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搭起数学生活桥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所以,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探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生活愿望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深一层的内涵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数学学习价值
1、结合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首先是现实环境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买一件礼物送给妈妈,就从储蓄罐里拿出了20个1角的硬币,可是拿着这么多的硬币不方便,于是小红去找爸爸,爸爸给小红两个一元的硬币,小红觉得有点吃亏,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为什么?于是同桌两人一人当小红、一人当爸爸进行交换活动。再在活动中让学生找规律,说说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高涨,很快就发现了小红并没有吃亏,因为10个1角就是1元,所以20个1角和2个1元是相等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的数学抽象成数学模型——元、角的进率,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幻想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着许多成人不可理喻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念头,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幻想天地。因此教师需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捕捉一幅幅令儿童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在教学10以内减法时,我们可以用小猴摘桃子的画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蜘蛛侠、蓝猫等为线索展开学习。
2、收集数学信息,构建数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例题:420-164-136,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把这枯燥、抽象的数学运算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出真实、具有探讨价值的实际问题: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420本故事书,发给一至三年级。三年级发164本、二年级发136本,一年级发120本。
(1)猜一猜,二、三年级领去后剩下的书给一年级够了吗?
(2)算一算,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3)想一想,你能用几种算法来验证你的猜测?
(4)比一比,哪一种算法最简便?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许多学生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通过比较从而得出简便方法。教学中只有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数学。
三、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数学应用价值
教师在教完相应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体现学数学的价值。
1、实践作业,体验数学生活。例如学习“折扣”后我就出示这样的一道题:春节快到了,两家大超市都在搞促销活动。新一百超市的方法是采用部分商品按八折出售;慈客隆超市采取的方法是消费满100元送20元的礼券,你会到哪家商店去购买呢?假如你是经理你会选择哪种促销手段呢?一道普通的折扣题,由于把问题提升到了“你是顾客”“你是经理”的课堂之外,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把学生潜在的灵性都启发出来了。
2、加强操作,实现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当一次商店的老板。怎样包装礼盒既可以使顾客满意,又可以为自己省钱呢?又如在学习“千克和米的认识”后,可以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量一量同桌的身高等实践活动。这个过程是对主阵地的延伸、深化,也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它更是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展自我个性的大舞台。
一、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搭起数学生活桥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所以,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探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生活愿望的基础上挖掘出更深一层的内涵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数学学习价值
1、结合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首先是现实环境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买一件礼物送给妈妈,就从储蓄罐里拿出了20个1角的硬币,可是拿着这么多的硬币不方便,于是小红去找爸爸,爸爸给小红两个一元的硬币,小红觉得有点吃亏,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为什么?于是同桌两人一人当小红、一人当爸爸进行交换活动。再在活动中让学生找规律,说说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高涨,很快就发现了小红并没有吃亏,因为10个1角就是1元,所以20个1角和2个1元是相等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的数学抽象成数学模型——元、角的进率,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幻想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着许多成人不可理喻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念头,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幻想天地。因此教师需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捕捉一幅幅令儿童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在教学10以内减法时,我们可以用小猴摘桃子的画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蜘蛛侠、蓝猫等为线索展开学习。
2、收集数学信息,构建数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例题:420-164-136,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把这枯燥、抽象的数学运算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出真实、具有探讨价值的实际问题: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420本故事书,发给一至三年级。三年级发164本、二年级发136本,一年级发120本。
(1)猜一猜,二、三年级领去后剩下的书给一年级够了吗?
(2)算一算,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3)想一想,你能用几种算法来验证你的猜测?
(4)比一比,哪一种算法最简便?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许多学生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通过比较从而得出简便方法。教学中只有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数学。
三、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数学应用价值
教师在教完相应的知识后,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体现学数学的价值。
1、实践作业,体验数学生活。例如学习“折扣”后我就出示这样的一道题:春节快到了,两家大超市都在搞促销活动。新一百超市的方法是采用部分商品按八折出售;慈客隆超市采取的方法是消费满100元送20元的礼券,你会到哪家商店去购买呢?假如你是经理你会选择哪种促销手段呢?一道普通的折扣题,由于把问题提升到了“你是顾客”“你是经理”的课堂之外,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把学生潜在的灵性都启发出来了。
2、加强操作,实现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当一次商店的老板。怎样包装礼盒既可以使顾客满意,又可以为自己省钱呢?又如在学习“千克和米的认识”后,可以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量一量同桌的身高等实践活动。这个过程是对主阵地的延伸、深化,也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它更是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展自我个性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