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第四册第四课。计划用2课时,本节课只对公式的运用、运算符做讲解,以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体重与身高的事例引入,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加深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熟悉公式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公式的操作方法,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信息技术贴近生活。以任务驱动为主,结合小组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公式,并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合作理念和探索精神,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Excel中公式使用规则的认知和操作。
难点:如何将数量关系转化为Excel中的公式并进行使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师:这节课我请来了一位嘉宾,先请这位嘉宾闪亮登场!
教师播放NBA背景音乐并走到教室门口,做请嘉宾入场的手势。在激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都翘首以盼,这时教师出示一幅儿童照片。
师:看看他,瞧瞧我,猜猜他是谁?
生(大声齐呼):老师。
师(模仿赵本山在小品中的语气):恭喜您,答错了。
学生一脸茫然。
师:我给大家做一个他的标志性动作好不好?
教师演示投篮动作。
生:姚明。
师:对,这就是我请来的嘉宾——健康使者姚明。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做游戏力图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引入本课的主题——健康;三是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二)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1.体重研究——探讨公式及其操作
(1)数字连着你我他
师:姚明从一出生时就是个重量级人物,据说他出生时体重达5公斤。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你们刚出生时的体重?
生:记得。
师:那你们知道自己6个月时的体重吗?
生:不知道。
师:那1周岁时呢?2周岁时呢?
生:不知道。
师:老师知道,你们信不信?
学生一脸茫然,半信半疑。
师:请同学们双击桌面上的“电子学案”工作簿,单击“体重研究”工作表(如下表),在C4单元格中输入出生时的体重,敲回车键,看看会有什么变化?谁能大胆预测一下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后面的数据是谁帮我们计算的?
学生发现数据自动出现,各抒己见猜测出现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由姚明出生时的体重引入,引导学生用电子表格对自身体重进行研究。学生对出生时的体重记忆犹新,但是对6个月、1岁、2岁、10岁时的体重不能答出,这样层层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探索与发现
抓住“自动”(出现数据)钥匙,尝试(操作)发现“公式”。
师:屏幕上有3个的问题,请同学们就近4人一组讨论。1分钟后我找同学来回答,看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准确。
小组讨论:(1)6个月、1周岁、2周岁的体重和出生时体重有倍数关系吗?如果有,分别是多少倍?(2)当单击D4、E4、F4单元格时,编辑栏有何显示?(3)仔细观察单击D4、E4、F4单元格时编辑栏中的内容,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1的目的在于引导找出数量关系;问题2的目的在于找出公式的位置,便于后面操作;问题3的目的在于引导找出公式的共同点,总结公式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自动测量自身不同时期的体重,把公式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公式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发现公式的基本操作。
(3)小试身手
师:请在G4单元格中利用公式计算一下自己10周岁时的体重,并完成学案“自我总结一”。
学生初次尝试公式的操作,组长协助并及时进行反馈,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很快算出了自己10周岁时的体重,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师:在转化公式的操作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踊跃发言,进行操作总结,进一步夯实知识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体验信息技术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身高预测——提高转化公式的能力
通过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出主人公姚明和叶莉,课件展示姚明和叶莉的照片及身高资料。
师:自从叶莉怀孕的消息被证实,国内就有人利用来自于医学专家给出的遗传身高公式,预测他们下一代的身高。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也来预测一下“姚小明”(“姚小莉”)的身高?
生:有。
师:好。请打开身高预测工作表,按表中的公式和操作提示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教师找出两个采用不同公式进行运算的学生,引导其做对比,指出单元格地址做运算参数的好处,并请学生总结转化公式的步骤,完成学案“自我总结二”。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启发完善。
师:知道自己父母身高的同学快来预测一下你未来的身高吧。
学生积极动手去做。
设计意图:从姚明推及学生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健康指数测算——掌握公式的复制操作
师:不管你是豆蔻年华,还是年过花甲;无论你是百万富翁,还是普通一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健康。那么怎样衡量你的健康状况呢?在“健康测算”工作表中有一个健康指数运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我们用它来算算老师的健康指数。
教师打开已准备好的表格(里面有教师和全体同学的体重与身高),演示自己的健康指数测算,在B6单元格输入自己的体重,D6自动出现健康指数。
师:D6中有什么?
生:公式。
师:谁来猜猜这个公式是什么?
