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为题材的社会探究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现代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采用 “小组探究”模式,组织初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组探究”是让学生分小组参与社会调查、问卷调查、个案调查、材料的检索等研究,它不拘泥于形式,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学生兴趣高,学习气氛活跃;二是学生能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现将“小组探究”活动情况,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
一、实践的背景
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它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担负着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双重任务,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胜任的。有必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课堂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研究课题,进行个体或以小组模式的探究,使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里,亲自动手动脑,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学生不仅验证了知识,而且还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我们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天台山“山水神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这里有闻名中外的石梁飞瀑、华顶云海、百丈山峡、九遮秀谷和寒山湖景区等;天台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里有“佛宗道源”的特色,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日本天台宗的祖廷和南宗道教文化的源地;这里也是古生物恐龙的摇篮,活佛济公的故乡,以天台山为主体的“天台山文化”使民俗风情多元而独具一格,其中包括明、清古建筑,天台山古生物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天台山名人和民情风俗等富有地方特色。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小组探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去年,我们教师根据初中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我县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学生“小组探究”的研究思路,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七年级、八年级学生中展开乡土历史资源为题材的教学研究。通过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探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社会课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组探究”的一般方式和步骤,着重转变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搭建新的教学平台,为校本资源的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践的方法
首先,确定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学生的人数。我们选定了学校7位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的研究工作。同时,我们教师在本校七年级的16个班、八年级的12个班级中,每个班选出8位同学组成 “探究小组”成员,以7人为一组,并选出每个组的组长。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组选择的课题,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观察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展开有效地研究,并要求学生记录个案,撰写小论文。
另外,要求带队教师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召开活动讨论会,交流研究心得和体会,总结探究成果,将学生“小组探究”的成果以论文方式进行交流和评比,并出版学生“小组探究”课题论文集。
三、实践的成效
我们组织学生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自身素养得以很大提高。具体表现在: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虽然开展实践研究时间只有一年,但改变了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让初中学生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前学生始终在课堂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学习方法单一,接受的知识面狭窄,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提高。通过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同时感觉新奇,获得了以前课堂所没有的感受,因而无论从课题的选题、实地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还是研究论文的撰写,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特别是八年级班课题组几位同学,平时由于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长期浸泡在父母等长辈的溺爱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动手动脑的习惯差。在参加研究活动后,能认真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积极走访有关单位、个人,查找有关主要古建筑、地方美食、地方土特产等特色,仔细做调查笔记,并在回校后筛选调查材料,共同讨论有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种“小组探究”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中,并通过了解家乡,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2.提高了学生查找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了乡土文化探究的需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相关材料。同学们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到学校的图书馆、县图书馆、新华书店查找或购买,有的通过父母、同学等帮助查找有关材料,有的走访有关单位和个人,有的同学还从天台山报、天台地方志、天台山风物等书籍中多渠道获取有关方面的信息,同时大部分探究小组都聘请了校内教师参与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各探究小组在获取信息方面分别是利用了:天台互联网(72%)、图书室(92%)、书店(81%)、实地调查(98%)、访问单位、个人(95%)、聘请校内教师(96%)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学生初步掌握“小组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经过实践探究,同学们亲身参加各小课题的选题、实地调查研究、有关材料的搜集与筛选、论文的撰写等环节,基本了解了“小组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他们针对我县区域历史资源的优势,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的天台山民情风俗和名扬国内外活佛济公等,选题内容广泛。许多学生在命题时,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建议,使选题更切合实际,研究方向更明确,讨论热烈,体会也很多。为此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与本班其它没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相比,课题组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干劲更足。
4.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本次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基本实施单位,组长的人选和组员之间的合作对课题组研究效果十分重要。因此,本次对各组组长的选择是由各小组中选举产生,各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在研究的后阶段,我对全校18个课题组180位学生进行民意调查: 76%的小组认为自己的小组合作愉快是“优”,24%的小组认为自己小组团结合作精神是“良”,96%的小组认为活动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了解,96%的小组认为在活动中没有出现外出不安全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各探究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有关问题,互相探讨选题,探讨小论文的写作方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活动,学生的习作水平、创新意识和社会探究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共撰写有关以乡土为题材的各类小论文72篇,其中,八年级(15)班的余桂娥同学的实践论文《天台山野菜美食的探究》和八年级(1)班陈炯皓同学撰写的《对天台山特色美食——“糊拉沸”的探究》这两篇论文参加台州市第三届中学生研究性优秀论文评比;八(14)许燎原同学撰写的小论文《天台山的古井》和八(12)班陈嘉诚同学撰写的小论文《天台山水南豆腐皮生产的探究》获县中学生研究性论文评比二等奖。本课题组组织出版《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生课题论文集,有些论文也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建议,如《浅谈天台明、清古建筑——中山西路的开发和保护》、《话说天台山活佛济公》等投稿有关部门。师生在研究中付出了一定的心血,成果也显著,本课题被评为台州市市级优秀课题,深受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5.促进了课题组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学生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年纪虽小,但可贵的研究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些教师,“学生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因而全体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在研究中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学校、先进科研工作者的经验,在外出研究活动中去,认真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教师们放弃了许多节假日的时间,主动参与研究行列,并自始至终毫无怨言;通过对学生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方法、论文的撰写的方式进行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本课题组的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成为“合格的导师”,纷纷到图书室、图书馆、新华书店去寻找和购买有关的书籍,给自己“充电”。通过认真阅读和理解,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现代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导师”。
