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976年开始上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读了十一年的语文。遇到的语文老师也有近十位。但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是这样几位老师,小学赵学广师,初中王普瑞师,高中陈根生师。他们有名字,但不一定有名气,有的小有名气,但还不是什么大师。都没有树什么旗,创什么派。可在我的心里,都是有名有旗有派的人。
赵学广师,从小学三年级一直教到五年级。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班主任。其时,我们在一个乡村小学读书。没有楼房。没有什么大理石。也没有什么草坪。没有什么图书馆。更没有什么现代化的仪器。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住在坐西朝东的草房内。两问,人字梁,土墙。门东倒西歪。房子上盖与土墙之间空隙很大。小鸟飞来飞去,自由地欢唱。
赵学广师不给我们上什么体育课,只给我们讲《说岳全传》,一周两节体育课,老师家有一个红灯牌的收音机。老师自己先听了,然后说给我们听,有点评书的味道。从此我们知道了“三百余年宋史,中间南北纵横。闲将二帝事评论,忠义堪悲堪敬。忠义炎天霜露,奸邪秋月痴蝇。忽荣忽辱总虚名,怎奈黄粱不醒!”我们知道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也知道了什么叫“直倒黄龙府”,知道了“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知道了什么叫“莫须有”。想想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学校领导也不能管是不是课时开足开全了,也不需要省教育厅的领导亲自跑到各个学校去检查督促。是不是“三表上墙”,但我们却知道了语文原来也可以从长篇小说中去学。
就这样,三年中。我们没有上过一节体育课,到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说岳全传》也说完了。可以说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讲的什么我大都记不得了,但这些非语文课的《说岳全传》却让我们难以忘怀,每当说到小学的教学时,我都会声嘶力竭地说,我们那时候的语文课是多姿多彩的,是迷人的。赵学广师也没有说他是什么流派,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语文知识、能力的习得,不能只靠语文课,是不是和现在流行的“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切合?三十二年了,过去三十二年了。“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故事还是让我觉得那么回肠荡气,如在昨天,如在眼前。只是老师早已西去。
赵学广师放晚学后。就掇一张长条凳往操场上一放。穿起自己的工作服,所谓工作服也不是什么白得让人咏叹的工作服。而是比上课穿的还要破还要旧的粗布。有的是家染的蓝布。有的是蓝色的中山装,四只袋子,蛮正儿八经的,手里操一把理发的推子。一个同学坐上去,不到半个小时就下来了。也不给我们洗头,也不刮脸,更不掏耳朵修眉毛,只是剪完了,伸出嘴在我们的脖子后、胸前、衣服上吹来吹去,有时候还一根一根地拈出碎发,拈完后还会不断地说:不好意思,没给你洗脸,你回去好好洗吧。更多的时候,他会让我们几个喜欢作文的同学围坐在他四周。叫我们观察他怎样理发,同学们的小脑袋是怎样不好意思地在老师的手掌心转来转去的,有时候转出了光头,有时候转出了三七小分头,夕阳西下,树影斑驳,好鸟相鸣。我们几个人的作文(尤其是写理发的)多次登在学校黑板报上,每当这时,老师都会摸着我们圆圆滚滚的脑袋说:我说呐,不看怎么会写。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用今天的话应该称作“生活派”语文吧。可老师没有给自己提炼概括总结,只是这样去做了。也让他的学生知道了,没有生活的语文是不完整的语文。是没有血肉的语文。是没有精气神的语文,干瘪的文字是不能饱满的。
教语文二十多年了,每次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眼睛时,我就会对自己说。要给学生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直至很多年。无数的梦境把我一次次拉回到那段时光、那座小村庄、那个袖珍的校园、那块凹凸不平的操场、那片郁郁荫荫的树林,那轮流光溢彩的夕阳。然而,时光流转。覆水难收。迥异的人生经历岂会让我们再回到从前?留给我的也只有蓦然的守望和苍白的慨叹了。在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尽管也有语文。也会有生活。但都不会深及心怀。尤其是看到一些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大谈特谈什么语文流派时,就仿佛身处一座经历过战火的废城,杂草丛生,一地瓦砾,无力再承载更多。关注更多,或是承载很多、关注很多,最终也只是一潭死水,南柯一梦。
