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美?大脑说了算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在很多“凡人”眼里看起来的信手涂鸦,怎么一到艺术家眼里就成了了不得的“神来之笔”?到底是他们夸大其词、装模作样,还是你眼睛出了问题?
  美好的事物谁都喜欢,不管是美景、美图还是美男子,光是看看都能让人赏心悦目。但“美”同时又是一个神秘而主观的词,对于美的理解和看法,人跟人之间可能相去甚远。比如,面对同样一幅毕加索的画,有人激动不已,觉得这简直是传世尤物,但也有人对此毫无感觉——不就是一堆不规则图形的随意拼凑吗?
  你看,不同的审美眼光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对象时常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状况呢?
  你是画家的料吗?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人类大脑某些特定区域的结构或功能有关。如果给予这些特定区域一些刺激,则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强和激发人们对视觉图像的审美鉴赏能力。
  为此,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志愿者观察了70幅抽象派绘画作品和80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并让他们记录下自己对每一幅作品的喜爱程度。就结果来看,两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得分都很低,志愿者大都反应看不懂这些画作或压根无感。
  随后,学者给他们颅腔的左背外侧前额皮质进行了直流电刺激(向大脑发送的微弱电脉冲,过程中志愿者完全无法察觉)或“假”刺激。这个区域就位于眉毛后面,它与人类的情绪加工息息相关。“处理”完志愿者的大脑后,学者再次为他们提供了一组与之前作品类似的画作,并要求他们对此进行鉴赏评估。
  结果显示,被直流电刺激过后的志愿者对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大大提高了。在他们看来,这些画作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情感表现力,都有了更立体而丰富的含义。而接受“假”刺激的志愿者则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科学家相信,这是因为刺激左背外侧前额皮质,能促进人们将具象物体转变和联想成具有美感的图像。虽然这一区域的刺激并未改变人们对抽象派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学者相信,大脑中一定有另一个特定区域与“抽象”图形表达相关,而这个区域究竟在哪里,目前学者还在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看来,“审美”这件事还真是有天赋的。是不是做“画家的料”还得大脑说了算。
  人为刺激功能多
  其实,不仅“美”的体验可以靠后天大脑刺激,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人为刺激“激发”。
  比如,一些实验也证实,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能够提高志愿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些之前难倒他们的“奥数”,经过大脑电脉冲刺激,瞬间成为“一碟小菜”。另外,也有一些实验发现,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刺激还能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从而帮助运动员更快地掌握一个新的高难度动作,也使得音乐家能够更熟练地“把玩”一种新的乐器。
  除了锦上添花之外,学者发现,对大脑的电刺激还能雪中送炭。比如,神经系统科学家认为,这项技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或许就是一个福音。在他们眼里,周围世界的色彩和美好都被压抑遮挡了,而只要找到与之相关的大脑区域并进行电刺激,则有可能唤回他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
  但学者也指出,人们还是应该尊重和接受自然规律。除非治病、救人或其他紧急关头偶尔为之,否则,人为操控大脑,以期“升级”自己能力的事儿还是在科幻电影里看看就好。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对生命现象的阐述与临床诊断、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生物样品分析中,生物分子往往处于复杂基体中,因此需对其进行选择性分离纯化。固相萃取是最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固相萃取材料,固载化离子液体在样品预处理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离子液体固载效率不高,固载量少常导致分离纯化效率较低,同时固载过程难以保证载体表面完全被离子液体覆盖,造成后续分离纯化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