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构建人才培养队伍,对社会调查和专业调研,制订适应当前需要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炼核心实践能力,确定实践训练项目和考评机制,突出因材施教原则,开展定向培养、考练结合教学方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园林人才。
[关键词]园林 实践教学 核心实践能力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95-01
园林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专业,其理论教学受学科定位及课程设置的要求已基本定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关键所在,是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管理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适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的定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2004年升本的学校,實践基础好,利于开展教学改革。2008年以来,对园林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较好,有必要对改革情况进行总结,更好服务未来的教学改革。
一、园林专业核心实践能力的提炼及项目设置
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园林专业实践能力范畴也在扩大,有必要对核心实践能力进行提炼,以项目形式设置,形成新的实践体系。从2009年年初开始,通过社会调研、专业人士座谈、园林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等方式反馈信息,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保证理论教学体系完整基础上,重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为了培养综合型园林人才,确定植物识别基础、园林树木识别、园林花卉识别、园林花卉育苗、盆花管理、树木定植、大树移植、手绘技能、制图基础、游园设计、CAD实作、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书制定、工程概预算为核心能力,每个核心能力独立或分解为几个项目实施。
二、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实践体系制定后,需要相应管理机制的完善,并逐步落实到位。根据季节和课程开设进度,安排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时间;对实践教学开展所需实验室、温室、苗圃、花圃、校园绿化责任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相应落实;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安排具体的负责项目,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通过对2008级、2009级、2010级三个班次的运行,两届毕业生在各相应单位得到较好评价,其中实践动手能力尤为好评。两个毕业班级86名学生中,有15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其中实践能力也到其导师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建设与创新
以往教学重过程管理,实践以演示为主,部分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体会,实践能力不扎实。为了保证核心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我们对每个实践项目都制订了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实践条件创新培训方式和考核方式,并以考核合格为最低标准,严格执行培训和考核制度,尤其严格考核环节。譬如花卉栽培能力,考核时间从春至秋,分解为育苗质量、栽植质量、管理效果、秋后管理几个主要考评点,各项优秀者,即完成了栽培技术措施的训练,也深入掌握了所栽花卉的整个生命过程。考核环节的创新还在于采用竞赛、评比、推优等措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实践能手。
四、定向培养、考练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范围较大,学生到岗位后主要从事某一个方向工作,因此,在保证基本技能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长,因材施教,定向培养,加之考核评比,优中选优。通过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训练方式的改革,因材施教,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我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本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强化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技艺方面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合理衔接,使训练和考核紧密结合;探索出定向培养、考练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的启发意义
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培养质量如何最终还要由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作为一般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方向,学生只有从事与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岗位,才能评价出真实水平。通过近三届毕业生在园林工程公司、园林花圃、苗圃、企事业绿化管理部门等岗位表现,总体评价是我校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现场组织管理意识强,团结协作素质高,尤其在技术指导和落实上严格认真,能保证生产或施工质量。任何学校培养的学生都不能完全在目标专业就业,那些没有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其素质也能通过社会评价来反映,通过近三届毕业生社会评价来看,主要体现在做事扎实、为人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不争功夺利、有园林专业特长。
通过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分析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状况,制订了我院园林专业核心能力,制订各能力的训练计划和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计划的实施和考核评估,跟踪学生走向社会的评价,定期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不断改革培养内容和方式,更好地培养园林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磊,刘凌云,马长波.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45-48.
[2]邱国金,曹仁勇,刘玉华.园林专业4 1 1教改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5,02:27-28.
责任编辑:张立敏
[关键词]园林 实践教学 核心实践能力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95-01
园林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专业,其理论教学受学科定位及课程设置的要求已基本定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关键所在,是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管理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适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的定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2004年升本的学校,實践基础好,利于开展教学改革。2008年以来,对园林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较好,有必要对改革情况进行总结,更好服务未来的教学改革。
一、园林专业核心实践能力的提炼及项目设置
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园林专业实践能力范畴也在扩大,有必要对核心实践能力进行提炼,以项目形式设置,形成新的实践体系。从2009年年初开始,通过社会调研、专业人士座谈、园林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等方式反馈信息,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保证理论教学体系完整基础上,重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为了培养综合型园林人才,确定植物识别基础、园林树木识别、园林花卉识别、园林花卉育苗、盆花管理、树木定植、大树移植、手绘技能、制图基础、游园设计、CAD实作、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书制定、工程概预算为核心能力,每个核心能力独立或分解为几个项目实施。
二、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实践体系制定后,需要相应管理机制的完善,并逐步落实到位。根据季节和课程开设进度,安排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时间;对实践教学开展所需实验室、温室、苗圃、花圃、校园绿化责任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相应落实;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安排具体的负责项目,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通过对2008级、2009级、2010级三个班次的运行,两届毕业生在各相应单位得到较好评价,其中实践动手能力尤为好评。两个毕业班级86名学生中,有15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其中实践能力也到其导师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建设与创新
以往教学重过程管理,实践以演示为主,部分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体会,实践能力不扎实。为了保证核心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我们对每个实践项目都制订了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实践条件创新培训方式和考核方式,并以考核合格为最低标准,严格执行培训和考核制度,尤其严格考核环节。譬如花卉栽培能力,考核时间从春至秋,分解为育苗质量、栽植质量、管理效果、秋后管理几个主要考评点,各项优秀者,即完成了栽培技术措施的训练,也深入掌握了所栽花卉的整个生命过程。考核环节的创新还在于采用竞赛、评比、推优等措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实践能手。
四、定向培养、考练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范围较大,学生到岗位后主要从事某一个方向工作,因此,在保证基本技能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长,因材施教,定向培养,加之考核评比,优中选优。通过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训练方式的改革,因材施教,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我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本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强化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技艺方面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合理衔接,使训练和考核紧密结合;探索出定向培养、考练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的启发意义
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培养质量如何最终还要由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作为一般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方向,学生只有从事与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岗位,才能评价出真实水平。通过近三届毕业生在园林工程公司、园林花圃、苗圃、企事业绿化管理部门等岗位表现,总体评价是我校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现场组织管理意识强,团结协作素质高,尤其在技术指导和落实上严格认真,能保证生产或施工质量。任何学校培养的学生都不能完全在目标专业就业,那些没有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其素质也能通过社会评价来反映,通过近三届毕业生社会评价来看,主要体现在做事扎实、为人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不争功夺利、有园林专业特长。
通过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分析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状况,制订了我院园林专业核心能力,制订各能力的训练计划和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计划的实施和考核评估,跟踪学生走向社会的评价,定期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不断改革培养内容和方式,更好地培养园林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磊,刘凌云,马长波.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45-48.
[2]邱国金,曹仁勇,刘玉华.园林专业4 1 1教改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5,02:27-28.
责任编辑:张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