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我树了“生活语文”之旗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976年开始上学。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读了十一年的语文。遇到的语文老师也有近十位。但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是这样几位老师,小学赵学广师,初中王普瑞师,高中陈根生师。他们有名字,但不一定有名气,有的小有名气,但还不是什么大师。都没有树什么旗,创什么派。可在我的心里,都是有名有旗有派的人。
  赵学广师,从小学三年级一直教到五年级。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班主任。其时,我们在一个乡村小学读书。没有楼房。没有什么大理石。也没有什么草坪。没有什么图书馆。更没有什么现代化的仪器。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住在坐西朝东的草房内。两问,人字梁,土墙。门东倒西歪。房子上盖与土墙之间空隙很大。小鸟飞来飞去,自由地欢唱。
  赵学广师不给我们上什么体育课,只给我们讲《说岳全传》,一周两节体育课,老师家有一个红灯牌的收音机。老师自己先听了,然后说给我们听,有点评书的味道。从此我们知道了“三百余年宋史,中间南北纵横。闲将二帝事评论,忠义堪悲堪敬。忠义炎天霜露,奸邪秋月痴蝇。忽荣忽辱总虚名,怎奈黄粱不醒!”我们知道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也知道了什么叫“直倒黄龙府”,知道了“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知道了什么叫“莫须有”。想想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学校领导也不能管是不是课时开足开全了,也不需要省教育厅的领导亲自跑到各个学校去检查督促。是不是“三表上墙”,但我们却知道了语文原来也可以从长篇小说中去学。
  就这样,三年中。我们没有上过一节体育课,到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说岳全传》也说完了。可以说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讲的什么我大都记不得了,但这些非语文课的《说岳全传》却让我们难以忘怀,每当说到小学的教学时,我都会声嘶力竭地说,我们那时候的语文课是多姿多彩的,是迷人的。赵学广师也没有说他是什么流派,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语文知识、能力的习得,不能只靠语文课,是不是和现在流行的“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切合?三十二年了,过去三十二年了。“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故事还是让我觉得那么回肠荡气,如在昨天,如在眼前。只是老师早已西去。
  赵学广师放晚学后。就掇一张长条凳往操场上一放。穿起自己的工作服,所谓工作服也不是什么白得让人咏叹的工作服。而是比上课穿的还要破还要旧的粗布。有的是家染的蓝布。有的是蓝色的中山装,四只袋子,蛮正儿八经的,手里操一把理发的推子。一个同学坐上去,不到半个小时就下来了。也不给我们洗头,也不刮脸,更不掏耳朵修眉毛,只是剪完了,伸出嘴在我们的脖子后、胸前、衣服上吹来吹去,有时候还一根一根地拈出碎发,拈完后还会不断地说:不好意思,没给你洗脸,你回去好好洗吧。更多的时候,他会让我们几个喜欢作文的同学围坐在他四周。叫我们观察他怎样理发,同学们的小脑袋是怎样不好意思地在老师的手掌心转来转去的,有时候转出了光头,有时候转出了三七小分头,夕阳西下,树影斑驳,好鸟相鸣。我们几个人的作文(尤其是写理发的)多次登在学校黑板报上,每当这时,老师都会摸着我们圆圆滚滚的脑袋说:我说呐,不看怎么会写。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用今天的话应该称作“生活派”语文吧。可老师没有给自己提炼概括总结,只是这样去做了。也让他的学生知道了,没有生活的语文是不完整的语文。是没有血肉的语文。是没有精气神的语文,干瘪的文字是不能饱满的。
  教语文二十多年了,每次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眼睛时,我就会对自己说。要给学生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直至很多年。无数的梦境把我一次次拉回到那段时光、那座小村庄、那个袖珍的校园、那块凹凸不平的操场、那片郁郁荫荫的树林,那轮流光溢彩的夕阳。然而,时光流转。覆水难收。迥异的人生经历岂会让我们再回到从前?留给我的也只有蓦然的守望和苍白的慨叹了。在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尽管也有语文。也会有生活。但都不会深及心怀。尤其是看到一些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大谈特谈什么语文流派时,就仿佛身处一座经历过战火的废城,杂草丛生,一地瓦砾,无力再承载更多。关注更多,或是承载很多、关注很多,最终也只是一潭死水,南柯一梦。
  1981年,十四岁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叫语文的。只知道语文老师说的就是语文,语文老师要求做的就是语文。我们又满怀希望升入了初中。遇上了王普瑞师。
  第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工工整整地拿出了笔记本。认真地学习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零年十月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网: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闻。诗人兴会更无前。”老师引经据典“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我们听得飘飘欲仙,心想,初中的语文太深刻了太丰富了,我们疯狂地记录。没有经过速写训练的我们。记录的速度哪跟得上老师讲话的速度,老师起初还有点悠悠然的意思,最后越来越快。快得我们气都喘不过来了。当然老师也是说得面红耳赤。说完之后,右手按住小腹。左手撑在学桌上,一动不动。三五分钟以后,缓缓地说:语文不只是要记。甚至根本不要笔记。只要用心记,用眼观察,用心体会。你的身边就是语文。你自己就是语文,你的家人就是语文。已有的正有的未有的生活都是语文。
  从此。我就知道了什么叫“眼怕手不怕”什么叫“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口猪”,“教子孙,唯耕唯渎:敬祖宗,克勤克俭”,更懂得了一则佣人的经典故事:一个女仆人,在地主家辛辛苦苦地做着事。有一次,很不好意思地对地主婆说:我又怀上了。我要歇一段时间。地主婆不屑地白了一眼,生了还生,真没出息。生了自己又养不起,这什么世道啊。女仆人双手搭在腹前。不紧不慢地说,牡丹花儿要开。荠菜花也要开,没有荠菜花哪来牡丹花儿。老师顿了顿,深情地说。同学们,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语文中,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大婶、大伯、大娘,他们都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忘记了他们。你们看,这个仆人,多么睿智。随手从身边找来牡丹花儿、荠菜花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是花都要开,是人都要生孩子的。谁都无法超越这个公理。花就这样静静地开在风中,生长在泥土中。我们人拿来了,就鲜活了,就生动了,就迷人了。语文一