1981年,十四岁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叫语文的。只知道语文老师说的就是语文,语文老师要求做的就是语文。我们又满怀希望升入了初中。遇上了王普瑞师。
第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工工整整地拿出了笔记本。认真地学习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零年十月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网: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闻。诗人兴会更无前。”老师引经据典“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我们听得飘飘欲仙,心想,初中的语文太深刻了太丰富了,我们疯狂地记录。没有经过速写训练的我们。记录的速度哪跟得上老师讲话的速度,老师起初还有点悠悠然的意思,最后越来越快。快得我们气都喘不过来了。当然老师也是说得面红耳赤。说完之后,右手按住小腹。左手撑在学桌上,一动不动。三五分钟以后,缓缓地说:语文不只是要记。甚至根本不要笔记。只要用心记,用眼观察,用心体会。你的身边就是语文。你自己就是语文,你的家人就是语文。已有的正有的未有的生活都是语文。
从此。我就知道了什么叫“眼怕手不怕”什么叫“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口猪”,“教子孙,唯耕唯渎:敬祖宗,克勤克俭”,更懂得了一则佣人的经典故事:一个女仆人,在地主家辛辛苦苦地做着事。有一次,很不好意思地对地主婆说:我又怀上了。我要歇一段时间。地主婆不屑地白了一眼,生了还生,真没出息。生了自己又养不起,这什么世道啊。女仆人双手搭在腹前。不紧不慢地说,牡丹花儿要开。荠菜花也要开,没有荠菜花哪来牡丹花儿。老师顿了顿,深情地说。同学们,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语文中,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大婶、大伯、大娘,他们都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忘记了他们。你们看,这个仆人,多么睿智。随手从身边找来牡丹花儿、荠菜花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是花都要开,是人都要生孩子的。谁都无法超越这个公理。花就这样静静地开在风中,生长在泥土中。我们人拿来了,就鲜活了,就生动了,就迷人了。语文一
赵学广师,从小学三年级一直教到五年级。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班主任。其时,我们在一个乡村小学读书。没有楼房。没有什么大理石。也没有什么草坪。没有什么图书馆。更没有什么现代化的仪器。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住在坐西朝东的草房内。两问,人字梁,土墙。门东倒西歪。房子上盖与土墙之间空隙很大。小鸟飞来飞去,自由地欢唱。
赵学广师不给我们上什么体育课,只给我们讲《说岳全传》,一周两节体育课,老师家有一个红灯牌的收音机。老师自己先听了,然后说给我们听,有点评书的味道。从此我们知道了“三百余年宋史,中间南北纵横。闲将二帝事评论,忠义堪悲堪敬。忠义炎天霜露,奸邪秋月痴蝇。忽荣忽辱总虚名,怎奈黄粱不醒!”我们知道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也知道了什么叫“直倒黄龙府”,知道了“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知道了什么叫“莫须有”。想想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学校领导也不能管是不是课时开足开全了,也不需要省教育厅的领导亲自跑到各个学校去检查督促。是不是“三表上墙”,但我们却知道了语文原来也可以从长篇小说中去学。
就这样,三年中。我们没有上过一节体育课,到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说岳全传》也说完了。可以说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讲的什么我大都记不得了,但这些非语文课的《说岳全传》却让我们难以忘怀,每当说到小学的教学时,我都会声嘶力竭地说,我们那时候的语文课是多姿多彩的,是迷人的。赵学广师也没有说他是什么流派,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语文知识、能力的习得,不能只靠语文课,是不是和现在流行的“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切合?三十二年了,过去三十二年了。“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故事还是让我觉得那么回肠荡气,如在昨天,如在眼前。只是老师早已西去。
