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赋权予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2005年秋季起开始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尽管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但是,由于学科教学进度及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就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现象和物品工作原理做充分的展开,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生相应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为依托,以相关的现象和应用为内容,研究性学习为形式,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课题通过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创新探索的能力.
在这次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在承担物理学科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教授名为“科技与生活”的理科选修课程的任务.在准备和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不仅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开发和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2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立——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与灵魂,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遇到的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由于采用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科技与生活”课程的开设不应以物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而应以培养学生从感兴趣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自主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掌握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校本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立
然而在适应了长期的学科教学传统方式的情况下,我感到在开设和教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候必须经历和适应以下的一些转变.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研究性课程上什么和怎么上的问题.因此对我来说开课之初就面临了教学和备课的方式以及内容的转变.
3.1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灵活多样
研究性课程的开展重在学生研究和探索课题的过程.如果还是按照学科教学“满堂灌”的方法来上课显然是有违开设这门课的初衷的.但是如果在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研究如何去研究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自己定课题组织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显然也是不合适的.经过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知识的研究,我决定采取教师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授课.也就是,在开学初的几堂课上由教师针对一些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应用做展开让学生了解如何去研究.然后再针对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对学生进行指导.期中考试前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选定课题,填写开题报告.随后的课程主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进程和成果,学期末上交论文或报告.经过实践,取得的效果较好.第一学期学生们已经能按要求进行选题、研究和上交论文,第二学期学生们上交的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中也能看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2备课方式与内容的转变
物理研究性学习与物理学科教学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物理学科教学的延伸,也不能用学科教学模式指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的综合应用,更关注学生实践理性的发展,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生成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分享.这些都增加了教师备课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量,同时也增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求教师创新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以前,我习惯于以教材为中心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在准备“科技与生活”课程的过程中,我苦于没有教材可以参考.然而没有教材的限制却给了我充分发挥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准备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经过研究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容和高一物理的学习内容,我决定在最初的几节课中,以学生较熟悉的物理知识为中心,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展开,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由于该课程是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我针对高一新生物理知识的内容和掌握情况,选择了力学与生活作为教学内容,其中包括了摩擦力、香蕉球原理(流体力学)、万有引力等分别作为学期初的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选择了电磁学、光学的相关现象为学期初的教学内容,包括了磁悬浮列车、手机、大气的散射和激光全息等与生活密切联系及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和用品.
在授课形式方面,我不仅利用图片、flash课件来丰富我的课堂教学,还利用discovery、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法国电视台的科学探索等视频资源丰富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了解国外科学家展开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4评价方式与标准的设立
课程的开设离不开评价的激励.科技与生活选修课也是如此,作为一门研究性课程,学生的成绩应该与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紧密相关.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研究小组展示研究过程与成果的环节,我就把展示过程的表现作为一部分和最终结题报告或论文的成绩一并纳入了学生的学期成绩,在此过程中还一并考虑了学生对各研究小组的评价成绩.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上课的专注程度. 这一课程开设了一学年,我发现自己在授课理念、授课方式上有所转变,学生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4.1授课理念的转变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学生们设立课题后在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只涉及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以往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要同时具备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是我不曾遇到过的,但是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使我不得不面临授课理念的转变,那就是变“学科中心”为“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从事理科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中较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中心”构成的,易造成学科分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难以体现,十分不利于对青少年理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能力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尤其缺乏对理科综合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而理科选修的课题往往是以某一种现象或某个事物为中心确立课题展开研究,很可能同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这对长期从事某一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门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辅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学生在课题的选择过程中尽量缩小范围、在物理涉及的范围内做深做透研究;同时我也根据学生所选课题的要求加强自己的学习,通过书籍、互联网的查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量,同时也向从事相关学科教学的同事请教,以满足辅导学生的需要.
4.2学生态度的转变
在授课的过程中间,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延伸到生活中时,学生们变得非常兴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例如在高一第一堂课时,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摩擦力作为内容,在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以及实验时学生反应强烈,尤其在讲到砖木结构房子的房顶为什么不能太倾斜也就是摩擦角的相关内容时,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欧洲多雪的地方古堡房顶都很尖是不是因为这样有利于积雪滑下.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上网查资料、找书籍还精心制作了ppt文件,边解说边展示,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也使他们不同的才能得到了展示.
5本课程教授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我也感到在课程的开设中间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有待解决.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展开、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构还是较为完整的.可是学生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是以一个事物或者一种现象为中心展开,去研究相关的知识,这两种显然是不同的.可以说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研究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却并不现实,课堂上的时间最好使用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可是在课题未定或研究不深时就让学生展示又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问题还没能很好的解决.
很多开设这类课程的教师都会发现,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大部分学生参与研究并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他们其实并不积极参与却跟着取得“成果”.我认为,如何让全体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也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本课程教学的实践,我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可以帮助教师通过教学形式和内容以及备课方式的转变使我们的授课理念得到转变,同时也对我们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上获得了双赢.而这些也正与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相一致.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赋权予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经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2005年秋季起开始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尽管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但是,由于学科教学进度及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就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现象和物品工作原理做充分的展开,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生相应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为依托,以相关的现象和应用为内容,研究性学习为形式,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课题通过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创新探索的能力.
