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编排意图与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自读课文与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俨然构成了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其“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加稳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课文,总体上设置成三种类型,即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部分(其中包括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阅读),那么教科书中关于自读课文的编排设计有哪些特点,该如何高效开展自读课文的教学,这是笔者此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首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编排大致是: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内古文诗词、写作、名著导读或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很显然,自读课文在整册教科书中的位置居前,紧跟教读课文,虽篇幅设置有限,但单元分布力求均衡,它上承课内阅读,下启课外阅读,其存在价值和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自读课文教学不够重视,或是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育自学,或是挑选关于考试需知内容蜻蜓点水式略过,或是把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一样精讲精析,这都没有使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质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长此以往,自读课文在教科书中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实在令人堪忧!
   其次,笔者认为教师开展自读课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形式灵活多样,还要重视其设计特色和特殊功能。因为自读课文不同于一般的教读课文,它在内容主题上不但紧扣单元主题,而且还充当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及沟通的桥梁。另外,它的助学系统安排了除注释、语文常识以外的各类旁批和阅读提示,这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难度,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精读课文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试验田”,而自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方法的“操练场”,怎样使学生在“操练场”上有效地运用所学方法,这是教师教学自读课文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导学案形式驱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读习惯与意识。所以,一线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大胆摸索,敢于尝试创新,善于总结经验,把自读课文教出特色、体现价值。
   最后,笔者认为研究自读课文的设计特色和探讨其教学展开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自读课文的編排特点与设计意图有着正确清晰的认识,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创造性地设计出高效且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探究、自我提升。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编排意图释析
   自读,顾名思义,即是学生自主阅读,强调“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自读课文教学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教师应摆正自己在其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地位,不能随意“缺席”,尤其要重视学习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保驾护航”,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自主阅读的自信心。
   1.自读课文的地位与意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既有它的科学性,也有它的实践性。在教读课文之后紧跟自读课文这一板块,对于学生而言,意在帮助其扩展阅读视野,巩固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并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从而进一步锻炼且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近期目标是帮助教师巩固教学成果,把握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长远来看,则是引导教师关注自读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自读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知识训练”的层面,而应从长计议,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设置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自读置于教读与课外阅读之间,重新赋予了自读课文新的地位和价值,使其在阅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另外,“自读课文是教材建设、单元阅读文本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读课文是实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发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环节”①。正是因为自读课文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一线教师对此该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方可科学施教、高效自读。
   2.自读课文的设计特色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建构,即是该套教材的创新之处,既是亮点,更是特色。而其中自读课文的设计尽显编者的匠心独运,其多元化的助学系统和明确的选文意识,进一步强化了自读课文在阅读体系中的功用和价值。笔者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进行细致整理,发现自读课文设计有三大特征:
   其一,清晰化的选文意识。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共有22篇阅读课文,其中教读课文共16篇,自读课文计6篇,约占整册书阅读篇目总量的27%,由此可见其重要的地位。自读课文的文章选择不仅依据单元主题为导向,还对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进行观照,例如,初一学生还未完全脱离童年的稚嫩,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因此编者安排了《女娲造人》和《动物笑谈》,旨在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唤醒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初一是学生童年向青少年转变的关键阶段,在情感、心理和人生观上需要正确的引导,据此编者安排了《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雨的四季》和《荷叶·母亲》等篇目,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真善美,思考成长与感悟人生。具体信息详见表一:
