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隐性教育探究

来源 :新课程研究(中旬-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自信,又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但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难以充分发挥其成效,学生的爱国热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隐性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而要实现隐性教育目标,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相结合、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注重课堂外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探索等策略.
其他文献
为了帮助高校辅导员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文章先指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然后从新媒体角度出发,提出做好线上沟通、优化线下教育、吸收丰富的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推进课程思政等应对挑战的方法.
2021年广东高考政治第19题以革命烈士家书的情境作为革命文化的载体,考查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文章以此题为例,在分析试题的立意、情境构建、任务设置的基础上,从关注试题育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整合本学科资源、实施议题式复习出发,谈谈其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今后进入社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幼儿的社会交往现状不容乐观,常常出现社会交往行为偏异现象.对此,文章对一个4岁多的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偏异进行分析,并通过家园共育探寻有效的调适策略,目的是促使幼儿建立积极、和谐的交往关系,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