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排球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理论分析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x2009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每一个运动员来说,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尽可能高的竞技能力,并且能够将其在比赛中充分表现出来,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赛前竞技状态可以通过赛前相对短时间的训练形成,是一个运动员已具备竞技能力的暂时表现。赛前训练的根本在于消除长期大负荷训练所造成的机体和心理疲劳,通过减少训练量的方式来获得。
  关键词排球赛前训练 理论分析
  一、赛前训练减量的生理学基础概述
  “疲劳一适应”模型(也被称作机能能力发展双因素模型)将赛前训练分为超负荷阶段、减量阶段和最佳适应阶段,在负荷刺激下人体的疲劳与适应两种反应在3个阶段中存在不同走势。在进入减量阶段之前,“超量训练”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大机体的疲劳程度,以期在随后的减量阶段获得更大的“超量恢复”效应。该超负荷阶段的持续时间为1周左右,负荷量一般是平时正常负荷的120%,即超过平时最大负荷的20%。减量阶段一般持续2周左右,随着训练负荷的减少,机体疲劳与适应水平均会出现下降,但疲劳曲线的下降速度和幅度均大于适应水平曲线的下降,在减量阶段结束时疲劳曲线与适应曲线出现交叉点,此时疲劳消除的速度超过了适应水平的下降,赛前训练进入“最佳适应阶段”。
  训练的“痕迹效应”是训练停止后由系统训练引起的身体变化在超出一定时间后的延续效应。各种运动能力在中断训练后还会保持一段时间,该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能力种类的不同(例如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能力和速度能力等等)。在“疲劳一适应”模型中提到的人体“适应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由各种能力共同构成的综合运动能力,它只在理论和宏观上描述了疲劳与适应的关系,而还不能作为真正指导赛前训练的具体依据。因此在赛前减量训练中,还必须考虑不同能力的“痕迹效应”,其目标就是使那些对某一运动项目最具影响能力的训练“痕迹”保持到“最佳适应阶段”,同时还要根据不同能力训练“痕迹”的长短,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手段使这些痕迹效应长短不一的能力在同一时间内都达到其最佳状态。
  二、赛前训练的主要结构分析
  赛前训练主要由比赛目标设定、赛前训练时间、赛前减量模式和赛前训练监控等内容构成。
  (一)比赛目标设定
  制定一个客观的比赛目标是确保赛前训练成功的重要前提。比赛的预定目标应该是运动员竭尽全力可以达到的成绩,制定该成绩的依据除了要考虑比赛重要性、竞争对手水平和运动员身体状态等常规因素外,还应该重点考虑赛前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作用。
  (二)赛前训练持续时间
  目前还没有一个有关赛前最佳训练时间的权威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一般在2-4周。有人对排球运动员赛前训练进行了研究,赛前减量时间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进行设定。从大量研究成果中可以得出以下有关赛前训练持续时间的主要结论: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赛前减量的时间越早,每周减量的幅度也越小;专业能力的构成特点是决定赛前减量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以速度和爆发力为主要特点的项目,赛前训练持续的时间一般短于以耐力为主要特点的运动项目;运动员个体恢复能力和适应消退速度是决定赛前训练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男、女运动员赛前训练时间的差别。
  (三)赛前训练减量主要模式
  当赛前减量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和四种方式。两种类型为渐进减量型和非渐进减量型,四种方式为台阶式减量、线性减量、由线快速减量和由线慢速减量。对不同减量方式的研究认为,非渐进性减量(阶梯式减量)主要应用于那些训练负荷大、疲劳程度高的运动项目,例如公路自行车项目。
  三、赛前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作用
  通过对近年赛前训练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以下结论和规律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
  (一)尽管赛前训练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但该训练是一个与训练负荷和机体生理、心理水平密切相关的可以进行科学控制的过程。把握好减量与疲劳消除之间和减量与适应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是赛前训练的关键。
  (二)科学的检测和诊断是赛前训练成功的保障,该测试主要包括运动能力测试、机能水平测试和心理状态测试3个方面。赛前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该状态是一个以训练负荷为杠杆的生理和心理的調控问题,可以应用各种科学的手段进行检测、分析和评定。
  (三)赛前训练模式应该形成于平常的训练,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将赛前训练作为平日训练的一项内容进行演练和研究,建立运动员训练负荷与疲劳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赛前竞技状态的预测和控制。
  (四)赛前减量训练应尽可能保持训练的强度,为了避免体能消退的风险,赛前调整过程中必须保持训练的强度或强度高峰。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训练强度是维持有氧功率,调动无氧激素、维持速度和力量感觉的关键因素;其次,主要受中枢神经支配的速度和爆发力素质的训练“痕迹效应”很短暂,只能维持5天(±2)的时间,如果在赛前训练中大幅度减小训练强度,则不宜于速度和爆发力能力的保持。
  四、结语
  对于那些对技术要求高的运动项目来说,训练频率的降低也许会加大“运动感觉”下降的风险。
其他文献
摘要运动水平越高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就越高。罗切克曾经说过:心理学因素是能帮助和确定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主要内容。在运动实践中,周期项目、球类项目、一对一搏击项目都对心理学因素要求非常高,这些项目不需要器材,所以心理学因素能够充分体现出来。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包括三个方面:动机水平、竞技水平、调控水平。有时还包括周围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通过一些指标的测试结果来判断运动员处于何种状态。我们可以从以
摘要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去关心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的健康水平是进行高水平训练的前提和保障。往往改善或解决一个健康问题后,运动员的体能和训练水平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从健康角度看问题能找到很多解决运动员体能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健康水平 健康训练 基本保障  一、健康机能评定的内容  作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首先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最有效的训练。解决影响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啦啦操逐步进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在啦啦操中,学生随着伴奏将各种从舞蹈转化而来的啦啦操动作展现出来,在展示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队列、空间变化,从而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因此非常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的乐感能力较差,领悟力和表现力都稍显不足,而教师在教学时,也忽略了舞蹈与音乐课程的有效结合,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现本文就从认识音乐节奏旋律、提高学生乐感
摘要众所周知乒乓球是我国运动强项,在各大赛场长期上独占鳌头,这与我国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科学的选拔体系密不可分。国际乒联为了使乒乓球赛事变得合理和激烈,对规则进行了不断地调整。这对日常的乒乓球训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介绍了乒乓球规则的改变是如何影响日常训练,然后提出了相关策略,为乒乓球专业学校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乒乓球 规则演变 训练 影响  一、乒乓球规则的历次调整
摘要乒乓球运动是一种短兵相接的对抗性运动,大量的比赛实践证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素质训练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探讨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及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 乒乓球运动员 心理特征 心理素质训练  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过程  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