  ■
   另外,自读课的选文不仅在题材上追求多样化,在作者、国家等方面也注重内外联系,中外作家作品数量上讲究均衡分布,各占自读课文总量的5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选文作家大多均是现当代作家,古代和近代几乎为零,笔者认为,这或许是编者有意为之。    其二,坡度化的助学系统。一般自读课由文章、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语文常识几部分组成。其中注释、读读写写和语文常识构成助学系统的第一坡度,旨在帮助学生初读课文时,解决疑难词汇和理清文章大意;两类旁批,即精要点评式和问题导向式旁批是其第二坡度,意在帮助学生品读文章时,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切中文本理解的命脉,稳抓研读的正确方向,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阅读提示则是其第三坡度,它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自觉意识,“实现了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单篇阅读向更多同类文章阅读拓展的课程目标”。②简言之,这三层助学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从“感知—感想—感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除上述助学工具外,也有其他例外。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编者在第9-12自然段所处页面插入了莎莉文老师与小海伦相处的灰白图片(见图1),意在引导学生披文入画,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还如《动物笑谈》中,作者写到小鸭子在园里青草上戏耍时,有意安排了一幅“鸭子嬉戏”的图片(见图2),而后面写道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还巧妙地引入原书中作者自绘插图(见图3),可谓其用意至深。
  ■
   (图1)
其他文献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那么,21世纪又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和发明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未来世界,把那些未知的秘密解开吧!    未来的桌子    未来的桌子其实跟电脑差不多,不过功能却比电脑强。未来桌子的桌面就是一个电脑屏幕,上面还有一个玻璃防护网,它跟普通的玻璃不一样,普通的玻璃容易破碎,而它却比钢铁还硬。“电脑”的鼠标就是一个电子笔
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语文教科书不是单纯地为教学提供典范的语言文本,它必须为课程目标服务,有且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贯穿在整套教科书中,它是选择文本的绝对原则,在单元说明、课后练习里,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个灵魂的脉动。一套丧魂失魄或者意识迷乱的教科书是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科书是否有教科书应该具备的灵魂呢?笔者以苏教版必修三的第一、第四单元为例,谈谈浅陋之见。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不着颜色,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白描手法重在传神,如在水中着盐,看似浅淡实则余味悠长。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鉴赏是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诗词鉴赏时常常会遇到诗中白描手法的运用问题。鉴赏本是意会之事,所以很多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感到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阅读量小,对相应的表现技巧理解得不够透彻。  本文就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种类谈谈诗词鉴赏中的相关问题。  一、列锦式
一、“微专题”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微专题”教学是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实践与思考的。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单篇阅读教学作为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它是初中生语文素养生成的重要抓手和途径。无论是从学生的成长规律,还是从一线教学的实际教学看,单篇阅读教学都是阅读教学的主战场,如何优化单篇阅读教学,提升其整体阅读效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本文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郑振铎的《猫》为例,探讨多维层进视域下单篇阅读教学的深层策略。  一、单篇阅读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支点  教改浪潮下,群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较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从属于“情感”单元。文本含蓄、节制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浸染宗教色彩的主题意蕴,给执教者与学生理解文本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众多执教者尝试以《圣经》中的“审判”为切入口,探究文本呈现出的人性光辉(母爱、尊严),同时通过解释文本中的疑难细节,填补作者的叙述空白,延续马尔克斯的“孤独”主题。本文尝试从文学伦
《语文学习》2016年11期刊载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成龙老师的文章《〈项脊轩志〉教学价值的取舍、实现及启示》①(以下简称“成文”)。文章首先对《项脊轩志》作为一篇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核心的结论是《项脊轩志》的教学重点应该舍“言”而取“文”,其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理解“文”的深层内涵;接着阐述其教学价值实现的路径,即在6个问题引领下,逐层解读文本,最终得出文本的“深层
“一点四面”和“核心素养”成为了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关键概念,彰显出大国情怀和精神素养。探究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会帮助我们有效把握今后的作文命题趋势,特别是教育部命制的三套课标卷以及引领全国高考的北京卷,为我们探析今后作文命题提供了重要窗口。  新课改以来的作文命题,经历了众多变化的历程。2015年以前,均为新材料作文,这样的作文命题考生容易套作,不利于写作能力的真正体现,201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出处及其时代背景。  2.朗诵课文,感受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语境,解读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字词积累: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与课文内容中找出本文涉及的四种人,体会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细读课文,概括分析
《杨修之死》无疑是一场悲剧。  只是——谁的悲剧?杨修的?曹操的?还是所有人的?  是因为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吗?是因为杨修干预立嗣,屡闯政治禁区吗?是因为杨家乃汉室忠臣,杨修的舅父袁绍乃曹操政敌吗?  一、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像狄更斯所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