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改革需要汇聚“民间智慧”

来源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而下”的学校教学改革,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深深地扎下根来,汇聚民间智慧的滋养,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活力.夯实“自下而上”的群众基础。相对于掌握着话语权的学校政策的决策者和理论的引领者来讲,更多的教学改革参与者,如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学改革有期待、有思考、有批判、有经验,其意见和建议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所谓“民间智慧”。这些“民间智慧”代表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心声,若仔细倾听,则声声关情;它们源于底层.贴近实际,直面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的或许尖锐刺耳,但总是难于回避;它们往往基
其他文献
苦于家底太薄,这三十年来的学校发展多着眼于一个“有”字:从“一无两有”到“一无多有”。这里的“无”,是指“无危房”,是底线要求。人命关天,谁也不敢马虎。从“无”出发,“有”便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终于有了教室、课桌凳,有了一幢幢高楼,有了自动开关的校门,有了塑胶跑道、风雨操场,有了各种实验室和专用教室,有了满架的图书、仪器,校长也有了自己应有的体面与尊严。此后,许多学校与时
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坏的教育则各有各的坏法。毫无疑问,民国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但它却是追求完美的教育。  爱因斯坦认为:“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这段话曾深深地触动了我。不是教育家而是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指向的不是政治,而是个人,是要让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从民国教育不到四十年的历史来看
学校变革一般要经历“三部曲”:学校草创或校长初任时期需要凭借校长的个人魅力来推进变革;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则要求学校展开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于是学校进入“制度跟进”阶段;在经历了以管理重心下移、组织功能整合、组织关系“扁平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组织变革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之后,合作互动的组织氛围、商谈对话的制度文化开始酝酿、滋生乃至蔓延,此时学校就进入了“文化持续”的发展阶段了。  学校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