在这次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在承担物理学科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教授名为“科技与生活”的理科选修课程的任务.在准备和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不仅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开发和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2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立——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与灵魂,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遇到的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由于采用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科技与生活”课程的开设不应以物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而应以培养学生从感兴趣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自主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掌握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校本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立
然而在适应了长期的学科教学传统方式的情况下,我感到在开设和教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候必须经历和适应以下的一些转变.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研究性课程上什么和怎么上的问题.因此对我来说开课之初就面临了教学和备课的方式以及内容的转变.
3.1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灵活多样
研究性课程的开展重在学生研究和探索课题的过程.如果还是按照学科教学“满堂灌”的方法来上课显然是有违开设这门课的初衷的.但是如果在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研究如何去研究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自己定课题组织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显然也是不合适的.经过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知识的研究,我决定采取教师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授课.也就是,在开学初的几堂课上由教师针对一些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应用做展开让学生了解如何去研究.然后再针对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对学生进行指导.期中考试前学生组成研究小组,选定课题,填写开题报告.随后的课程主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进程和成果,学期末上交论文或报告.经过实践,取得的效果较好.第一学期学生们已经能按要求进行选题、研究和上交论文,第二学期学生们上交的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中也能看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2备课方式与内容的转变
物理研究性学习与物理学科教学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物理学科教学的延伸,也不能用学科教学模式指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的综合应用,更关注学生实践理性的发展,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生成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分享.这些都增加了教师备课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量,同时也增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求教师创新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以前,我习惯于以教材为中心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在准备“科技与生活”课程的过程中,我苦于没有教材可以参考.然而没有教材的限制却给了我充分发挥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准备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经过研究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容和高一物理的学习内容,我决定在最初的几节课中,以学生较熟悉的物理知识为中心,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展开,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由于该课程是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我针对高一新生物理知识的内容和掌握情况,选择了力学与生活作为教学内容,其中包括了摩擦力、香蕉球原理(流体力学)、万有引力等分别作为学期初的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选择了电磁学、光学的相关现象为学期初的教学内容,包括了磁悬浮列车、手机、大气的散射和激光全息等与生活密切联系及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和用品.
在授课形式方面,我不仅利用图片、flash课件来丰富我的课堂教学,还利用discovery、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法国电视台的科学探索等视频资源丰富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了解国外科学家展开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4评价方式与标准的设立
课程的开设离不开评价的激励.科技与生活选修课也是如此,作为一门研究性课程,学生的成绩应该与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紧密相关.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研究小组展示研究过程与成果的环节,我就把展示过程的表现作为一部分和最终结题报告或论文的成绩一并纳入了学生的学期成绩,在此过程中还一并考虑了学生对各研究小组的评价成绩.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上课的专注程度. 这一课程开设了一学年,我发现自己在授课理念、授课方式上有所转变,学生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4.1授课理念的转变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学生们设立课题后在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只涉及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以往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要同时具备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是我不曾遇到过的,但是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使我不得不面临授课理念的转变,那就是变“学科中心”为“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从事理科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中较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中心”构成的,易造成学科分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难以体现,十分不利于对青少年理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能力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尤其缺乏对理科综合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而理科选修的课题往往是以某一种现象或某个事物为中心确立课题展开研究,很可能同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这对长期从事某一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门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辅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学生在课题的选择过程中尽量缩小范围、在物理涉及的范围内做深做透研究;同时我也根据学生所选课题的要求加强自己的学习,通过书籍、互联网的查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量,同时也向从事相关学科教学的同事请教,以满足辅导学生的需要.
4.2学生态度的转变
在授课的过程中间,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延伸到生活中时,学生们变得非常兴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例如在高一第一堂课时,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摩擦力作为内容,在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以及实验时学生反应强烈,尤其在讲到砖木结构房子的房顶为什么不能太倾斜也就是摩擦角的相关内容时,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欧洲多雪的地方古堡房顶都很尖是不是因为这样有利于积雪滑下.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上网查资料、找书籍还精心制作了ppt文件,边解说边展示,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也使他们不同的才能得到了展示.
5本课程教授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我也感到在课程的开设中间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有待解决.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展开、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构还是较为完整的.可是学生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是以一个事物或者一种现象为中心展开,去研究相关的知识,这两种显然是不同的.可以说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研究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却并不现实,课堂上的时间最好使用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可是在课题未定或研究不深时就让学生展示又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问题还没能很好的解决.
很多开设这类课程的教师都会发现,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大部分学生参与研究并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他们其实并不积极参与却跟着取得“成果”.我认为,如何让全体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也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本课程教学的实践,我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可以帮助教师通过教学形式和内容以及备课方式的转变使我们的授课理念得到转变,同时也对我们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上获得了双赢.而这些也正与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