赵学广师放晚学后。就掇一张长条凳往操场上一放。穿起自己的工作服,所谓工作服也不是什么白得让人咏叹的工作服。而是比上课穿的还要破还要旧的粗布。有的是家染的蓝布。有的是蓝色的中山装,四只袋子,蛮正儿八经的,手里操一把理发的推子。一个同学坐上去,不到半个小时就下来了。也不给我们洗头,也不刮脸,更不掏耳朵修眉毛,只是剪完了,伸出嘴在我们的脖子后、胸前、衣服上吹来吹去,有时候还一根一根地拈出碎发,拈完后还会不断地说:不好意思,没给你洗脸,你回去好好洗吧。更多的时候,他会让我们几个喜欢作文的同学围坐在他四周。叫我们观察他怎样理发,同学们的小脑袋是怎样不好意思地在老师的手掌心转来转去的,有时候转出了光头,有时候转出了三七小分头,夕阳西下,树影斑驳,好鸟相鸣。我们几个人的作文(尤其是写理发的)多次登在学校黑板报上,每当这时,老师都会摸着我们圆圆滚滚的脑袋说:我说呐,不看怎么会写。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用今天的话应该称作“生活派”语文吧。可老师没有给自己提炼概括总结,只是这样去做了。也让他的学生知道了,没有生活的语文是不完整的语文。是没有血肉的语文。是没有精气神的语文,干瘪的文字是不能饱满的。
教语文二十多年了,每次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眼睛时,我就会对自己说。要给学生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直至很多年。无数的梦境把我一次次拉回到那段时光、那座小村庄、那个袖珍的校园、那块凹凸不平的操场、那片郁郁荫荫的树林,那轮流光溢彩的夕阳。然而,时光流转。覆水难收。迥异的人生经历岂会让我们再回到从前?留给我的也只有蓦然的守望和苍白的慨叹了。在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尽管也有语文。也会有生活。但都不会深及心怀。尤其是看到一些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大谈特谈什么语文流派时,就仿佛身处一座经历过战火的废城,杂草丛生,一地瓦砾,无力再承载更多。关注更多,或是承载很多、关注很多,最终也只是一潭死水,南柯一梦。
1981年,十四岁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叫语文的。只知道语文老师说的就是语文,语文老师要求做的就是语文。我们又满怀希望升入了初中。遇上了王普瑞师。
第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工工整整地拿出了笔记本。认真地学习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零年十月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网: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闻。诗人兴会更无前。”老师引经据典“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我们听得飘飘欲仙,心想,初中的语文太深刻了太丰富了,我们疯狂地记录。没有经过速写训练的我们。记录的速度哪跟得上老师讲话的速度,老师起初还有点悠悠然的意思,最后越来越快。快得我们气都喘不过来了。当然老师也是说得面红耳赤。说完之后,右手按住小腹。左手撑在学桌上,一动不动。三五分钟以后,缓缓地说:语文不只是要记。甚至根本不要笔记。只要用心记,用眼观察,用心体会。你的身边就是语文。你自己就是语文,你的家人就是语文。已有的正有的未有的生活都是语文。
从此。我就知道了什么叫“眼怕手不怕”什么叫“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口猪”,“教子孙,唯耕唯渎:敬祖宗,克勤克俭”,更懂得了一则佣人的经典故事:一个女仆人,在地主家辛辛苦苦地做着事。有一次,很不好意思地对地主婆说:我又怀上了。我要歇一段时间。地主婆不屑地白了一眼,生了还生,真没出息。生了自己又养不起,这什么世道啊。女仆人双手搭在腹前。不紧不慢地说,牡丹花儿要开。荠菜花也要开,没有荠菜花哪来牡丹花儿。老师顿了顿,深情地说。同学们,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语文中,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大婶、大伯、大娘,他们都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忘记了他们。你们看,这个仆人,多么睿智。随手从身边找来牡丹花儿、荠菜花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是花都要开,是人都要生孩子的。谁都无法超越这个公理。花就这样静静地开在风中,生长在泥土中。我们人拿来了,就鲜活了,就生动了,就迷人了。语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