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化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s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识后进生是成功教育的有效途径。赏识,在教育中意义重大,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作用对象的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对别人的意见也乐意接受。应用赏识教育,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爱”:爱学生,懂学生,做学生的好朋友。
  教育离不开爱,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而赏识的实质就是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了解其独特的心灵和个性差异,才可能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知之深,爱之切,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赏”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识”的基础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能握在被学生真正认可的知心朋友手上。
  例如:我班有一位小喜同学,他调皮捣蛋,常常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违反纪律,被视为班级里的刺头儿。有一回上英语课,内容是学习有关动物的,他老毛病又发作了,学着各种动物的动作,手舞足蹈,还发出种种怪声。顿时,教室像沸腾的开水,同学们笑得不可开交。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没有大声斥责他,我举起双手,用响亮的掌声表扬了他,称赞他维妙维肖的演技。最后我说:“你委屈一下,等到做游戏的时候,你再给大家表演,好吗?”就这样,课堂很快恢复了原来的平静。课后,我请他到办公室里坐,用与“老朋友”谈话的方式跟他谈。我真诚地说:“首先,老师向你道歉,你刚才没专心听课,老师也有一些责任,证明我讲的课不够生动,没能把你吸引住,以后老师加倍努力,争取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咱们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好吗?”这时,他的表情由原来的不以为然转为有点受宠若惊,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并说:“老师,谢谢你刚才没有批评我,我答应你,以后努力管好自已,力争改正缺点。”这以后,虽然小喜同学也偶有违反纪律,但我每次都及时地对他进行友情提醒,温馨提示,使他身上的缺点越来越少。
  这事例,我就是通过“爱”(要把其教育好)——“懂”(了解其性格特点)——“赏识”(挖掘其闪光点)这种方式把他转化过来的。
  二是“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得到赏识。
  学习本来就是很好玩的事情。玩和学习其实完全可以融为一体,能在玩中学会知识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但对于成绩差的后进生来说,学习是件苦差事。长期的落后,导致了自卑、厌学的心理。如果引导后进生把玩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激发兴趣,尝到甜头,体验成功,学习就变得其乐无穷,成绩就会渐渐提高,自信心也会慢慢增强。
  例如,教六年级时有一位男生,他其他功课还算跟得上,唯独英语,差劲得很。究其原因──怕英语,厌英语,尤其是让他讲英语,按他的话说就是一堆“鸡肠”,让舌头都打结了。了解情况后,我采用“玩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其进步。在每次的游戏活动中,我都特别留意他的表情,首先都调动他的情绪,让他有想参与的欲望。然后我们进行游戏竞赛中,故意让他参与并让他赢了,并及时对他给予真诚的赞扬。如此反复,他尝到甜头,体验成功的喜悦,渐渐觉得说英语“好玩了”,慢慢消除了对英语的恐惧感。就这样,在边玩边学中让他体验成功,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他努力。最后,他的成绩一步一步地赶上来了。
  三是“行”:大拇指,竖起来——“你真行!”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变化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其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他们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记得我担任四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位插班生。他右手手指有些残疾,因而他灰心失意,极少做作业,小小年纪就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我了解情况后,主动接近他,多次找他谈心,给予他热情的鼓励和正确引导。我给他讲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还找来报纸与他一起阅读关于断臂男孩勤学苦练终成书法家的真实故事。在课余时间里,我常常和同学们围坐在他身边,指导他写字和学习,每写一行,大家都给他一阵热烈的掌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行!”…… 渐渐地,他有所感动,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开始握起笔来写字。虽然这些字歪歪斜斜,但我还是十分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努力吧,老师相信你能行!”就这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激励和赏识之中,他思想觉悟了,自信一点点复苏。在学习上找到了“我能行”的感觉,进一步激发起其上进心。渐渐地,他写的字越来越工整。后来,他的作业还被评为优秀作业,摆在班级里展览呢。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以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呢?  一、树立意识,培养素质  中小学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育研究。否则,利用强压的手段是难达效果的。在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两种认识。第一,有些教师把教育科研“神秘化”。他们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那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样,强调应用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
初三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那么,中考数学如何复习才能更有效?  一、制定适当的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假期里我都为自己的教学准备一份适当的复习计划可以让中考数学复习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从心理学上看,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