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寓言特色,进行有效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寓言故事因内容精简短小、语言简洁明了,含义却极其深刻的表达特点,而占有不容忽视的教学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紧扣寓言特色,进行有效教学,上出语文味。以《鹬蚌相争》一课为例,探讨寓言教学策略。
  [关键词]寓言特色;有效教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62-02
  研课:聚焦寓言文本特色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寓言故事因内容精简短小、语言简洁明了,含义却极其深刻的表达特点,而占有不容忽视的教学地位。因此,一~六年级都有寓言题材的课文出现。《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故事》里的第二则寓言,这个故事选自《战国策·燕二》,故事短小,却揭示一个哲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几则寓言故事,比如低年级时的课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蜗牛的奖杯》等等,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课训练重点定位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文本特质”。
  试教:寓言文本特色的缺失
  第一次设计在感知寓言特色这一环节上有些颠倒。首先,教师一上课就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寓言故事吗?读过哪些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学过故事后,才说:“这个寓言故事来自于两千年前的中国,还有背景呢,想不想知道?”接着教师讲述故事背景,出示故事文言文,让学生学习。结果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课堂效果不好。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环节,原本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多次相争均不放手,让学生体会鹬和蚌的傻,学生却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一下子就说要放开,不想再争了,而教师却拼命往再次相争上面引,显得画蛇添足,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失去了原来预想的效果。
  思考:寓言文本特色如何复活
  全国小语理事长崔峦说过:“教学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寓言作为众多体裁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它的学习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读故事、明寓理这一层面上,它还承担着语文教学的任务,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首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读好故事走向讲好故事,通过讲故事将文本的语言予以转化,达到积累的目的,从而发展学生语言,使其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很多寓言故事流传至今,背后是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在支撑着的,最明显的是其表达特点——故事短小精炼,语言简洁明了,一些重复的情节作者往往是通过一个字或词来传递。中国的很多寓言故事是以成语为题,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帮助学生读懂故事的大意,寓言故事的叙述与寓意的渗透融为一体。这些属于寓言才有的文体特征,其文字背后的信息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的。
  因此,在深思熟虑后,我将原来的教学目标四点增加了一点:“链接古文,对比朗读,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
  体验:寓言文本特色的完美复现。
  体会文本特质,学习表达方法是本课学习的实质。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从文言文导入方式、学习概括段意、揭示寓意方法等方面做了改变。
  改变1:巧妙借用文言文激趣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我国分为七个国家,秦国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这口气。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出示原文课件,教师读)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qián)其喙(huì)。鹬曰(y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
  2.听得懂啊?师不讲,能听得懂故事的请举手。那你给我们讲讲。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略)
  3.再次出示《鹬蚌相争》文言文课件。
  (1)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学完了,现在,这个故事还能读懂吗?自己试试。
  (2)你们说赵王还会率兵攻打燕国吗?为什么呀?
  原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
  4.不管是中国的故事,还是外国的寓言,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指名回答)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原来设计直接揭示寓言故事,找出寓言故事共同特点,课堂最后才介绍这个故事的背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学习缺乏主体性。现在的设计从故事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当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之后,教师却出示了一个文言文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猜出这是“鹬蚌相争”的故事。接下来出示课文内容,有了前面文言文的铺垫,后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好好激发了出来。
  德国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用故事这样的方式,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故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运用古今对应的方式读懂故事的大概意思,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厚实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改变2:科学指导概括段意方法
  (1)再读故事第一段,看看讲了什么,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起因:第一段讲了什么?
