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走向生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搭起数学生活桥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所以,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探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生活愿望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深一层的内涵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数学学习价值
  
  1、结合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首先是现实环境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买一件礼物送给妈妈,就从储蓄罐里拿出了20个1角的硬币,可是拿着这么多的硬币不方便,于是小红去找爸爸,爸爸给小红两个一元的硬币,小红觉得有点吃亏,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为什么?于是同桌两人一人当小红、一人当爸爸进行交换活动。再在活动中让学生找规律,说说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高涨,很快就发现了小红并没有吃亏,因为10个1角就是1元,所以20个1角和2个1元是相等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的数学抽象成数学模型——元、角的进率,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幻想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着许多成人不可理喻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念头,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幻想天地。因此教师需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捕捉一幅幅令儿童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在教学10以内减法时,我们可以用小猴摘桃子的画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蜘蛛侠、蓝猫等为线索展开学习。
  2、收集数学信息,构建数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例题:420-164-136,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把这枯燥、抽象的数学运算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出真实、具有探讨价值的实际问题: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420本故事书,发给一至三年级。三年级发164本、二年级发136本,一年级发120本。
  (1)猜一猜,二、三年级领去后剩下的书给一年级够了吗?
  (2)算一算,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3)想一想,你能用几种算法来验证你的猜测?
  (4)比一比,哪一种算法最简便?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许多学生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通过比较从而得出简便方法。教学中只有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数学。
  
  三、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数学应用价值
  
  教师在教完相应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体现学数学的价值。
  1、实践作业,体验数学生活。例如学习“折扣”后我就出示这样的一道题:春节快到了,两家大超市都在搞促销活动。新一百超市的方法是采用部分商品按八折出售;慈客隆超市采取的方法是消费满100元送20元的礼券,你会到哪家商店去购买呢?假如你是经理你会选择哪种促销手段呢?一道普通的折扣题,由于把问题提升到了“你是顾客”“你是经理”的课堂之外,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把学生潜在的灵性都启发出来了。
  2、加强操作,实现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当一次商店的老板。怎样包装礼盒既可以使顾客满意,又可以为自己省钱呢?又如在学习“千克和米的认识”后,可以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量一量同桌的身高等实践活动。这个过程是对主阵地的延伸、深化,也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它更是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展自我个性的大舞台。
其他文献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0至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称之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正确认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对于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    1、活泼好动。天真单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表达需要,上课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学困生的形成有许多的原因,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心理障碍的形成又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教师把学困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视当学习潜能的极限,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对学困生转化失去信心,使学困生进入了“学习困难——受冷遇——学习更困难——更受冷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生的品德教育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全方位地思考,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明辨事理,找出开启其心灵的“钥匙”,才能让他们茅塞顿开,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所谓从一点一滴做起,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引导学生顺水推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朗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读呢?经过反复调查、思考,我便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几乎人人都有复读机),准备尝试一下朗读录音,以达到让学生自我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哺育了学生。我一直把这些奉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信念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识理解    (一)“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所以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