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堂教学中展示新观点、新理念的现象比比皆是,音乐课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聆听、演奏、绘画、朗诵、手工、表演等都有机会登上了音乐课的舞台,新课程确实改变了原来封闭的传统音乐教学。可是也不难发现,由于对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把握不准,好多音乐课堂的音乐味却明显少了,一堂课中,学生获取音乐信息量不多,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凸现出来了。然而,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好,同时也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巧妙地融入其中,充分凸现出音乐课堂的魂——音乐性,还音乐课的真本。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围绕音乐性
  
  音乐课堂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新课程强调:形式要服从于目标。方法要取决于内容。即要把音乐知识与技能融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这样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课堂上一味为了追求形式的花哨,凸现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就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十二生肖》的一个环节中,当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教师问:同学们,歌曲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那种动物就表演哪种动物,看谁表演得像……这样一来,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你推我,我拥你,乱成一团,始终没能听出学生们一句动听的歌声。这种自由的活动。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表演只是流于形式。音乐是需要用身心去感受的,只有当学生“身动”、“心动”的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去感悟、去体验时,对音乐的了解与把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所设计的多种方法,设置的各种游戏,其前提是要围绕音乐课堂的本质即音乐要素的学习,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而不能像上述的音乐课那样,表面上看去很热闹,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能的学习抛在一边,最终并没能使学生真正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兴趣、态度的培养要注重音乐性
  
  音乐课程把“情感态度”目标放在第一位。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就形同虚设。但是如果音乐课堂上过分地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音乐能力的培养,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避乐谱的学习,回避演唱、演奏上的练习与指导,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来理解音乐作品,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歌曲中有这样前后两个节奏:
  X X | X X| X X X| X X X|
  跳 跳 呱 呱 跳 跳 跳 呱 呱 呱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味地把重点放在了节奏的练习上,整整花了十多分钟时间。但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节奏这一重要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没有让学生通过充分演唱去体验两个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青蛙焦急的心情。这样的音乐课,怎么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所以音乐课应着眼于音乐本身的要素(如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把音乐要素融入于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中,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目的。
  例如,三年级《妈妈的心》这课的“审美情感目标”是“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双基目标”是“O”(即四分休止符)和二四拍的韵律感。一位教师创设了活泼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明线”,如,随节拍传递爱心、强调四分休止符的节奏游戏、听辨带四分休止符的旋律、分组讨论、歌表演、打击乐器合奏等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这些活动过程中已经体验、掌握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暗线”内容——即爱心的培养和四分休止符、二四拍的韵律感。真正做到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态度和习惯,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要体现音乐性
  
  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率,反之使用不当则喧宾夺主,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
  例如,二年级教材中的《小红帽》一课。一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情节生动的故事,以动画片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使得多媒体课件如同精彩的动画片一样,可视性很强,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整节课下来,听不到教师动听的琴声和范唱,也听不到学生动听而完整的演唱。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电灌”。这种花哨的课件只图表面热闹,却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丢掉了音乐课堂的灵魂——即“音乐性”的体现,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四、学科的综合要凸现音乐性
  
  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如果音乐课综合内容游离于音乐内涵本身,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套加在音乐内容之上,那音乐内容只成了点缀和陪衬。如果综合表现活动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如果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没有或很少注意音乐,那么这显然成了“喧宾夺主”,背离音乐教育本质。例如教学《黄鹂鸟》去花半节课的时间了解各种小鸟的生活习性;上《我爱雪莲花》去引导学生花很多精力探究新疆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真正让学生去聆听、哼唱歌曲的时间少得可怜,这显然丧失了音乐学科的特色。偏离了新课标提出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教学”初衷。音乐课要加入其他课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同时,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感受、体验本音乐课的内容来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五、课堂教学设问要紧扣音乐性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特别是欣赏课的提问。要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与探究愿望上下工夫,才能引导学生从知觉性欣赏、情感性欣赏到进行深层的理智性的思索,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
  例如,欣赏《百鸟朝凤》,初听时设问: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你认为模仿得最逼真的一种叫声是什么?你能给这首曲子命名吗?复听时设问:你能听出音乐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吗?你认为唢呐这种乐器适合表现什么情绪的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百鸟朝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在试一试、吹一吹的过程中探讨唢呐的发声原理,揭开有关唢呐的历史、名字等知识。这样的教学设问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教学的特性——音乐性,在让学生充分聆听音乐基础上,巧妙地设问,环环相扣,就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轻松自如地解决了本节课音乐教学的核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哺育了学生。我一直把这些奉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信念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识理解    (一)“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所以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
“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搭起数学生活桥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儿童的学习过程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人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亲近语文。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近语文,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师资引领,让学生亲近老师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人。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