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高效课堂则是老师们永恒的追求. 如何建构有效课堂呢?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创设有效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引导主动参与是课堂有效性的保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课堂有效性的核心.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实有很多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的,没必要花太多的课堂时间,更用不着探究.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能比其他同学先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强,他的思考更敏锐,当然他的思维也更有深度,而且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教师提出的问题. 因此,预习无疑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创设情境——有效诱发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营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生理特征,我在课堂上采用课前操,将音乐律动引入数学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集中注意力,合着轻松、愉快的节拍走进数学天地. 在导入新课时,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空间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动机. 例如教学“对称”时,设计放风筝这样一个气氛热烈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呈现的一幅色彩鲜艳、形式活泼的数学学习画面,包含许多数学问题,学生愿意去探索、去发现,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 教师创设了平等、尊重、宽容的和谐环境,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主动参与——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亲身主动参与的活动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购物经验,知道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情况,如教学“小数乘法”时,让学生去购买风筝,许多风筝的单价知道,每个风筝3.5元,三个风筝多少钱?引进了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为他们设计合理的购物方案. 学生既有购物乐趣,又学到了小数乘法.
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性的特点. 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降低知识难度. 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难度降低,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者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从而会学、乐学. 其次,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 如计算教学目标一般制订为:后进生能掌握基本计算方法,会算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巧算拓展题. 这样的设计目标,保证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这样既能强化“算无定法,以理导算”的思想,又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的能力,使知识、智力、能力同步增长.
五、把握目标——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 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首先,摸清班情. 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 例如教小数除法,求“商的近似值”时,有两个例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每个瓶中只能装0.4千克的瓶中,需要几个瓶子?”“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礼盒?”把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必须获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是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钱坤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J]. 教育科研论文, 2011(4) .
[2]曾小华.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模式构建的多维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10(8) .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实有很多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的,没必要花太多的课堂时间,更用不着探究.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能比其他同学先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强,他的思考更敏锐,当然他的思维也更有深度,而且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教师提出的问题. 因此,预习无疑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创设情境——有效诱发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营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的生理特征,我在课堂上采用课前操,将音乐律动引入数学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集中注意力,合着轻松、愉快的节拍走进数学天地. 在导入新课时,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空间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动机. 例如教学“对称”时,设计放风筝这样一个气氛热烈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呈现的一幅色彩鲜艳、形式活泼的数学学习画面,包含许多数学问题,学生愿意去探索、去发现,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 教师创设了平等、尊重、宽容的和谐环境,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主动参与——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亲身主动参与的活动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购物经验,知道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情况,如教学“小数乘法”时,让学生去购买风筝,许多风筝的单价知道,每个风筝3.5元,三个风筝多少钱?引进了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为他们设计合理的购物方案. 学生既有购物乐趣,又学到了小数乘法.
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性的特点. 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降低知识难度. 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难度降低,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者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从而会学、乐学. 其次,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 如计算教学目标一般制订为:后进生能掌握基本计算方法,会算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巧算拓展题. 这样的设计目标,保证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这样既能强化“算无定法,以理导算”的思想,又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的能力,使知识、智力、能力同步增长.
五、把握目标——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 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首先,摸清班情. 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 例如教小数除法,求“商的近似值”时,有两个例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每个瓶中只能装0.4千克的瓶中,需要几个瓶子?”“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礼盒?”把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必须获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是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钱坤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J]. 教育科研论文, 2011(4) .
[2]曾小华.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模式构建的多维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