生:BMI=B6/(C6*C6)。
师:如果要计算你的健康指数,公式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表格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计算一下你的健康指数。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部分同学都准确地计算出了自己的健康指数,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健康状况呢?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健康指数呢?请大家看学案上的关于“公式的复制”操作提示,完成全班同学健康指数的测算。
学生操作,组长协助,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学案“自我总结三”。
师:请同学们反思一下公式复制的好处有哪些?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与生活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会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算一算,再通过测算全班同学的健康指数,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密切合作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师:请同学们任选“健康饮食”和“阳光运动”两个综合练习中的一个。先做完的同学可以当老师的助教指导有操作困难的同学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公式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掌握知识。
(四)归纳总结,收获成功
教师采用记者现场随机采访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师:请问这位同学,你现在能否独立完成公式的操作?
生1:能。
师:很好,希望你不仅会,而且要更加熟练。
师:如果我现在仍然不会公式的操作,你给我提几个建议好吗?
生2:好。先用等号,要用单元格地址进行计算。
师:如果我对运算符号不明白呢?需要转换吗?
生2(教师启发学生补充完整):要转化,乘号要用“*”,除号要用“/”。
师:请你谈谈公式复制操作的优点。
生3:提高准确率,加快速度。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没有想过眼前的计算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但是需要把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转化,计算机才能为我所用。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把自己所学、所思与大家共享,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快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从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开启课程学习。所有的数据力求来源于学生生活,公式计算服务于生活。贯穿着从“以事例促技能”向“技能驱动生活”转变的教学思路,挖掘生活实例,服务于课堂。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共鸣,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27中山东滕州市墨子中学)
点评
1.教学设计巧妙。用“健康”——“身高”——“健康指数”这条明线组织教学。中间穿插“公式引入”——“公式更改”——“公式复制”这一知识暗线。两者相得益彰,用明线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用暗线渗透知识。
2.教学方法灵活。在导入阶段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中间对难点进行对比式教学,最后用自主学习进行引导拓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既注重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实际操作。
3.教学个性鲜明。教师基本功较好,语言感染力强。教师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去调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新课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借鉴《实话实说》谈话式节目的特点,教学个性鲜明,整堂课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足和建议:教师还是讲得有点多,在放手让学生做方面还应大胆些,助教的辅导职责可以不局限于本组。
(点评人:山东济南市市中区教委杜春晓)
注:本教学设计获2010年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第四册第四课。计划用2课时,本节课只对公式的运用、运算符做讲解,以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体重与身高的事例引入,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加深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熟悉公式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公式的操作方法,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信息技术贴近生活。以任务驱动为主,结合小组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公式,并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合作理念和探索精神,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Excel中公式使用规则的认知和操作。
难点:如何将数量关系转化为Excel中的公式并进行使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师:这节课我请来了一位嘉宾,先请这位嘉宾闪亮登场!
教师播放NBA背景音乐并走到教室门口,做请嘉宾入场的手势。在激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都翘首以盼,这时教师出示一幅儿童照片。
师:看看他,瞧瞧我,猜猜他是谁?
生(大声齐呼):老师。
师(模仿赵本山在小品中的语气):恭喜您,答错了。
学生一脸茫然。
师:我给大家做一个他的标志性动作好不好?
教师演示投篮动作。
生:姚明。
师:对,这就是我请来的嘉宾——健康使者姚明。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做游戏力图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引入本课的主题——健康;三是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二)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1.体重研究——探讨公式及其操作
(1)数字连着你我他
师:姚明从一出生时就是个重量级人物,据说他出生时体重达5公斤。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你们刚出生时的体重?
生:记得。
师:那你们知道自己6个月时的体重吗?
生:不知道。
师:那1周岁时呢?2周岁时呢?
生:不知道。
师:老师知道,你们信不信?
学生一脸茫然,半信半疑。
师:请同学们双击桌面上的“电子学案”工作簿,单击“体重研究”工作表(如下表),在C4单元格中输入出生时的体重,敲回车键,看看会有什么变化?谁能大胆预测一下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后面的数据是谁帮我们计算的?