以上只是本人对“小组探究”实施成效的一些概括性总结。总之,实践性的乡土历史文化教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其效果是肯定的,这也可为推动学校社会课教学所借鉴和启迪。
一、实践的背景
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它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担负着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双重任务,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胜任的。有必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课堂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研究课题,进行个体或以小组模式的探究,使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里,亲自动手动脑,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学生不仅验证了知识,而且还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我们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天台山“山水神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这里有闻名中外的石梁飞瀑、华顶云海、百丈山峡、九遮秀谷和寒山湖景区等;天台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里有“佛宗道源”的特色,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日本天台宗的祖廷和南宗道教文化的源地;这里也是古生物恐龙的摇篮,活佛济公的故乡,以天台山为主体的“天台山文化”使民俗风情多元而独具一格,其中包括明、清古建筑,天台山古生物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天台山名人和民情风俗等富有地方特色。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小组探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去年,我们教师根据初中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我县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学生“小组探究”的研究思路,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七年级、八年级学生中展开乡土历史资源为题材的教学研究。通过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探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社会课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组探究”的一般方式和步骤,着重转变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搭建新的教学平台,为校本资源的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践的方法
首先,确定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学生的人数。我们选定了学校7位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的研究工作。同时,我们教师在本校七年级的16个班、八年级的12个班级中,每个班选出8位同学组成 “探究小组”成员,以7人为一组,并选出每个组的组长。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组选择的课题,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观察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展开有效地研究,并要求学生记录个案,撰写小论文。
另外,要求带队教师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召开活动讨论会,交流研究心得和体会,总结探究成果,将学生“小组探究”的成果以论文方式进行交流和评比,并出版学生“小组探究”课题论文集。
三、实践的成效
我们组织学生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自身素养得以很大提高。具体表现在: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虽然开展实践研究时间只有一年,但改变了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让初中学生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前学生始终在课堂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学习方法单一,接受的知识面狭窄,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提高。通过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同时感觉新奇,获得了以前课堂所没有的感受,因而无论从课题的选题、实地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还是研究论文的撰写,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特别是八年级班课题组几位同学,平时由于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长期浸泡在父母等长辈的溺爱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动手动脑的习惯差。在参加研究活动后,能认真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积极走访有关单位、个人,查找有关主要古建筑、地方美食、地方土特产等特色,仔细做调查笔记,并在回校后筛选调查材料,共同讨论有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种“小组探究”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中,并通过了解家乡,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2.提高了学生查找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了乡土文化探究的需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相关材料。同学们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到学校的图书馆、县图书馆、新华书店查找或购买,有的通过父母、同学等帮助查找有关材料,有的走访有关单位和个人,有的同学还从天台山报、天台地方志、天台山风物等书籍中多渠道获取有关方面的信息,同时大部分探究小组都聘请了校内教师参与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各探究小组在获取信息方面分别是利用了:天台互联网(72%)、图书室(92%)、书店(81%)、实地调查(98%)、访问单位、个人(95%)、聘请校内教师(96%)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学生初步掌握“小组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经过实践探究,同学们亲身参加各小课题的选题、实地调查研究、有关材料的搜集与筛选、论文的撰写等环节,基本了解了“小组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他们针对我县区域历史资源的优势,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的天台山民情风俗和名扬国内外活佛济公等,选题内容广泛。许多学生在命题时,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建议,使选题更切合实际,研究方向更明确,讨论热烈,体会也很多。为此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与本班其它没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相比,课题组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干劲更足。
4.增强了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本次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基本实施单位,组长的人选和组员之间的合作对课题组研究效果十分重要。因此,本次对各组组长的选择是由各小组中选举产生,各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在研究的后阶段,我对全校18个课题组180位学生进行民意调查: 76%的小组认为自己的小组合作愉快是“优”,24%的小组认为自己小组团结合作精神是“良”,96%的小组认为活动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了解,96%的小组认为在活动中没有出现外出不安全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各探究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有关问题,互相探讨选题,探讨小论文的写作方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活动,学生的习作水平、创新意识和社会探究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共撰写有关以乡土为题材的各类小论文72篇,其中,八年级(15)班的余桂娥同学的实践论文《天台山野菜美食的探究》和八年级(1)班陈炯皓同学撰写的《对天台山特色美食——“糊拉沸”的探究》这两篇论文参加台州市第三届中学生研究性优秀论文评比;八(14)许燎原同学撰写的小论文《天台山的古井》和八(12)班陈嘉诚同学撰写的小论文《天台山水南豆腐皮生产的探究》获县中学生研究性论文评比二等奖。本课题组组织出版《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生课题论文集,有些论文也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建议,如《浅谈天台明、清古建筑——中山西路的开发和保护》、《话说天台山活佛济公》等投稿有关部门。师生在研究中付出了一定的心血,成果也显著,本课题被评为台州市市级优秀课题,深受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5.促进了课题组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学生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年纪虽小,但可贵的研究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些教师,“学生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因而全体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在研究中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学校、先进科研工作者的经验,在外出研究活动中去,认真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教师们放弃了许多节假日的时间,主动参与研究行列,并自始至终毫无怨言;通过对学生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方法、论文的撰写的方式进行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本课题组的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成为“合格的导师”,纷纷到图书室、图书馆、新华书店去寻找和购买有关的书籍,给自己“充电”。通过认真阅读和理解,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现代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导师”。
以上只是本人对“小组探究”实施成效的一些概括性总结。总之,实践性的乡土历史文化教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其效果是肯定的,这也可为推动学校社会课教学所借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