  师指导:咱们可以说得更简洁一点,鹬干什么,蚌怎么做,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鹬啄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不放。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师评价:抓住关键词去概括大意,是一个好方法。(板书:抓住关键词)
  (3)练习自主概括
  下面就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去概括其他几个自然段的内容。默读2—4段,可以用笔圈化出关键词。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提示:抓关键词说):鹬要干死蚌。蚌要饿死鹬。
  小结:第二三自然段鹬要干死蚌,蚌要饿死鹬,这就是相争的经过。(板书:干死饿死)
  (4)最后一段说了什么?(它们一起被渔夫捉住了。)这就是鹬蚌相争的结果。
  (5)刚才,我们学习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概括了段意,谁能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书是看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全喂学生,更不可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离开学校,他们还要自学,还要发展。”由此可见,“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适当地予以学法渗透,加强方法指导,寓言故事的教学也应如此。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分析的能力,做出判断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内容短小,易于学习概括。因此,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意,同时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练习概括,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改变3:在表演过程中揭示寓意
  1.(对着鹬)你威胁他,他威胁你,要不,咱就别争了吧。
  2.师(对着蚌):他不罢休,要不,你松口吧。
  (对着鹬蚌):他不饶你,你不饶他,冤冤相报何时了,你们都松开好吧?
  (1)预设1:(如果是松口),你为什么松口啊?
  是呀,互不相让,两败俱伤。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课件,记在书上)
  (2)预设2:(如果没有松)
  问渔翁:渔翁啊,今天不费吹灰之力捡到了鹬和蚌,心情怎么样啊?有什么想对鹬蚌说的?(相机揭示寓意)
  3.它们被渔夫捉住,带回家干吗呢?
  生:被渔夫吃了。
  4.指导找发现:
  (1)是啊,争到最后,连命都送掉了。它们傻不傻?(傻)你们看,他们连说的话都一样傻。(再次出示二三段内容)
  (2)你们有什么发现?(今天不……,明天不……,你就会……)
  (3)这样的句式是想告诉对方,这样的行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含有威脅、警告的意思。瞧,鹬和蚌傻不傻?傻在哪儿?
  是呀,互不相让,两败俱伤。(再次出示课件)
  寓言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从教师嘴里讲出来,和从学生嘴里讲出来,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是灌输式教学,而从学生嘴里讲出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此次设计的意图就是通过学生表演故事,得出故事包含的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出发点,紧扣文本特色,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是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目标。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诗作,诗中夸张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诗歌意象,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瀑布图。让学生发挥想象,报文入情,与文中的景物同呼吸,达到心中见景,景中有情的境界,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为此,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生的境界。  环节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认知体系,实现文本资源的个性化挖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读懂文本,构建阅读认知雏形;校准坐标,适度开发文本资源;强调个性,体现多元解读特征。  [关键词]文本阅读 多元化 尺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阅读教学的取向开始从“理解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用教育观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结合教学经验,从“课前预习,课内感知”“理解感悟,认知写法”“学以致用,读写结合”三方面来阐述基于语用观的阅读教学新策略,以期让学生学习表达,活用语言,打开语言学习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以练导学;语言;
一、 学习第一段,感受水乡水多、水美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从资源库边拖边问):“水乡什么多?”  生:水多。(拖出“水多”)  2.你从哪些词看出水多?再读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回答:千条渠,万条河。(从资源库中拖出)  3.“渠”指的是什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让我们在图上找一找哪条是“渠”。(点击出“渠”图片,拉大)  4.像这样的河与渠在水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精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宗旨。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经典语段处,在心灵触动处,在意犹未尽处,在似是而非处,在生活关联处,在环环相扣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即将投入使用。新教材有什么特点?怎样使用新教材,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新教材设有“课文”“集中识字”“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这五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有新的特点、新的教学要求。教学时,教师遵循年段特点,抓住教材的要点、难点和注意点,展开细致、扎实的教学,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年段;语用  [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此语道出了实践之重要。近年来,综合实践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走进课堂,以其独有的趣味性、灵活性深深地吸引着师生,给学校课程注入了一股春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巧妙结合实践活动课,改变学生畏惧作文的现状,使学生爱作、乐作,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试着将实践活动课与习作指导有机整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卓有成效地改善了学生口中“作文难,难于
[摘 要]“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布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每个板块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各板块间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看似并列实为一层层深入的关系,思路呈现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关键词]搜集信息;扶放结合;品词析句;文道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像式思维工具,具有图文并重,将人脑思维形象化的优势。习作教学引入思维导图,对于拓宽学生思路,改善表达方式,唤醒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自主性大有裨益。以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教学;选择材材;构思;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形声字教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好形声字的教学问题,识字教学问题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也让其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中就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极大地促进了识字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部编本;识字教学;形声字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