学生发现数据自动出现,各抒己见猜测出现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由姚明出生时的体重引入,引导学生用电子表格对自身体重进行研究。学生对出生时的体重记忆犹新,但是对6个月、1岁、2岁、10岁时的体重不能答出,这样层层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探索与发现
抓住“自动”(出现数据)钥匙,尝试(操作)发现“公式”。
师:屏幕上有3个的问题,请同学们就近4人一组讨论。1分钟后我找同学来回答,看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准确。
小组讨论:(1)6个月、1周岁、2周岁的体重和出生时体重有倍数关系吗?如果有,分别是多少倍?(2)当单击D4、E4、F4单元格时,编辑栏有何显示?(3)仔细观察单击D4、E4、F4单元格时编辑栏中的内容,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1的目的在于引导找出数量关系;问题2的目的在于找出公式的位置,便于后面操作;问题3的目的在于引导找出公式的共同点,总结公式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自动测量自身不同时期的体重,把公式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公式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发现公式的基本操作。
(3)小试身手
师:请在G4单元格中利用公式计算一下自己10周岁时的体重,并完成学案“自我总结一”。
学生初次尝试公式的操作,组长协助并及时进行反馈,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很快算出了自己10周岁时的体重,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师:在转化公式的操作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踊跃发言,进行操作总结,进一步夯实知识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体验信息技术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身高预测——提高转化公式的能力
通过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出主人公姚明和叶莉,课件展示姚明和叶莉的照片及身高资料。
师:自从叶莉怀孕的消息被证实,国内就有人利用来自于医学专家给出的遗传身高公式,预测他们下一代的身高。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也来预测一下“姚小明”(“姚小莉”)的身高?
生:有。
师:好。请打开身高预测工作表,按表中的公式和操作提示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教师找出两个采用不同公式进行运算的学生,引导其做对比,指出单元格地址做运算参数的好处,并请学生总结转化公式的步骤,完成学案“自我总结二”。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启发完善。
师:知道自己父母身高的同学快来预测一下你未来的身高吧。
学生积极动手去做。
设计意图:从姚明推及学生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健康指数测算——掌握公式的复制操作
师:不管你是豆蔻年华,还是年过花甲;无论你是百万富翁,还是普通一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健康。那么怎样衡量你的健康状况呢?在“健康测算”工作表中有一个健康指数运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我们用它来算算老师的健康指数。
教师打开已准备好的表格(里面有教师和全体同学的体重与身高),演示自己的健康指数测算,在B6单元格输入自己的体重,D6自动出现健康指数。
师:D6中有什么?
生:公式。
师:谁来猜猜这个公式是什么?
生:BMI=B6/(C6*C6)。
师:如果要计算你的健康指数,公式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表格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计算一下你的健康指数。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部分同学都准确地计算出了自己的健康指数,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健康状况呢?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健康指数呢?请大家看学案上的关于“公式的复制”操作提示,完成全班同学健康指数的测算。
学生操作,组长协助,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学案“自我总结三”。
师:请同学们反思一下公式复制的好处有哪些?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与生活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会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算一算,再通过测算全班同学的健康指数,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密切合作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师:请同学们任选“健康饮食”和“阳光运动”两个综合练习中的一个。先做完的同学可以当老师的助教指导有操作困难的同学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公式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掌握知识。
(四)归纳总结,收获成功
教师采用记者现场随机采访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师:请问这位同学,你现在能否独立完成公式的操作?
生1:能。
师:很好,希望你不仅会,而且要更加熟练。
师:如果我现在仍然不会公式的操作,你给我提几个建议好吗?
生2:好。先用等号,要用单元格地址进行计算。
师:如果我对运算符号不明白呢?需要转换吗?
生2(教师启发学生补充完整):要转化,乘号要用“*”,除号要用“/”。
师:请你谈谈公式复制操作的优点。
生3:提高准确率,加快速度。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没有想过眼前的计算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但是需要把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转化,计算机才能为我所用。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把自己所学、所思与大家共享,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快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从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开启课程学习。所有的数据力求来源于学生生活,公式计算服务于生活。贯穿着从“以事例促技能”向“技能驱动生活”转变的教学思路,挖掘生活实例,服务于课堂。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共鸣,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27中山东滕州市墨子中学)
点评
1.教学设计巧妙。用“健康”——“身高”——“健康指数”这条明线组织教学。中间穿插“公式引入”——“公式更改”——“公式复制”这一知识暗线。两者相得益彰,用明线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用暗线渗透知识。
2.教学方法灵活。在导入阶段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中间对难点进行对比式教学,最后用自主学习进行引导拓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既注重知识的落实,又注重实际操作。
3.教学个性鲜明。教师基本功较好,语言感染力强。教师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去调动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新课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借鉴《实话实说》谈话式节目的特点,教学个性鲜明,整堂课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足和建议:教师还是讲得有点多,在放手让学生做方面还应大胆些,助教的辅导职责可以不局限于本组。
(点评人:山东济南市市中区教委杜春晓)
注:本教学设计获2010年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