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身上有各种各样的卡,可最实用的还是乘车用的一卡通
虽然身上有各种各样的卡,可最实用的还是乘车用的一卡通,一卡通大概是所有的卡中发行量最大用得最多的,无论是坐公交车,还是轻轨地铁、出租车,只要将一卡通轻轻一刷就能成功通过,记忆中这一卡通的鼻祖也许就数月票了。
说起月票80后出生的不会很了解,而30岁以上的都知道那是乘坐公交车专用的,一张月票在手上海几乎所有的公共汽车无轨电车,都可以乘坐。无论想坐到那里,坐多长时间,有些乘客也许无聊可以跟着公交车来来回回地乘坐,售票员也不能说什么,因为他有月票。
月票是公交公司统一发行的。时间最长的月票价格是每个月6元,30多年未作调整。1993年10月公交公司开始发售预售车票并试行单线本式月票,还推行无人售票和准无人售票。1995年末,首创发售集成电路自动收费磁卡(IC卡),在指定的线路上试行。
当年的月票并不与现在的一卡通那样人人均可购买,而是由机关企业学校等根据职工人数和上下班的路程进行登记,然后还要开一份介绍信到公交公司专门设立的月票间购买。公交公司月票间会根据各单位的人数制定计划配给,购买月票都是提前一个月进行的,每个人有两张月票底卡,一张当月使用,一张是为下个月准备的。月票上有使用人的照片和单位姓名,并压盖公交公司钢印。
月票上最关键的是月票花。每个月都有不同画面,还有骑缝章,非常认真严肃。曾出现过许多假冒伪造张冠李戴的月票,冒充方式离奇古怪,有自己画月票花骑缝章贴上去的,还有将偷来或捡来的月票撕下别人的照片贴上自己照片的,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乘车的费用。当然双胞胎合用一张月票是无法识别的。许多老乘客的月票上面就有厚厚的一层月票花,照片上的面孔连自己都要不认识了。而今月票花也成为不少人追逐的收藏品。
当年许多有月票的人一到休息天就到处乘车兜风,常常可以听到某个人将上海的公交线路从头到尾都乘到而成为单位乘车活地图的。那时候在上海只要你有一张6元的月票,会有一种全市公共汽车都是自备车的感觉。上了公交车,喊一声“月票”,那做派一看就知是个老乘客。还有便是一站路也要乘,最后一个上去,第一个下来一点都不麻烦。
月票如果遗失了,什么时间什么月份是不是要补也能看出上海人的精明。如果算算自己购票费用超过六元钱就一定要补一张,假如抱住侥幸心理不买票,被检查到而又拿不出月票的话罚款是很高的,就是单位有证明也不行,所以一般情况下乘客月票一旦遗失不补会自觉购票。那时,每年二月份是公交公司月票间比较轻松的一个月,公交月票购买量会有所减少,因为二月份天数少,再加上春节,上下班天数就少了许多天,自己买票乘车也不足六元的话这个月的月票就不用了。
比月票更有用的是当时公交公司发的那张工作证,乘客常常会听到上车乘客会对着售票员说一句“场里格”(即在公交公司某一个汽车场或电车场工作的)。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位老人每次上车也对售票员说一句“场里格”,售票员就不再问他什么。一次碰到一位认真的售票员问他是哪个场的,老人回答“养鸡场!”
后来,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公交月票被电子一卡通替代了,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只要备一张一卡通就可以上天入地乘坐到想去的地方。从公交月票到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就是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虽然身上有各种各样的卡,可最实用的还是乘车用的一卡通,一卡通大概是所有的卡中发行量最大用得最多的,无论是坐公交车,还是轻轨地铁、出租车,只要将一卡通轻轻一刷就能成功通过,记忆中这一卡通的鼻祖也许就数月票了。
说起月票80后出生的不会很了解,而30岁以上的都知道那是乘坐公交车专用的,一张月票在手上海几乎所有的公共汽车无轨电车,都可以乘坐。无论想坐到那里,坐多长时间,有些乘客也许无聊可以跟着公交车来来回回地乘坐,售票员也不能说什么,因为他有月票。
月票是公交公司统一发行的。时间最长的月票价格是每个月6元,30多年未作调整。1993年10月公交公司开始发售预售车票并试行单线本式月票,还推行无人售票和准无人售票。1995年末,首创发售集成电路自动收费磁卡(IC卡),在指定的线路上试行。
当年的月票并不与现在的一卡通那样人人均可购买,而是由机关企业学校等根据职工人数和上下班的路程进行登记,然后还要开一份介绍信到公交公司专门设立的月票间购买。公交公司月票间会根据各单位的人数制定计划配给,购买月票都是提前一个月进行的,每个人有两张月票底卡,一张当月使用,一张是为下个月准备的。月票上有使用人的照片和单位姓名,并压盖公交公司钢印。
月票上最关键的是月票花。每个月都有不同画面,还有骑缝章,非常认真严肃。曾出现过许多假冒伪造张冠李戴的月票,冒充方式离奇古怪,有自己画月票花骑缝章贴上去的,还有将偷来或捡来的月票撕下别人的照片贴上自己照片的,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乘车的费用。当然双胞胎合用一张月票是无法识别的。许多老乘客的月票上面就有厚厚的一层月票花,照片上的面孔连自己都要不认识了。而今月票花也成为不少人追逐的收藏品。
当年许多有月票的人一到休息天就到处乘车兜风,常常可以听到某个人将上海的公交线路从头到尾都乘到而成为单位乘车活地图的。那时候在上海只要你有一张6元的月票,会有一种全市公共汽车都是自备车的感觉。上了公交车,喊一声“月票”,那做派一看就知是个老乘客。还有便是一站路也要乘,最后一个上去,第一个下来一点都不麻烦。
月票如果遗失了,什么时间什么月份是不是要补也能看出上海人的精明。如果算算自己购票费用超过六元钱就一定要补一张,假如抱住侥幸心理不买票,被检查到而又拿不出月票的话罚款是很高的,就是单位有证明也不行,所以一般情况下乘客月票一旦遗失不补会自觉购票。那时,每年二月份是公交公司月票间比较轻松的一个月,公交月票购买量会有所减少,因为二月份天数少,再加上春节,上下班天数就少了许多天,自己买票乘车也不足六元的话这个月的月票就不用了。
比月票更有用的是当时公交公司发的那张工作证,乘客常常会听到上车乘客会对着售票员说一句“场里格”(即在公交公司某一个汽车场或电车场工作的)。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位老人每次上车也对售票员说一句“场里格”,售票员就不再问他什么。一次碰到一位认真的售票员问他是哪个场的,老人回答“养鸡场!”
后来,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公交月票被电子一卡通替代了,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只要备一张一卡通就可以上天入地乘坐到想去的地方。从公交月票到现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就是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