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结合时代特征创建的新的理论成果,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就当前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做如下的探讨。
  
  一、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取向的关键环节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高校要践行科学发展观,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转变教育模式,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做为教书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才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追求知识、渴望成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追求才会不断明晰和牢固起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辩证关系,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高校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也要自觉遵循这一辩证规律,只有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逐步构建起既符合党和国家要求,又易于被广大学生普遍认知的价值体系。在具体构建的实践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科学定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要求,一分为二地分析和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现实价值取向。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受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加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方法和载体不够科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矛盾变化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理想信念模糊,轻视道德修养,集体主义淡化,心理素质脆弱以及利己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等。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开放性及多样性的特点。虽然这些不占主导地位,但也要引起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二是要率先垂范。在准确了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教师以及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看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可以说,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启迪。在这个光荣的职业岗位上,教师更要以德修身,忠诚事业,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以渊博的学识特别是自身人格的魅力来启发、教育和引导学生。特别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时刻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职业生涯最大的追求,要真情实意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此感受非常深刻,除了平常课堂教学高度负责,认真备课,注重启发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外,还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朋友,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以及“我为现代化建设献青春”主题演讲等,并在活动中相互沟通,还把自己在日本近10年留学、打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同学生们一起谈心,和学生们共叙人生、共谈理想、共畅未来,同时对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经常替她们代交学费、生活费以及年、节回家的路费和衣物等。这种真情的关爱使我和学生们融为一体、教学相长,学生们的求知欲、成才欲十分强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已经逐步内化于学生的心中,起到了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可以说:科学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师生间的感情越深,学生的接受率和认知率就越高。这就是爱的力量、爱的奇迹。正如温家宝总理去年9月4日在北京市部分教师座谈会上所讲的那样:“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三要坚定信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因而某种观念一旦被渗透,其转变就需要较长时间,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是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滞后和价值取向扭曲的重要原因。高等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堂中,延伸在课外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并真心地和学生们交朋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逐步引导学生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启发大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要有现实针对性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否确立起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将来为祖国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加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构建,除了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特别注意现实针对性,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全方位的正面教育和疏导,才有 可能取得积极的效果。一要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既要充分肯定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所以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来不断满足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合理追求。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因为物质和精神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且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样有针对性地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才能使大学生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二要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化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在一个社会的多元化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引领人们思想行为、社会精神风貌和发展的主流思想,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确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才能形成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相反,没有主导的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高校要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不断构建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三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趋向不稳定及内心矛盾的实际,高等院校要充分考虑让大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别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课堂教学,同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为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就是社会实践,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增长见识、处理矛盾,不断丰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找到自身的不足;又可以锻炼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从而找回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更加自觉地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知行合一,德才并进,主动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脚踏实地,付诸于自己的行动,真正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渗透到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三、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是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是我们国家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等方面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客观现实性。校园文化是一种思想的花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则是它的果实。前者影响后者,后者对前者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更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他们既是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发挥引导人、熏陶人、影响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因此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建设特色鲜明、主导价值明确、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构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取向十分重要。当前,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在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努力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内涵校园文化。又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形成尊师重教、勤奋好学、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二是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主流价值导向。唱响主旋律,同时尊重非主流文化的客观存在,以主流文化为引领,不断促进其相互融合,还要抵制落后消极的文化对校园的侵蚀,旗帜鲜明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人文理念,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中,真正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三是注重培养和不断创新校园品牌文化。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否有魅力,以及它所展现出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价值导向、人文环境是否能为学生所认同、热爱和遵循,这是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在新形势下如何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不断改进、丰富和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想使主流文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校园文化这个特有的载体和渠道进行渗透,寓主流价值取向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见到实效,就要在创建特色和品牌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比如:某所高校的精神,包括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刊、胸牌、铭言、铭志以及标志性的校内景点建设,包括寝室文化、互联网栏目设计、舆论引导等交相辉映,既可以体现一所高校时尚前行的精神特征、人文理念,又能使学生充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因为校园文化的熏陶始终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强化品德养成,提高心理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确有时一句话、一条格言和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对人生价值取向的定位,这也是一种客观实在性。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应当在奠定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为高校学子的健康、成长成才搭建起切实有效的载体和更为广阔的人文平台,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校园文化这个特有的渠道注入每一名大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总之,高等院校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艰辛探索,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辩证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紧密结合实际,持之以恒地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上下工夫,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2]科学发展观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3]崔常发冲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4]贾进,陆洋,徐永晓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从国内外教育发展走势来看,实践教育教学将成为衡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国外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当今要求农业人才除了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农业技术与生产工作的组织者和实干家,所以农业院校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大学化学作为基础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各个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对大学化学的教学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主要从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
一、我国普通高校法学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法学教育沿袭了从一般到特殊的三段论的演绎推理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式教学模式,注重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原理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的律师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思维与口才等方面的训练。随着社会生活对法律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外来法律文化冲击,人们发现单调刻板的理论框架和学院式教学方法日益不能满足丰
一、引 言    我们都知道,语音命令的训练样本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譬如,男女声发音之间、不同发音人之间、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发音之间,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差异性较大的训练样本集上,训练的模型很难对所有样本都有好的建模效果。我们将ANN/HMM混合模型应用于语音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差异造成的识别率并不理想的情况。  由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多重ANN/HMM混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呈现出多元办学模式。以现有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美术学的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运作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如何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保证人才质量,这对美术学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
一、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实施    1.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1)探究式教学与学习者有关:指学习者具有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所需要的获取、收集、分析、理解知识和信息的技能,以及热爱学习的习惯、态度、能力和意愿。以这一指标来衡量高等数学课程教育,体现高等数学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色。  (2)探究式教学与课程的设置有关:课程的设置是一门实践l生很强的科学,它使学生经过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获得
一、问题的提出    希望是一种要求满足良好需要的欲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击败绝望和消沉的有力武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的功利化发展,教育过程中遭遇学业失败、出现心理亚健康的“问题学生”日渐增加。希望教育不仅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的动力,而且也可以为他们指明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创造未来的生命体。”采用一种开放、激励式的教育模式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研究的现实意义    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尤其处在现今价值观混淆、缺乏明确的信念来引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混沌时代,如何把握自己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就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价值问题,简单说就是一切事物(包括世界万物、人和社会、人的思想和活动等在内)对于人的意义(好坏、善恶、美丑、利弊、祸福等)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的行为选择等问题。”与此同时,人运用价值判断的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由此,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认为德育应帮助学生在活动和生活目的上获得统一,从而帮助他们成长。德育教育就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而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柏拉图曾经说:“一个人除非经过多年的实行,养成习惯,还要经过多年的训练,否则决不会懂得善的真意。”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也指出:“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