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数学课堂设计与实践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tc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面对数学时愉快的情感远比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与方法重要得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兴趣;有效;探究;素养
   对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因为教师无法教给学生思维和能力,这需要学生自觉习得,愉快的情感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事实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是经典的理论知识或精妙绝伦的题解,而是教师不经意的夸赞,或是有趣的故事,给人带来愉悦的事情在学生的脑海中历久弥新。
   直接给出知识,反复练习的授课方式,学生难以理解,而勉强记住结论很难灵活应用,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否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探究环节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达成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下面以“两个计数原理”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片段】
   环节一:计数原理的生成
   师:问题1.有4本不同的语文书,2本不同的数学书,3本不同的英语书,从中取一本,有多少种取法?
   生:共有4 2 3=9种方法。
   师:请同学总结一下刚才的计数方法?
   生:完成这件事一步就可,因此只需将各类方法数相加就可以了。
   师:问题2.有4本不同的语文书,2本不同的数学书,从中各取一本,有多少种取法?
   生:分两步走,第一步,取出语文书4种方法,第二步,取出数学书2种方法,所以共有4×2=6种不同的方法。
   师:请同学总结一下这类问题的计数方法?
   生:做完一件事分多步,将各步的方法数相乘。
   师:问题3.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
   生:一个是分类,一个是分步;一个用加法,一个用乘法。
   师:请同学来总结一下两种方法的适用题型总结。
   生1:如果做一件事情可以一步到位,就用分类计数原理。
   生2:如果做一件事情需要分几步完成,就用分步计数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这样的设计显得自然、合理,使学生对计数原理的认识更深刻。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计数原理,思维过程自然顺畅,同时能感悟数学奥妙。
   师:总结得很好,请同学思考下面例题。
   环节二:计数原理的应用
   例1.有5支钢笔,4支铅笔。(1)从中任选一支,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2)从中任选一支钢笔、一支铅笔,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生1:共有N=5 4=9种。
   生2:选钢笔、铅笔各一支,分2步,第一步,一支钢笔,有5种方法;第二步,选一支铅笔有4种方法,共有N=5×4=20种。
   师: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两种计数原理的应用,我们再看稍复杂一点的问题。
   例2:某人将4本书放进2个书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生3:共有4×2=8种方法。
   生4:不对,共有16种方法。
   师:你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生5:逐个列举出来。
   师:很好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列举法(或枚举法),它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树状图。
   师:没错,树状图能更好地找到列举的规律,使得列举不重不漏,请同学展示一下(略)。
   师:本题还可以怎么解?
   生5:可用乘法计数原理,放入一本书可有2种办法,分4步完成,因此共有24=16种方法。
   师:很好!解题时分清分类与分步,应用分类加法,分步乘法原理计算。若将题目中的“4”改为“n”,其结论又如何?
   生6:完成这件事需分n步,每步有2种方法,所以共能显示出2n种方法。
   设计意图:枚举法的书写过程比较麻烦,但其结果比较直观。在列举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并掌握分类、分步的设计思想。枚举法(树状图)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解题策略,更是理解计数原理、排列组合知识的有效途径。
   环节三:课堂小结(略)
   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比被动接受的深刻,同样地,学生的自然思维方式比教师灌输的思维方式更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不恰当的引导限制了学生的自然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此为镜,时时对照反思,时时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主旨,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落实核心素养为根本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胡庆芳,贺永旺,杨利华,等.精彩课堂德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光明.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金素英(1979.11—),女,汉族,籍贯:浙江义乌,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审美情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是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古诗教学中如何提升儿童审美情趣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古诗教学;审美情趣;策略;融诗入画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教师如何通过古诗教学来提升
摘 要:写作教学对于初中语文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构成部分,和阅读教学同等重要,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写作更“时髦”,是新时期写作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时代本身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教学活动也需要顺应时代,做出创新变革。首先针对写作“时髦”的内涵做出解析,然后反思目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写作教学的相关策略建议,希望可以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成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显得非常重要,而采用音乐教育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探索   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而小学正是他们成长的
摘 要:“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机网络交流平台,将文字、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开即时的交流互动。微信的这一特点不仅给每一个人带来了希望与挑战,也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由此想到了学生的家庭作业管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利用学生(家长)与微信的亲密接触,创建一个崭新的微教育平台,尝试远程教学、作业反馈、佳作欣赏、课堂延伸等,将课堂搬上了网络,实现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合作学习”的新式学习模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初中数学教育不断发展。针对“试探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具体优化策略”这一话题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摘 要:线条,是儿童知觉生活后表现造型最重要的美术学科要素。如何画出线条,如何画自己需要的某种线条,都是小孩子在小学期间需要学习的技能。有个性的作品不一定要十分像,美术课上发现、探索、体验、感受、再表达的过程才是最可贵的。改变评价标准,学生更能感受成功的快乐。如何用线条合情合理地来表现画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童美术;线条;造型;体验;成功   从历史角度思考艺术。“艺”的发生来
《西厢记》的魅力不仅在于波澜曲折的情节、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叛逆的崔莺莺的形象,也不仅在于破除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观念俗套和鲜明的反封建的主题,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正是《西厢记》中曲词的美轮美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的《长亭送别》一折被誉为文学史上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对王实甫的戏剧语言艺术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剧中曲词做深入浅出解析的基础上,广泛搜集
摘 要:部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保留了人文主题,又把必要的语文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以人文为线索统筹安排,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优势;将语文要素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的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发展。承前启后,有机整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部编教材;语文要素;人文主题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推行,教学课堂强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民主平等”,这样,学生积极踊跃的课堂表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的质量与效率;教师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质量与效率。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课堂积极性较差,他们大多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缺少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不利于教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学生课堂积极性差异的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引导策略,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调整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教师需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学工具,保持好的教学姿态,运用正确的教学技巧,不断提高教学素质与教学能力,打造动态课堂,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以小学语文为例,分析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旨在帮助更多教师提高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