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堂教学中展示新观点、新理念的现象比比皆是,音乐课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聆听、演奏、绘画、朗诵、手工、表演等都有机会登上了音乐课的舞台,新课程确实改变了原来封闭的传统音乐教学。可是也不难发现,由于对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把握不准,好多音乐课堂的音乐味却明显少了,一堂课中,学生获取音乐信息量不多,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凸现出来了。然而,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好,同时也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巧妙地融入其中,充分凸现出音乐课堂的魂——音乐性,还音乐课的真本。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围绕音乐性
音乐课堂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新课程强调:形式要服从于目标。方法要取决于内容。即要把音乐知识与技能融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这样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课堂上一味为了追求形式的花哨,凸现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就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十二生肖》的一个环节中,当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教师问:同学们,歌曲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那种动物就表演哪种动物,看谁表演得像……这样一来,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你推我,我拥你,乱成一团,始终没能听出学生们一句动听的歌声。这种自由的活动。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表演只是流于形式。音乐是需要用身心去感受的,只有当学生“身动”、“心动”的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去感悟、去体验时,对音乐的了解与把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所设计的多种方法,设置的各种游戏,其前提是要围绕音乐课堂的本质即音乐要素的学习,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而不能像上述的音乐课那样,表面上看去很热闹,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能的学习抛在一边,最终并没能使学生真正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兴趣、态度的培养要注重音乐性
音乐课程把“情感态度”目标放在第一位。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就形同虚设。但是如果音乐课堂上过分地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音乐能力的培养,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避乐谱的学习,回避演唱、演奏上的练习与指导,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来理解音乐作品,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歌曲中有这样前后两个节奏:
X X | X X| X X X| X X X|
跳 跳 呱 呱 跳 跳 跳 呱 呱 呱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味地把重点放在了节奏的练习上,整整花了十多分钟时间。但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节奏这一重要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没有让学生通过充分演唱去体验两个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青蛙焦急的心情。这样的音乐课,怎么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所以音乐课应着眼于音乐本身的要素(如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把音乐要素融入于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中,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目的。
例如,三年级《妈妈的心》这课的“审美情感目标”是“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双基目标”是“O”(即四分休止符)和二四拍的韵律感。一位教师创设了活泼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明线”,如,随节拍传递爱心、强调四分休止符的节奏游戏、听辨带四分休止符的旋律、分组讨论、歌表演、打击乐器合奏等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这些活动过程中已经体验、掌握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暗线”内容——即爱心的培养和四分休止符、二四拍的韵律感。真正做到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态度和习惯,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要体现音乐性
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率,反之使用不当则喧宾夺主,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
例如,二年级教材中的《小红帽》一课。一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情节生动的故事,以动画片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使得多媒体课件如同精彩的动画片一样,可视性很强,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整节课下来,听不到教师动听的琴声和范唱,也听不到学生动听而完整的演唱。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电灌”。这种花哨的课件只图表面热闹,却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丢掉了音乐课堂的灵魂——即“音乐性”的体现,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四、学科的综合要凸现音乐性
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如果音乐课综合内容游离于音乐内涵本身,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套加在音乐内容之上,那音乐内容只成了点缀和陪衬。如果综合表现活动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如果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没有或很少注意音乐,那么这显然成了“喧宾夺主”,背离音乐教育本质。例如教学《黄鹂鸟》去花半节课的时间了解各种小鸟的生活习性;上《我爱雪莲花》去引导学生花很多精力探究新疆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真正让学生去聆听、哼唱歌曲的时间少得可怜,这显然丧失了音乐学科的特色。偏离了新课标提出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教学”初衷。音乐课要加入其他课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同时,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感受、体验本音乐课的内容来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五、课堂教学设问要紧扣音乐性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特别是欣赏课的提问。要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与探究愿望上下工夫,才能引导学生从知觉性欣赏、情感性欣赏到进行深层的理智性的思索,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
