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获取知识的方法。教育也是一样,一位称职的好老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特别是自主学习的方法。大量实践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该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的作用早已得到实践证明,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系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课前学习,学生可以对即将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是很有裨益的,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拟定预习提纲,按步骤逐步预习,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提纲内容应包括:章节重点是什么;本节与之前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怎样的联系;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在老师指导下掌握预习提纲拟定的重点,根据提纲思路开展预习活动,并积极思考,逐步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然后,要求学生朗读预习内容,无论是数学理论公式还是定理法则,亦或是具体的例题解析,学生都要朗读出来。因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易知道自己对哪些地方不理解,在脑海中对朗读内容留下一定印象,了解课堂学习的重点,听课更有针对性,这对锻炼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有很大裨益。
最后,边预习边做笔记,也就是在学生阅读、思考过程中要习惯于做笔记,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养成的过程。
二、注重课上合作与交流
学生自学能力能否养成关键在于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开展的深度和效果,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维,借鉴同学的学习经验。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裁剪自己剪出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既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它,单纯地靠教师“教”是行不通的,还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就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积极开展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讨论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融洽、活跃的氛围下学习,这对学生形成一定自学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督促学生课后练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因为在练习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可以复习所学知识点,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练习,具体就是进行解题练习。练习解题是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反思。
第一,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类似题型的解题过程,考验一下整个解题过程是否合理、严谨,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第二,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习题的解题方法作一个反思,考验解题方法的便捷性、逻辑性和正确性。一般而言,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极具多样性,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得到答案。而进行习题练习的目的就在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发散思维,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身所形成的数学思维作一个反思。从教育教学角度来讲,数学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而习题练习过程正好是锻炼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良好途径,它的形成为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多维度、多角度思考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而这种数学思维的形成除了教师培养之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降低对教师依赖性,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合作交流、课后练习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的作用早已得到实践证明,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系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课前学习,学生可以对即将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是很有裨益的,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拟定预习提纲,按步骤逐步预习,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提纲内容应包括:章节重点是什么;本节与之前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怎样的联系;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在老师指导下掌握预习提纲拟定的重点,根据提纲思路开展预习活动,并积极思考,逐步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然后,要求学生朗读预习内容,无论是数学理论公式还是定理法则,亦或是具体的例题解析,学生都要朗读出来。因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易知道自己对哪些地方不理解,在脑海中对朗读内容留下一定印象,了解课堂学习的重点,听课更有针对性,这对锻炼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有很大裨益。
最后,边预习边做笔记,也就是在学生阅读、思考过程中要习惯于做笔记,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养成的过程。
二、注重课上合作与交流
学生自学能力能否养成关键在于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开展的深度和效果,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维,借鉴同学的学习经验。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裁剪自己剪出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既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它,单纯地靠教师“教”是行不通的,还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就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积极开展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讨论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融洽、活跃的氛围下学习,这对学生形成一定自学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督促学生课后练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因为在练习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可以复习所学知识点,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练习,具体就是进行解题练习。练习解题是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反思。
第一,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类似题型的解题过程,考验一下整个解题过程是否合理、严谨,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第二,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习题的解题方法作一个反思,考验解题方法的便捷性、逻辑性和正确性。一般而言,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极具多样性,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得到答案。而进行习题练习的目的就在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发散思维,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身所形成的数学思维作一个反思。从教育教学角度来讲,数学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而习题练习过程正好是锻炼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良好途径,它的形成为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多维度、多角度思考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而这种数学思维的形成除了教师培养之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自学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降低对教师依赖性,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合作交流、课后练习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