直接原因是问题,名师在数学课堂中往往会用学生提问来代替自己提问,因为学生的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长期如此,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引发认知冲突,将学生带入探究状态。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探索解答了自己或同学的问题,培养了问题意识,提升了思维能力。比如,讲解“直线和线段”时,教师将线段的图片展现在大屏幕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想到的方法加以分类。而教师通过提问如此分类的原因来了解学生的思想,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升。
  四、注重数学实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名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实践,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提前准备多组圆锥与圆柱等教具,每个组合中包括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其呈现出等高又等底、不等高且不等底、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几种状态。学生利用上述组合开展盛水试验,发现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具备等底且等高的条件时可以建立联系,而不具备该条件的组合则无法建立联系。此时教师回顾圆柱的体积公式,适当给予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讲解完长方体的特点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剪刀、白纸板等工具亲手制作长方体,感受其顶面、棱、面的特征。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体验增强,在头脑中建立各种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思维、分析、逻辑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更新教学观念,多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行为,加强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学习共同体”。适当给予学生引导,而不是一味灌输和生硬的命令,引导其形成问题意识,注重动手实践,全面提高其数学能力。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其他文献
数学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其应用十分广泛。对于聋生来说,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聋校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贯彻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探究,关注聋生思维情感的培养。  一、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强化形象效果  (一)在教学中发展直观思维能力  聋童因听力丧失,只能以目代耳去认识世界。因此,我们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
科学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引领我们的孩子走近神秘的科学大餐,品尝可口的科学大餐,享用神奇的科学大餐,是小学科学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怎样引领孩子们去品尝探究这科学大餐,怎样放手让他们去享用这科学大餐。这正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要用智慧、心血及生命去思索,去實践的。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激励者、参与者、创新幼芽的培育者,让每一位学生都张扬个性
【教學内容简介】  《种子的萌发》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新的生命》单元中的一篇教材。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部分“浸泡种子”,种子萌发时,需要足够的水分,这个部分学生将进行几种种子吸水量的研究;第二部分“种子的内部构造”,学生将在这个环节中,亲自将种子剥开,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第三部分“发芽的蚕豆”,学生将把浸泡的种子放在盘子中,对种子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过程,结合对种子内部结
小学教育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的学习道路具有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获取知识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部是由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学生
检叶瑛《校注》,与叶长青“援引从同”之处,数量极大。又书中确有采用叶长青之说并加以标明的,然全书仅有12次;书末《引用书目》列出“所据参校诸本”、“近人著述”等300种著述
手术患者易出现寒颤,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保暖措施,干预使患者体温下降的原因,可预防术中患者寒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