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鸳鸯针》中华阳散人的科举观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fa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鸳鸯针》不仅充分反映出华阳散人的救世医国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作者的科举观念。作者通过儒林士子徐鹏子、时大来等人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现象,但并未全盘否定科举,而是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并且表达出自己对于改良科举制度、改变官场风气以及文人士子坚守节操的期望。
   关键词:《鸳鸯针》 科举观 科举制度 理想
   《鸳鸯针》是我国第一部集中描写儒林士子的白话小说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于它的研究虽然一直在进行,但数量并不客观,主要集中于作者、思想内容等方面,其中涉及到科举观的专门研究仅有一篇期刊论文,更多的是把科举观作为思想内容研究的一部分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再次对《鸳鸯针》进行深入解读,论证其作者华阳散人的科举观。
   一.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
   (一)对科考舞弊现象的揭露
   《鸳鸯针》一书对于科举舞弊现象的揭露贯穿始终。科举考试因世人泛滥名利而弊端丛生,其作为一种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进身之阶,势必为金钱、权势所左右。《鸳鸯针》通过描写丁全、卜亨这两个儒林败类的科考晋升之路,揭示了科考舞弊的乱象。
   1.买通关节
   第一卷中描写了考生丁全在科考过程中,用价值三千两的房契作抵押,买通考务人员与考官:“丁协公就取了大街上一所房契,价银三千两,送与莫推官权为质押,候榜发有名,即将银赎契。”①第三卷中的卜亨也是因为家道丰厚,轻易打通关节,做了秀才。”
   2.替考
   第三卷中的假名士卜亨,不学无术,整日吃喝玩乐,每逢国子监考试,就让他人代笔,到科举之期,又装病骗宋珏代他进场:“我烦兄代弟进场,胡乱弄几句文字,了了关目,免得临场贴出的丑……”②后又询问吕老是否有替考之人能代他进场,可见替考这种舞弊手段在当时司空见惯。
   3.割卷
   割卷是考生串通考场弥封、誉录或阅卷官员将甲乙两份试卷互换的作弊方式。第一卷中丁全与陈又新串通将徐鹏子的试卷替换为丁全的试卷。“陈又新道:更妙!待小弟进场内选那《春秋》有上好的文字,截了他卷头,如此如此,用心誊写,将那法儿安插进去,十拿九稳。”③
   4.冒籍
   第二卷中的时大来为躲避官司,在东昌府化名袁时参加科考,事情败露之后又在北京化名高升再次参考。“高进之道:你有兴,冒我卫里籍贯,考进了学馆,也讨的一分处。”第一卷中的徐鹏子也曾冒籍参加考试。
   (二)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描写
   科举原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然而却成为了用钱财就可以左右的进身之阶,科举腐败,选拔的官员也不清廉,由此必然导致官场腐败。本书在揭露科举弊端的同时,还描绘了官员贪墨成风,尸位素餐的官场乱象。
   第一卷中被丁全收买的莫推官,身为考官,收受贿赂,帮助成日吃喝嫖赌的丁全录了解元,而真正有才能之人不仅失去了功名,还被他拷打收监,有这样的考官,试问科举怎能公正。第二卷中的任知府、南雄知府,也是官场腐败的典型,为官不清正廉明,反而敲诈勒索,唯利是图,只知一味搜刮民脂民膏。
   官場的腐败并不止于此,如若不使银钱即便本应应袭之人也不能得到任用。第二卷中的高进之世系北京指挥,其兄遭土木之变,本就该他应袭。但兵部官员却贪得无厌,要索几百几千方肯奏名,贪腐之风可见一斑。科场与官场相辅相成,科举腐败就是官场腐败的一部分,作者在这些故事中描绘出种种科场、官场乱象,旨在警醒世人,救世医国。
   二.对科举制度合理性的肯定
   华阳散人在《鸳鸯针》中描绘了科举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此关联的官场腐败乱象,但他对科举制度的存在并未完全否定。而是在揭露这些弊端的同时,表达出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的肯定。
   (一)欺世盗名者绳之以法
   《鸳鸯针》中塑造的士子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欺世盗名、败坏士林科场风气之徒,如丁全、任知府、卜亨;一类为博学多才、潜心科举的魁磊之士,如徐鹏子、时大来、宋珏。
