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提升朗诵能力的“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hem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朗诵作为高师口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当今国学复兴的背景下。纵观高师口语教学课堂,学生常常呈现出诗自诗、诵归诵的状态。这是朗诵内化不足的体现。梳理古诗内容、寻找原发情感、尽可能还原古诗意境、把握文体特点、利用语势等都是完成古诗朗诵内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内化 朗诵能力 古诗朗诵
  一、古诗朗诵现状
  古诗朗诵作为高师口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在高师课堂上琅琅书声背后,在时空限制的教学现场对文本进行的有声语言二度创作中,朗诵者是否真正将古诗的内涵、情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似乎在课堂及课后并未真正实施到位,而多年学习之后读起古诗来还停留在诗自诗、读归读的现象并不鲜见。笔者认为,这是朗诵内化不足的表现。内化,即朗诵者对作家、内容、思想等作品各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不仅看外部技巧如何绚丽,支撑技巧的内部因素如作者态度、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否准确,更应该引起重视。高师专业的学生在文化知识基础上具备把握作品的基本能力,但口语课堂中教师常常以视频音频资料代替自身朗诵进行教学,学生以看、听视频音频资料作为学习朗诵的重要方式,容易使外部技巧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作品的内化却忽视了。其实,作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朗诵前的内化是朗诵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甚至是朗诵的“神”——相较于声音的外部技巧,朗诵者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家的认识等因素才是朗诵的内韵,它是支撑技巧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1],朗诵需要先完成语言的内化,声音的外化在内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二、内化如何进行
  在声音呈现之前,朗诵者对作品进行解读,领会作家的境遇,体悟感情的生发处。对古诗内容、感情基调的把握是朗诵者内化的第一步。一些形式短小内容浅显、思想和情感单纯的诗歌,如《静夜思》、《咏柳》等,感情基调容易把握;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蜀道难》等作品,暗含作者坎坷的经历和复杂的情感,需要做好案头工作,将古诗创作的前因后果了解清楚,脉络梳理清晰,定好感情基调,体验准确情感后进行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古诗篇幅短小,朗诵中往往感情刚刚生发就濒临结束,在内化时需注意感受起承转合处的情感变化。这里往往蕴含叙述、写景向抒情、议论的转化,朗诵者稍不注意,往往转换得不够自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头两句是叙述,后两句是抒情。许多朗诵者都在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处直接进入抒情状态,使得前后语气悬殊,似将诗歌分成两截。其实,“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是景语又是情语。细细体味这句,“春风”二字的理解比较关键。它一语双关,既表达了时光流逝,又表达了身在异乡无法体验故乡春风拂面的怅惘。有了这样的解读,朗诵时“春风”二字必然不可能高起,而应该与头两句的叙述语气相承,并为“又绿”的感慨做铺垫。这样朗诵时可用低平调起承接上句的“数重山”,后以拖长轻音表达突出“又绿”,使诗歌感情转换自然,语势平稳行进,诗意准确传达。总而言之,古诗朗诵,朗诵者必须深入古诗中,设身处地地仔细琢磨,勿使作者的心曲隐微由教师随口吐出。只有感受并理解古诗的情感,主题的深刻性、对象的交流性才能负载在有声语言中,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图[2]。
  在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诵者需要把握古诗意境。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3]。朗诵者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住诗作的情感,结合对诗歌景物和环境的描绘体味诗歌的意境,以便二度创作时以声音营造意境。《静夜思》中,抒情主人公床前望月,寂静的夜晚、月亮的意象与思乡的情感共同营造出寂寞、清苦的诗境。诗中的静境正是为思之切提供的,因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二句须略收读出,方才贴近原诗的静境;若以朗声大气口读来,就不够准确。《元日》呈现出来的则是热闹的动境。“爆竹声中一岁除”,诗歌一开篇就渲染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字里行间充满了过节的喜悦之情。朗诵时宜以高平调大气口朗声完成,与诗歌意境相适。不可否认,朗诵者对意境的把握来自于朗诵者自身敏感精微的古诗感受力,只有感受到才有可能表达清晰。因此,对古诗认真研读,真正理解并抓住诗歌“意”和“境”的相通点,使“意”为“境”着色,“境”为“意”添彩,才能读出诗歌意境的精髓。读出意境显然对朗诵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是所有朗诵者共同追求的境界。
  理解古诗情感、意境,并不意味着内化的结束,朗诵者对文体特点的正确认识是朗诵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朗诵者应该了解甚至理解古诗的音韵、平仄、对仗、节奏、语法特点等基础知识,在朗诵过程中将古诗这些异于其他文体的特点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观众,才能将古诗的原貌真正传达出来。以律诗节奏和语法结构的关系为例。节奏是声律的单位,一般说来,律诗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律诗的节奏和语法结构常常是一致的。五字句和七字句的古诗一般可以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分为四三[4]。例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朗诵时按照古诗的节奏即可。但也有不一致的,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按照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二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是四三。这就给朗诵带来了困难。显然,按照二五的语法结构进行朗诵,其效果并不理想。将诗的节奏细分成二二三,就可解决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的矛盾[5],而朗诵中在“不识”和“只缘”后面拉长、“庐山”短促一些而后强调“真面目”和“此山中”就可以弥补因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不一致产生的朗诵困境。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又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语法结构是一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不是二三。朗诵时将“露”和“月”两字拉长将“从”和“是”相对缩短一些表达,既能将语法结构清晰地表达出来又兼顾到节奏单位。特别注意的是,朗诵时不能改变语法结构迁就三字尾[6],读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就把诗读破也读错了。由此可见,内化不仅要完成诗歌内容本身,还要根据文体特点做适当处理,在朗诵中方能表达得宜。
