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与基本依据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组织者以课内外一切教育实践的场所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体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来自于以下教育教学理论的启示:(1)主体性教学:强调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情境教学:强调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3)目标教学:强调教学结果与目标一致。(4)活动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注重对学习的外在研究。(6)课程教学理论:强调课程与教学相结合,即教学是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则是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
二、体验式教学在化学课改中的运用
1.设计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
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是重视实验探究,提倡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知识的产生、规律的形成过程,并注重发现实验过程中的生成问题。诱发和唤醒体验者(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力,让体验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之中,对他们的学习、交往、生活方式做出具体引导,体验者(学生)感受到一种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鲜活的生命乐趣,感受到生命境界的实体性提升。同时,新的教学情景又会促进教师本人交流思想的灵活性、专业发展的开放性和教学研究的实践性提升,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成熟,走向自我,走向成功。
例如,在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尽?进行实验:把火柴点燃后,摆放成各种姿势(竖直、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实验。提出问题: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验证解释:如把火柴烘干后点燃,都能烧尽。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氧气。在感知的基础上,再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
2.设疑探究体验式提问
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问题有价值,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强调让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耳听讲、动口表述、动笔练习、动手实验操作等途径来学习化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化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Cu和浓H2S0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只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固体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做实验,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3.升华体验建立评价体系
体验式学习的关键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觉反思,把体验过程中零散的、初步的认识加以整理和升华,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同化或顺应。体验式教学法注意学法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体验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探索实践,使“学会”变“会学”,并加以整理升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反思,才能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得以升华。
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时,首先播放一段节日燃放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二氧化硫漂白食品的影片,然后向学生提问:二氧化硫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可以推测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师生通过实验对此加以归纳。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化学能力,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演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学生明白了考题考什么,要用到什么知识,怎样去运用知识解决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种尚不成熟的教学构想,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操作者不仅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的规律,还应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学校应支持教师做出大胆的尝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组织者以课内外一切教育实践的场所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体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来自于以下教育教学理论的启示:(1)主体性教学:强调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情境教学:强调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3)目标教学:强调教学结果与目标一致。(4)活动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注重对学习的外在研究。(6)课程教学理论:强调课程与教学相结合,即教学是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则是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
二、体验式教学在化学课改中的运用
1.设计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
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是重视实验探究,提倡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知识的产生、规律的形成过程,并注重发现实验过程中的生成问题。诱发和唤醒体验者(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力,让体验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之中,对他们的学习、交往、生活方式做出具体引导,体验者(学生)感受到一种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鲜活的生命乐趣,感受到生命境界的实体性提升。同时,新的教学情景又会促进教师本人交流思想的灵活性、专业发展的开放性和教学研究的实践性提升,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成熟,走向自我,走向成功。
例如,在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尽?进行实验:把火柴点燃后,摆放成各种姿势(竖直、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实验。提出问题: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验证解释:如把火柴烘干后点燃,都能烧尽。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氧气。在感知的基础上,再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
2.设疑探究体验式提问
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问题有价值,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强调让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耳听讲、动口表述、动笔练习、动手实验操作等途径来学习化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化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Cu和浓H2S0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只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固体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做实验,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3.升华体验建立评价体系
体验式学习的关键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觉反思,把体验过程中零散的、初步的认识加以整理和升华,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同化或顺应。体验式教学法注意学法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体验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探索实践,使“学会”变“会学”,并加以整理升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反思,才能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得以升华。
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时,首先播放一段节日燃放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二氧化硫漂白食品的影片,然后向学生提问:二氧化硫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可以推测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师生通过实验对此加以归纳。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化学能力,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演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学生明白了考题考什么,要用到什么知识,怎样去运用知识解决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种尚不成熟的教学构想,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操作者不仅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的规律,还应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学校应支持教师做出大胆的尝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