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讨论也必然成为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可见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可是该怎样开展课堂讨论?怎样的课堂讨论才能有效呢?
一.不作无准备的课堂讨论
语文课上常见的是,只要上课,必然有四人小组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徒有讨论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因而,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凑在一起,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戛然而止。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事先无准备,因而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
因此,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考虑小组的组成,要让学生能有对等的交流机会,山东昌乐二中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学生又分为ABC三种不同的层次,讨论时首先是同层次之间的交流,然后再进行小组内的汇总讨论,这样的讨论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不会让学困生“被”讨论。
教师还要精心地准备要讨论的问题。它可能是一个实际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讨论题都应该具有探讨性、争议性、启发性,要有讨论的必要。同时讨论题难易要适当,太难了,大家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不起来;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共识,白白浪费时间。另外,讨论题也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问题,如果参加者对讨论题一无所知,或者讨论题与讨论者毫无关系,那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无法参加讨论。
二.教师要适时调控、引导
老师首先应做好指导示范工作。初次进行讨论活动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信口开河,随意发挥,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效果。这时需要教师在讨论开始前,做好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示范指导工作。如,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提倡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我的看法是……因为……”、“我不同意……因为……”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固化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规律,慢慢在自己的讨论活动中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和反思这些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策略。
同时,老师还应在课堂讨论时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的参与权。教师要想办法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予他发言的机会,对于他的发言无论好坏,均要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这些成员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应急处理。保证讨论紧紧围绕主题。讨论结束互相交流时,老师发现学生的讨论比较浮浅时,可以适当的追问来引导讨论的深入有效,如“你能说说具体的理由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判断,不能模糊评价,混淆视听,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讨论的时间一定要充分
许多的语文公开课,讨论这一环节达不到有效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讨论的时间仓促。一个甚至一组讨论题,教师通常因为课时任务的完成压力,只留给学生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想出个头绪老师那里就终止了讨论时间,进入汇报阶段。试想学生又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理有据地阐明有些连老师不看参考书都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呢?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一旦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保证。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语文课上的讨论决不能成为点缀和装饰,讨论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只讨论需要讨论的,深入讨论需要讨论的,向课堂讨论要效益。但愿语文课上的讨论大大帮助语文教学,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
黄春,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一.不作无准备的课堂讨论
语文课上常见的是,只要上课,必然有四人小组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徒有讨论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因而,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凑在一起,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戛然而止。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事先无准备,因而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
因此,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考虑小组的组成,要让学生能有对等的交流机会,山东昌乐二中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学生又分为ABC三种不同的层次,讨论时首先是同层次之间的交流,然后再进行小组内的汇总讨论,这样的讨论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不会让学困生“被”讨论。
教师还要精心地准备要讨论的问题。它可能是一个实际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讨论题都应该具有探讨性、争议性、启发性,要有讨论的必要。同时讨论题难易要适当,太难了,大家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不起来;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共识,白白浪费时间。另外,讨论题也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问题,如果参加者对讨论题一无所知,或者讨论题与讨论者毫无关系,那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无法参加讨论。
二.教师要适时调控、引导
老师首先应做好指导示范工作。初次进行讨论活动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信口开河,随意发挥,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效果。这时需要教师在讨论开始前,做好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示范指导工作。如,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提倡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我的看法是……因为……”、“我不同意……因为……”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固化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规律,慢慢在自己的讨论活动中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和反思这些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策略。
同时,老师还应在课堂讨论时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的参与权。教师要想办法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予他发言的机会,对于他的发言无论好坏,均要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这些成员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应急处理。保证讨论紧紧围绕主题。讨论结束互相交流时,老师发现学生的讨论比较浮浅时,可以适当的追问来引导讨论的深入有效,如“你能说说具体的理由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判断,不能模糊评价,混淆视听,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讨论的时间一定要充分
许多的语文公开课,讨论这一环节达不到有效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讨论的时间仓促。一个甚至一组讨论题,教师通常因为课时任务的完成压力,只留给学生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想出个头绪老师那里就终止了讨论时间,进入汇报阶段。试想学生又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理有据地阐明有些连老师不看参考书都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呢?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一旦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保证。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语文课上的讨论决不能成为点缀和装饰,讨论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只讨论需要讨论的,深入讨论需要讨论的,向课堂讨论要效益。但愿语文课上的讨论大大帮助语文教学,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
黄春,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