   欺世盗名者,行贿考官,获取功名,甚至用钱财颠倒是非黑白,为官后更是一时风光无两,但最终都逃不过一个罢官伏法的结局。丁全采取不法手段进入官场,搜刮钱财,罢官之后又贿赂严世蕃再度为官,最终却险些丢了性命。卜亨胸无点墨,剽窃他人诗文,谎称是自己所作,故弄玄虚,一度成为南京官员巴结的对象,风光无限。然而假的真不了,他借剽窃他人诗文成名,最终也因不会做文章而败露,狼狈出逃。
   其他诸如任知府一类,也是一时风光,最终难逃惩戒。作者为这些假名士和欺世盗名的官员,安排了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正反映出他对科举制度合理性的肯定。在他看来,即便这些人趁一时之便做了官,隐瞒了自己无耻的行径,但最终都会败露,得到应有的惩罚。
   (二)真才实学者及第成名
   与丁全、卜亨一类相对的自然是如徐鹏子、时大来一般的魁磊之士。纵观全书,尽管他们的科举之路艰难波折,诸多磨难,但最后都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结局。
   第一卷中的秀才徐鹏子生长宦门,一心读书,却因试卷被丁全偷换,不仅科举不第,而且身陷囹圄,一场牢狱之灾使其家财散尽,无处容身。而在他辗转进京科考的路上,浑家王氏又险些被人暗害,流落他乡。所幸徐鹏子最终如愿以偿,不仅夫妻团圆,还取得了功名。
   第二卷中的时大来,因与强盗义士风髯子相识,被任知府指为强盗同党,两次收监,冒籍参加科举考试,又被摇身一变的任提学阻挠,几番周折,最终还是得以高中,作了一方巡抚。
   这些士子科举艰难,甚至险些丢了性命,但最终还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结局圆满。即使舞弊之风盛行,不学无术者一时占了先锋,但真正有才华的士人也不会被埋没。作者给这两类人物拟定了如此不同的结局,正反映出作者对于科举制度仍然抱有希望。    三.作者的理想科举观
   根据王汝梅先生的考证,华阳散人为明遗民吴拱宸,据《丹徒县志》载,吴拱宸约生于1610年前后,生活在万历至清初时期。晚明社会动乱,民变四起,贪腐之风遍及朝廷内外,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大批文人渴望挽狂澜于既倒,作者作此书正是为给世人当头棒喝,期在救世医国。在深诋科场之弊的同时,也在行文之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理性科举制度的构想。
   (一)选贤任能,不论出身
   明末社会动乱,党祸复起,各地起义不断,强盗横行,但这些强盗之中也有仗义疏财,锄强扶弱之人,第二卷中的风髯子便是如此。风髯子其人,劫富济贫,侠肝义胆,被朝廷抓获之后,更是敢作敢当。幸得从前的旧识时大来相救,免于刑罚,后来又跟随时大来迎战俺答,战守边疆,屡建奇功。而与他形成对比的则是那些推诿不前的兵部司官,像风髯子这样的好汉,因为他的强盗身份,如果没有时大来的救护,已然化作刀下冤魂,何来为国效力之说。
   作者设定风髯子虽是强盗出身,但侠肝义胆,后期能为国效力,靖边安民。入话之中又称这类强盗为君子,对于他们因为身份不能参加科举,出仕为官极为遗憾,明确表达希望朝廷破格任用人才,不再拘定那一流一途才做得官。
   (二)高节清风的文人品格
   作者在第三卷的入话中说“只为读书的人,文章功名从此出,节义德行也从此出”可见在他看来,读书人学问与德行同样重要。所以他塑造了假名士“卜亨”这样一个角色,卜亨在败露逃跑时,弄得“浑身臭秽,满面腌臜。两只精腿徒有袜,一双臭手不堪闻。半生名士,未登月窟闯龙门;一笔勾销,今日私衙钻狗洞。”言语之中,对于这类没有德行,不知廉耻的假名士极尽讽刺。
   同卷中的宋珏,中了进士,入了翰林,实现了读书人的理想,但他却全不以功名为念,上书进言,挂冠而去。真如书中诗言“传闻名士旧风流,到手功名心易休。”他为了清除官场败类,连寒窗苦读十几载才得来的功名也可轻易放下,洒脱自如。可见在作者心中,读书人取得功名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洁身自好,清高自守。
   (三)弊绝风清的官场气象
   第二卷中的时大來,做官廉明,声誉赫赫,后转任兵部,成就了一番事业。而与他相对的贪官任知府,在其感化下,最终改邪归正,爱民如子,视财如土。这正是作者对于为官者的期望,这两人的结局其实隐喻了作者为官需清廉的理念。
   高进之断然拒绝兵部明目张胆的索贿要求,即便不做官,也绝不同流合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些人身处乱世官场之中,清楚地知道以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权威,改变官场风气,但都坚持自己的操守,保留自己的气节,令人钦佩。如果为官者都能像时大来、高进之一样清廉、刚直不阿,官场乱象一定会得到改善,作者对他们的褒扬称赞,实际是借他们树立一个为官的范式,警醒现实生活中的官员,期望看到弊绝风清的官场气象。
   参考文献
   [1]贾远翔.《鸳鸯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李姝.《鸳鸯针》研究[D].宁夏大学,2013.