其他文献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老师们逐渐开始关注通过联系学生研究实际、解读范例、及时应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但现实中我们也经常感受到,方法指导的时间、精力投入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许多学生讲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要求来头头是道,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很少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运用方法获得的信息不丰富、不准确、不能服务于研究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方法指导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
颜 莹: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熟悉教育科研的媒体和人物,只要说到吴江,都会提起您的名字。是您与教育科研特别有缘吗?  沈正元:关于我跟教育科研,确实应该说有“缘”,这种“缘”不是我天生对教育科研有深刻的认识和超凡的能力,更多的是作为一位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起来的对教育科研深厚的感情和一种专业的特质。  回顾我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是经历了懵懂——忐忑——探索三个阶段  1980年,我在八坼的一个
那天下午,学校举行教师篮球赛。为防止裤袋里的手机跑丢,我把它交给了一名学生,请他暂时替我保管起来。谁知,那名学生在家经常拨弄手机,对手机上的一些功能不但了解,还会操作。手机到他手后,就忍不住地“研究”了起来。  开始并不知道手机正在他的手里折腾着。当全班学生在他的周围围成一团,而且大呼小叫时,我才不得不临时退场去看个究竟。  原来,他在我的手机里发现了我给学生们拍的照,大家都争着要看自己的照片呢。
摘要:强化理论是当代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广义上的强化理论包括桑代克的效果律、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和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发展的强化理论已从S-R条件作用理论转向为认知交互作用理论,强化因此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关键词:效果律;操作强化;认知强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5-0015-03    强化理论是当代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
跳跃(水平一)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对跳跃活动感兴趣,能够积极参加各项练习;掌握跳跃的基本技能,知道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的动作方法;能够勇于克服困难,与同伴相互合作,完成游戏任务。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模仿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但因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在体育活动中自我意识强,友好合作精神不够,注意力容易分
听了吴老师好多课,譬如《童年“偷”着乐》、《勇气的故事》、《牙齿的故事》、《说谎的故事》……每次总是惊讶他为何总能找到我们熟视却无睹的好话题,总能触及孩子心灵中的言语兴奋点,以致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心里潜藏的好故事说出来。身在“童化作文工作室”的我们时常和吴老师戏言:当我们都已经忘了自己的童年,天天在算计着明天该怎么过的时候,他总是记得他的童年,他总是怀想他的童年,在童年里找到成长的秘密,从而获
内容摘要:在网络时代,普通常用词汇不断衍生出新的义项。“油腻”这一当今社交网络中的常用词语,其词义从产生至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针对传统手段调查义项的诸多不足之处,本文尝试通过基于传统词典、语料库检索、搜索引擎等相关手段,提出一种综合方法,以量化方式归纳出已被采纳的新义项,从而为词典义项修订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油腻 新义项 语料库 语义调查  一.引言  “油腻”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之一。与部
“树旗”,我觉得这词用的很有意味。“旗”是干什么的,是用来召唤的。用来引领的,而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独树一帜的。那么这一面面旗后面应该响应者众,语文教学的面貌应该焕然一新(至少在这面旗所在的单位或者所在区域应该如此),可是语文还是语文,语文依然还在被人诟病着。一面面的旗、一个个的流派为什么改变不了语文的面貌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树起的这些旗帜太华美、太高大,普通的语文教师只能
苏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在单元整理与练习中编排了“评价与反思”栏目,这一栏目的设置是有益和富有创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对其作用认识不够,仅仅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涂上几颗星,甚至有时根本不闻不问,这就背离了教材的基本价值追求。笔者认为,“评价与反思”栏目虽然是教材中的“微量元素”(如:五年级上册只编排了七次),但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意义重大,“评价与反思”栏目的教学活动不
在我们界牌中心小学老师的记忆里,3月1日,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总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屈指算来,从1989年3月1日六年级的一个班级在我镇丹阳市绝缘材料厂上的第一节课起,我校开展的小学劳技教育已经走过了22年的历程。从“八五”开始,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到现在的“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的劳技教育一步一步走来,每一步都是那么稳健,那么充满信心。从萌芽期的校厂挂钩到成熟期的“以劳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