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和重要支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进步的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不论规模还是结构,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普遍低下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根本。如果说整个教育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基础教育就像是深埋于泥土的根系。基础教育不像高等教育那样能够培养科学家和学者,也不像职业教育能为社会培养有一定专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备和人才保障,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过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仍然占绝大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构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也是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教育是树人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专家和学者,而是为学生立德、建业打基础。立德就是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建业就是培养学生勤奋、勇于创新的个人魅力。然而,基础教育的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现基础教育目标当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识,更要有着高尚的道德。因此,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一般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以身作则。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可能传授给别人的。”因此,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是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
  然而,事实并不乐观。新闻媒体报道由于老师的行为不当(甚至是违法违规行为)造成学生人身伤亡的事件是有增无减,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我们人民教师的形象,给我们的基础教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事业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和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目前还只是将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职业——一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些贫困的地方甚至不能按时拿到工资,这就迫使教师除了应付每周的几节课外还得找一门副业来养家糊口。最近听说有些中小学老师不好好备课,聚到一起主要谈论的是投资哪个股票最赚钱。另外,由于农村没有基本的生活娱乐配套设施,许多老师晚上通宵达旦打麻将,这必然会造成白天上课萎糜不振,敷衍了事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缺乏爱心。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极力排斥“差生”。为了达到目的,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到学生家里给家长施加压力,迫使家长给孩子转学;如果家长不听“劝”,便在班上讽刺、挖苦学生,使这些学生无立足之地而被迫转学。更有一些荒唐的做法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在小考和中考之前,班主任劝成绩差的学生不要参加考试,或者校方直接规定不让他们参加考试。
  第三,道德失范。由于受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教师借助自己的优势,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变相或直接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还有些老师平时上课留一手,之后又以补课、辅导作业等形式收取高额费用;教育学生方法简单粗暴,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有的老师把脏话、粗话带进教室,动不动就骂学生家长的外号来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这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有的以罚站、罚跪、甚至拳脚相加等形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为严重的少数地区的个别教师侮辱差生,诱奸、强奸女生等等。
  第四,缺乏依法执教的观念。我国于1993年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但是,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发生了层出不穷的违背依法执教的事件,比如,教师 “只要不是恶意的打骂”,为了孩子好,不过分体罚学生,家长就可以理解或者支持。诚然,教师从“为了学生好”出发,适当惩罚学生,于情于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为法律所不允许的。再比如,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主要表现在处理学生谈恋爱,未经允许私自或者强行拆看学生的私人信件,随意翻看学生的书包等物品,等等。
  有果必有因,这是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那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对农村基础教育重视不够。基础教育又称国民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是科学家等学术人员,也不是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而是有知识有道德的普通公民。基础教育一般都是义务教育,不像非义务教育(如高等教育),也不像民办教育,它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但是产出又不容易显现出来,因为它的产出主要是社会效益性,个人效益不大,而个人效益小就不能吸引人们对它的购买欲望及更多的社会投资,所以在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基础教育更加现得可怜。经常有媒体报道,有些比较落后的地方的农村中小学连最起码的教室都没有,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快要倒塌的教室里上课,教师的工资也得不到保障,这与城市中的重点中小学富得流油形成强烈的反差。古人都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连最基本的条件都满足不了,怎么能奢望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
  其二,人格缺失。人格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由天性和习性共同作用和决定的,前者是指人的遗传素质,后者是指人的后天环境。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差,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农村,与城市同行来说,不管从遗传素质还是后天环境来讲都处于劣势,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因素。从而导致人格的缺失,做出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来。
  其三,传统观念浓厚与法律观念淡漠。我国的传统观念不将学生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作为家长和教师的附属物。就拿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体罚来说吧,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严师出高徒”,农村教师和家长认为,老师打学生是为学生好,所以老师打学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不要打得太重。其实,这种说法说明了两个观点,一个是我国的传统的教育不把学生当作独立个体,而作为独立个体他就享有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这些尊严和自由不容践踏和剥夺的。另一个是我国农村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淡薄。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的第二点和第三点有明确规定,对于体罚和侮辱学生的行为追究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作为教师都会进行岗前培训的,培训时肯定会学习教师法的相关法律条文,为什么这种事情还会屡次发生呢?我想这只能用农村教师的法律观念淡漠来解释。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想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加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思想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增加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广大农村教师能安居乐业,把其工作当作一个事业来做从而获得成就感,这样就容易让老师发自内心地喜欢并执着于这个工作,自然而然养成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习惯,爱岗敬业,并以此为荣。
  其次,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由于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就会被淘汰,因此,对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是必要和必需的。对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它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情意三个部分;一个是教师的品德素质,它主要包括政治信念和职业道德两个部分;另一个是教师的法制意识教育,也就是依法执教教育。对第一个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对第二个方面的进修培训可以使教师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第三个方面的培训则可以使教师依法执教,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权利,不侵犯学生的正当权益,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净化社会环境。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我们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各种社会关系、社会风气、习惯势力、文化设施、家庭条件和亲友关系等等。社会是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因此社会环境可以通过人类的活动加以改造的,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环境也跟着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环境对学校及其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社会的阴暗、丑恶也不时沉渣泛起,各种诱惑不断侵袭,教育腐败日盛,再加上时有发生的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也可能在他们的职业道德形成和成长的历程中投下阴影,尤其是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的现象,对他们的是非评判、价值取向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从宏观上讲,净化社会环境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外部保障条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文化模式,文化身份冲突和改变等理论的解读,通过定性的个案研究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四名在英国生活多年的中国华人的文化身份冲突和改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证实了部分理论,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接触的日益频繁,以及移民政策放宽等各方面的原因,全球化已经明显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促使全球经济飞速地发展,交流的跨文化性,同时也“给
由于我校心理健康专题研究卓有成效的开展,2007年7月学校有幸成为大连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学校。基地学校的责任与目标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学校决心以此为发展性平台,以“师生携手共创美好人生”为职业理想,全校上下共同参与,抢抓机遇,不断探究和发现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期达到让师生在自信和快乐中生活的办学追求。    组建团队,明确任务,全方位推进     (一)精选骨干教师,强化基地校工作职责。在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调动直接经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准确掌握本校现有的学校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我们所倡导的学校文化。   现有的学校文化,应当包括学校成员个体的文化。学校里老师们的基本文化素养、学校领导层的领导管理水平、学生们的文化水平等都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老师们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领导们有着很过硬的管理决策水平,学生们有着很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现有的学校文化将会呈现出很有朝气的气象。  学校的历史积淀将是现有的学校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纠纷案件频频见诸于报端。许多校长更是被一些官司闹得焦头烂额,于是纷纷拿起法律的武器,走上“依法治校”的道路。然而,纵观现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其法律素质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和教师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制造着侵犯师生利益的事件。    依法治校≠以罚治校    许多学校管理者认为依法治校就是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