  古诗朗诵内化还需要根据情感把握语势的变化。古诗有字数、平仄、韵脚等格律的要求,使古诗朗诵受到一些限制,很容易产生朗诵的问题:五绝和七绝中的固定腔调。诗只有四句,朗诵时很容易在第三句呈上扬语势,有千篇一律之感。诗歌内部的情绪流转是朗诵时声音依托的唯一基础,不同古诗内含不同情感,在朗诵时呈现不同的语势。以《静夜思》和《江雪》为例,两者的情感高潮均落在最后一句,不过,朗诵时很容易在第三句都处理为上扬语调。对《静夜思》而言,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因举头望月的动作和希望团圆美好的心情使然,朗诵时将语势引向高处,呈上扬调顺理成章;对《江雪》来说,第三句呈上扬语调却破坏了诗意和诗境。《江雪》的第三句“孤舟蓑笠翁”,以风雪中的一叶孤舟和披蓑衣的老翁形象描绘出万物皆寂、孤独垂钓的画面,孤清冷郁,宜用平直调朗诵,以平直略微上升的语势完成即可。两句具体语势模糊图如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朗诵者精心解读作品,注重研磨古诗内部情绪,准确把握古诗的情感线索,充分利用语势的变化朗诵不同作品,尽可能做到语无定势,那么古诗朗诵将有可为的空间,朗诵水平将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朗诵的内化过程介于文本阅读和声音表达的中间环节,是在朗诵形诸于声之前,朗诵者寻找诗歌本身及與之相关的线索,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古诗的目的。梳理古诗内容、寻找原发情感、尽可能还原古诗意境,把握文体特点、充分利用语势等都是完成古诗朗诵内化的重要途径。它是朗诵者深潜文本,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体验他/她或浪漫或激越或深沉或悲悯的情怀,从而理解人生、探寻人性的过程。内化得愈充分,对作品的理解愈深刻,作品的声音表达就愈丰富,朗诵者朗诵时就愈从容有度。
  参考文献:
  [1][2]张颂.朗读学 [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5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0.
  [4][5][6]王力.古诗格律 [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6,137,138.
  本文是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朗诵教学:从“技”到“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JAS151182。
其他文献
摘 要: 《枯河》运用限制性视角和全知性视角相结合的复调对话形式,一方面通过儿童的所“视”所“思”,叙述了亲人之间的冷漠心态和封建势力对大众的戕害,包含着强烈的国民性批判和反思历史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和鲁迅有着异曲同工的救救孩子的呐喊中完成了对“我”的精神家园的自我审视、自我救赎。从《枯河》中,我们可以窥出莫言独具魅力、奇光异彩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 莫言 《枯河》 儿童视角 历史 自我建构  从
摘 要: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论诗三十首》是仿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形式写成的诗歌理论作品。元好问对“伪体”的评论可谓眼光锐利,立场鲜明,释微阐幽,颇多慧见。作者就晋潘岳的“文行不一”、 晚唐李商隐的“用事深僻,流于晦涩”、 唐孟郊的“穷愁苦吟”等元好问心目中所谓的“伪体”进行探讨,阐明自己的感受、看法、评量。  关键词: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伪体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提升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留学生教育现状探索如何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提升中医药文化的世界传播水平。  关键词: 国家发展战略 中医药高等教育 国际化  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
摘 要: 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国际合作项目走出去,对学生掌握学科前沿、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高校应进行出国出境交流资助政策改革,建立针对不国国家和地区的动态资助体系和成本分担机制;应把国际交流合作放到“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位置,针对能源与动力类学生签署更多联合培养协议,满足有出国意愿学生的需要;应帮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把考研作为唯一目标,选择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发展路径,营造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校的一门主干必修课。本文针对课程开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其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 素质教育 价值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又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教育部于1999年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1],在高校开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
摘 要: 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本文以数据驱动的英语词汇教学为例,着重探讨了科研对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文章回顾了“数据驱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并演示了数据驱动的词汇教学在四个方面的应用:词汇、词组在不同语境中的确切用法;词汇搭配与类联接;近义词的比较与辨析;课堂练习的设计。研究表明:数
摘 要: 与走读制学校相比,寄宿制学校承担了更多的培养学生和家庭教育的责任。初一是中学生涯的初始阶段,也是从小学适应中学的重要阶段,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和行为都有非常重要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在寄宿制学校初一阶段,教师如何建设班级文化,利用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寄宿制 初一班级文化 光高初中部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背景 
摘 要: 儿童美术教育是与儿童的经验密切联系的教育。儿童经验在生活中获得,最终目的是让儿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肯定、勇于创造、完善人格,构建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的的人性化的美术素质教育。现象学美术教育中的经验适应当代生活的美术教育观念,对儿童而言,让生活保持体验的状态,才能够使他们在经验中生长,这对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美术素质教育 儿童经验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杜
(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山东 胶州 266300)  摘 要: 针对既不勤学又不守纪的“后进生”,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尊重和赏识,是让“孙悟空”信服的前提;严格要求,是促使“孙悟空”养成良好习惯的法宝;让“孙悟空”去取经,是让“孙悟空”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尊重 赏识 心灵教育 后进生转化  在班级中,学生大约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品学兼优,属放心型;第二類学习成绩一般或后进,但兢兢业业、勤
摘 要: 为实现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已成为必要手段之一,我国双语教学虽然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海洋生物学为例,总结了双语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英语能力、教材使用、课堂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合自己在英国的留学经历,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本文对推动我国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海洋生物 探索对策建议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为实现国际化而进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