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言积累的训练方式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语言的丰富,表达的完美,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的之一。没有语言的积累,学生很难学习好语文知识。更不能运用好优美的语言词句进行表达。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一、增强信心是语言积累的基础条件
  
  信心是力量的源泉,信心是成功的前提。如果坚信自己一定能学习好语言,就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达到目的,就会使学习变得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时期,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教师的鼓励,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关心,教师的表率,都是在给学生力量。学生就在一点一滴中建立起自信,树立起学习语言的决心,形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是积累语言的基本途径
  
  1.教师语言丰富、优美、动听,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无形趋动
  教师要有意识地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提出要求,讲述事情,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语言丰富显得格外重要,教师每一堂课都妙语连珠,每一句话都娓娓动听,使学生在美妙的语言环境中被吸引,被陶醉,被感染。学生就会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模仿、积极的实践,从而达到自我释放的目的。
  
  2.朗读、背诵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背诵这一环节的指导。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和背诵。除语文中要求朗读和背诵的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感情的句子、段落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例如:教学《美丽的大兴安岭》一课,看那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林海,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心通其文,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与优美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在情感交融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一篇课文背诵熟了之后,它的词汇、句式就可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
  
  3.迁移阅读是积累语言的强化手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问及语言文字学习出色的学生,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那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分补充可阅读的内容,大胆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对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段摘抄、背熟。平时说话、学文章恰当运用。这样有利于搞好语言积累,增强语言的储备。例如学习《燕子》一课,读到“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段话,可以去补充几段描写动物外形的句子,学生读后,就能抓住最能体现该动物特点的部分进行描写。再如学习《万里长城》一课,要求学生灵活剪辑课文中的语言,加上自己平时的积累,做个小导游。用适宜、流畅的语言介绍万里长城这古代伟大的建筑,介绍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迁移积累语言词汇,起到强化语言积累的目的。
  
  三、利用现代视听信息技术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语言积累的必要途径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一到自己写作文时就没有词了,如果让孩子多积累点词语,天长日久,等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所以,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教师的导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课外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科幻小说等;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四、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是积累语言的源头
  
  叶圣陶曾说过“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的语言材料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的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好蜜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总之,语言学习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科学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教师仍采用满堂问答、小组讨论、开展活动等教学形式,其实质是用新形式包装下的假创新、穿所谓“启发”教育“新鞋”走生搬硬套式灌输教育的老路,这些问题值得教师的反思。在教学中,
对话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每个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行为中转变过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现代的教学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那么,如何解读对话教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笔者从对话教学的内涵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等角度谈几点拙见,供参考。  一、对话教学内涵的解读  所谓对话教学,简单地说是现代社会民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一线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将课堂形式多样化,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看似生动活泼的课堂,效果却不尽人意。教师应抓住有利的课堂教学契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課堂教学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教师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
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遇。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的系统规划,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问题,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科学化的要求,能综合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本文就第四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选活动中关于“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结合个人的体会作以点评,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一、“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一课的教学设计    课题: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