   [3]秦良.论《鸳鸯针》的思想倾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1):95-99.
   [4]董建.新见明清古典短篇小说《鸳鸯针》作者吴拱宸资料及相关问题考证[J].黄山学院学报,2015,17(04):66-68.
   [5]明·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6]胡海义.古代小说与科举[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注 释
   ①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7.
   ②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144.
   ③华阳散人.鸳鸯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1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拉里·麦克默特里写作的小说《孤独鸽》刻画男性拓荒者野性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也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批出彩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性在受到压迫时奋力完成了对生存空间的突围。本文将梳理小说中对女性身体空间、家庭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刻画,并探究《孤独鸽》女性空间书写的成因。   关键词:拉里·麦克默特里 《孤独鸽》 女性空间   拉里·麦克默特里是美国西南地区的一位重要代表作家,其创作的《孤独鸽》是一部
内容摘要:方言是地区之间交流的语言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言的生存地位逐渐边缘化,保护方言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短视频平台给予人们休闲娱乐之所的同时,也为方言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本研究对抖音这一短视频平台上的方言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方言在该平台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方言 抖音 生存   方言不仅是地区内人们用来交流交往的语言工具,它也是
内容摘要:语文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议论文写作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要想写好一篇议论文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以及从多维度展开分析与论证。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议论文多维度论证的相关内容展开分析,从在写作教学中展开多维度论证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加强多维度审题、全面分析写作材料、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以及加强多维度论证的实践等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 议论文 写
内容摘要: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可谓势不可挡,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国内学者既看到了机遇但也看到了挑战,如果说发展前景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那么找到并解决发展困境就是促进网络文学发展“科学化”、“体系化”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文獻法从众多研究中总结出目前网络文学发展四大主要困境:质量困境、侵权困境、责任缺位困境以及评价体系缺失困境,期望通过本文为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角度。   关键词:网络文学 质量 侵权
内容摘要:将辛弃疾词撮合成一组,采取群文阅读方式进行教学,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本论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选编的辛弃疾词为例案,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群文阅读教学的准备以及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提升初三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词 辛弃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   词是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宋代进入了全盛期。它是中
内容摘要:在威宁的乡村,不管是几岁的儿童还是十几岁的青年,都知道“抖音”、“王者”、“吃鸡”,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老变婆”的故事,没有人知道“小三小三你要来”、“张打铁,李打铁”的歌谣。而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及以上的人群之中,这些歌谣和传说却张口即来。威宁民间的传说和歌谣等口头文化在近二十年来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乃至出现了断层。为什么几千年一直流传的文化在近二十年来没有得到继续传承下去却产生断层,
内容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品百味人生”的基础。基于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很多人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依然处于“不会读书,不会写作”的状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思维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提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辩证看待“读”与“写”的关联等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高效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写作一体化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责任,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高中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利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以及古典名著的阅读,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从而更好地传承
内容摘要: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的推广程度上面,以此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根基。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小学生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目标的尽早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图表分析法的掌握程度,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际的阅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写作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教师会在写作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探究   所谓的读写结合教學方式,就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