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多元解读理性尺度探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认知体系,实现文本资源的个性化挖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读懂文本,构建阅读认知雏形;校准坐标,适度开发文本资源;强调个性,体现多元解读特征。
  [关键词]文本阅读 多元化 尺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81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采取多种阅读方式,以读懂文本为先决条件,对阅读维度进行坐标矫正,对文本阅读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促使学生积极构建阅读认知体系,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体现多元理性解读特征。
  一、读懂文本,构建阅读认知雏形
  所谓读懂文本,不仅指学生能够梳理文意掌握文本内容,也指教师要深入教材深处,对文本核心内涵进行到位的理解和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虽然都很浅显,但教师未必能够对文本有深透的理解。教师要与文本形成思维共鸣,还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研讨,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数。小学生阅读教材常常只注重文字表面意思,对文本思想内涵缺少认知。教师要通过整理文本外围材料,给学生以多维展示,特别是对文本情感因素的挖掘要到位。
  学习《负荆请罪》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剧本相关常识,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剧本中的人物廉颇、蔺相如进行介绍,让学生熟读文本,体会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然后对人物展开形象分析,总结二人的思想品质;最后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形成课本剧。教师没有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分角色演绎,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背景介绍、人物性格分析,给学生以清晰的认知。学生充分读懂了文本,进行文本演绎才会进入角色,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感知才更深刻。小学生对历史比较陌生,如果不做前期铺垫,课堂演绎就会成为走过场,也不能对文本形成更为理性的认知,建立阅读认知雏形就无从谈起。
  二、校准坐标,适度开发文本资源
  小学生阅读文本时思维活动范畴很狭窄,不求甚解是常见现象。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经纬度校对时,要注意文本内质资源的挖掘,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可对文本展开“面面俱到”式的学习;要抓住学习要点,从不同切入点入手,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认知框架。小学生思维宽度、深度都非常有限,教师不可要求学生对文本有超乎寻常的理解认知。文本有学习适用范围,同一篇文章,小学生阅读和中学生阅读都可以获得认知成长,但文本切入口不同,学生获取的认知内涵自然不同,教师引导策略也要有所区别。
  从题目字面上看,《小草和大树》写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读过文本之后,才知道小草和大树都有很深刻的含义。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首先从题目设计问题:自然界中的小草和大树都具有什么特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的理解呈现多元化,有学生说运用比喻,也有说运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给予解析:“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夏洛蒂三姐妹成名前的默默奋斗比作小草,成功之后成为众人敬仰的大树。夏洛蒂三姐妹的成长经历艰难曲折,支撑她们继续前行的是坚韧的意志和信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夏洛蒂三姐妹的坚持精神有了深刻的感知,对文本主旨也有了清晰的把握。教师从题目入手,对文本内涵展开多维度的解析,适度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核心。
  三、强调个性,体现多元解读特征
  所谓文本多元解读,是指学生对文本进行的个性化分析和感知。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异,解读文本的角度有所不同,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呈现多元化。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具体认知实际制定引导策略。教师个性化的导读行为,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其科学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很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允许不同认知的存在,不可要求学生形成“大一统”式的阅读感知。
  《姥姥的剪纸》中有一段对话,写的是姥姥解读“小兔子骑老牛”的剪纸,文本描绘具体生动,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片段,并展开多边讨论:姥姥为什么要制作这样的剪纸?从姥姥的解释中能够感知哪些情感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共性认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有学生说:“姥姥是一位善良的好人,不仅勤劳手巧,还特别有爱心,帮助所有的人。”也有学生说:“姥姥真好,特别疼爱孩子,和我的姥姥一样,对我特别爱护。现在,我姥姥回老家了,现在读课文,仿佛看到我姥姥就在我的面前。”学生之所以能够有这些真切的感受,当然是对文本进行了多元分析,才能生发如此个性化的解读。
  为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解读认知体系,教师要从阅读方法选择、阅读维度界定、阅读个性强调等方面入手,让阅读教学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实现学生多种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要]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针对识字写字教学,应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做好继承与发扬。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为例,阐述借助识字写字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策略:借助诗文诵读,感知文化魅力;借助伴乐吟唱,体验文化意蕴;借助传统元素,彰显文化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字写字;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77-0
[摘 要]当今的教学课堂,师生之间的问答大多是碎片式的你来我往,学生基本上就只能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好一点的可以流畅地说上三两句话。比这更糟糕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丰富性,使得作文也常出现思维紊乱、言不达意、没有中心的情况,这就是学生没有“句群”的概念造成的,教师要能够通过句群指导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  [关键词]小学语文;句群指导,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
[摘 要]面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与写作的现状,教师应重视培养小学生原生态作文写作的能力,让学生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农村景色和农家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自由表达、个性思考的好作文,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锻炼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培养;原生态;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
[摘 要]统编教材在中国文化方面有了更多的渗透。为了在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插图展开教学,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利用插图进行美育和德育,从而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渗透到学生心里。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材插图;分析;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8-0068-02  2016年9月
[摘 要]统编教材注重阅读策略指导,其中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典型的预测单元。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教师引领学生借助文本旁批,预测故事线索;借助表格推想,演绎预测过程;借助故事细节,体验预测快乐。  [关键词]统编教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预测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58-02  预测阅读,也叫猜读法
[摘要]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在阅读想象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在调动学生阅读想象,促进他们思想、语言、能力成长方面的点滴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想象;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76-01 
[摘要]统编低段语文教材中的写话要求是以逐层提升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教师要把握教材编排特点,明晰语文要素中对学生的写话要求,采取丰富的写话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写话,以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话习惯,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写话教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85-02
[摘 要]互联网 阅读: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研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一课程研究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教育追求。我们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给不同年级推荐不同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同时,我们针对整体型、选集型和著述型图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态,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阅读;整本书阅读;线上线下融合  在“互联网 ”的大趋势下,如何将互联网资源充分应用到教育过程中,有效改
[摘 要]正确、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保证阅读的数量,提高读写的品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第一学段的绘本读写评价中,我们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为学生创造展示绘本读写的机会。多元的课堂评价、多样的过程评价、多彩的拓展活动,让学生体会绘本的魅力,感受到绘本读写的乐趣,并养成读写思结合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绘本读写;评价策略;拓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诗作,诗中夸张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诗歌意象,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瀑布图。让学生发挥想象,报文入情,与文中的景物同呼吸,达到心中见景,景中有情的境界,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为此,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生的境界。  环节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