例如,欣赏《百鸟朝凤》,初听时设问: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你认为模仿得最逼真的一种叫声是什么?你能给这首曲子命名吗?复听时设问:你能听出音乐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吗?你认为唢呐这种乐器适合表现什么情绪的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百鸟朝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在试一试、吹一吹的过程中探讨唢呐的发声原理,揭开有关唢呐的历史、名字等知识。这样的教学设问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教学的特性——音乐性,在让学生充分聆听音乐基础上,巧妙地设问,环环相扣,就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轻松自如地解决了本节课音乐教学的核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围绕音乐性
音乐课堂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新课程强调:形式要服从于目标。方法要取决于内容。即要把音乐知识与技能融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这样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课堂上一味为了追求形式的花哨,凸现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就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十二生肖》的一个环节中,当学生初步学会歌曲后,教师问:同学们,歌曲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那种动物就表演哪种动物,看谁表演得像……这样一来,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你推我,我拥你,乱成一团,始终没能听出学生们一句动听的歌声。这种自由的活动。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表演只是流于形式。音乐是需要用身心去感受的,只有当学生“身动”、“心动”的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去感悟、去体验时,对音乐的了解与把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所设计的多种方法,设置的各种游戏,其前提是要围绕音乐课堂的本质即音乐要素的学习,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而不能像上述的音乐课那样,表面上看去很热闹,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能的学习抛在一边,最终并没能使学生真正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学习兴趣、态度的培养要注重音乐性
音乐课程把“情感态度”目标放在第一位。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就形同虚设。但是如果音乐课堂上过分地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音乐能力的培养,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避乐谱的学习,回避演唱、演奏上的练习与指导,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来理解音乐作品,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歌曲中有这样前后两个节奏:
X X | X X| X X X| X X X|
跳 跳 呱 呱 跳 跳 跳 呱 呱 呱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味地把重点放在了节奏的练习上,整整花了十多分钟时间。但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节奏这一重要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没有让学生通过充分演唱去体验两个不同的节奏来表现小青蛙焦急的心情。这样的音乐课,怎么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所以音乐课应着眼于音乐本身的要素(如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把音乐要素融入于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中,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目的。
例如,三年级《妈妈的心》这课的“审美情感目标”是“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双基目标”是“O”(即四分休止符)和二四拍的韵律感。一位教师创设了活泼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明线”,如,随节拍传递爱心、强调四分休止符的节奏游戏、听辨带四分休止符的旋律、分组讨论、歌表演、打击乐器合奏等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这些活动过程中已经体验、掌握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暗线”内容——即爱心的培养和四分休止符、二四拍的韵律感。真正做到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态度和习惯,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要体现音乐性
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率,反之使用不当则喧宾夺主,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
例如,二年级教材中的《小红帽》一课。一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整个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情节生动的故事,以动画片的形式,再配上音乐播放,使得多媒体课件如同精彩的动画片一样,可视性很强,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以至于整节课下来,听不到教师动听的琴声和范唱,也听不到学生动听而完整的演唱。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电灌”。这种花哨的课件只图表面热闹,却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丢掉了音乐课堂的灵魂——即“音乐性”的体现,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四、学科的综合要凸现音乐性
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如果音乐课综合内容游离于音乐内涵本身,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套加在音乐内容之上,那音乐内容只成了点缀和陪衬。如果综合表现活动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如果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没有或很少注意音乐,那么这显然成了“喧宾夺主”,背离音乐教育本质。例如教学《黄鹂鸟》去花半节课的时间了解各种小鸟的生活习性;上《我爱雪莲花》去引导学生花很多精力探究新疆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真正让学生去聆听、哼唱歌曲的时间少得可怜,这显然丧失了音乐学科的特色。偏离了新课标提出的“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教学”初衷。音乐课要加入其他课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同时,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感受、体验本音乐课的内容来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五、课堂教学设问要紧扣音乐性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特别是欣赏课的提问。要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与探究愿望上下工夫,才能引导学生从知觉性欣赏、情感性欣赏到进行深层的理智性的思索,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
例如,欣赏《百鸟朝凤》,初听时设问: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你认为模仿得最逼真的一种叫声是什么?你能给这首曲子命名吗?复听时设问:你能听出音乐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吗?你认为唢呐这种乐器适合表现什么情绪的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百鸟朝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在试一试、吹一吹的过程中探讨唢呐的发声原理,揭开有关唢呐的历史、名字等知识。这样的教学设问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教学的特性——音乐性,在让学生充分聆听音乐基础上,巧妙地设问,环环相扣,就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轻松自如地解决了本节课音乐教学的核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