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GK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而小组制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尝试。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在所任班级也实施了这一模式。通过一年的摸索总结,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有了一定的感悟,在此和大家略作探讨。
  
  一、小组制的意义
  
  小组制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质疑、小组交流展示、全班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组学习、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共同提高。
  
  二、小组制的实践
  
  (一)小组的建立
  1 人数和成员的确立
  在小组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小组的人数,一般6人一组,因为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并且小组人数一定为偶数,可以实现“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当然也可以是“一帮二”,但是效果不如“一帮一”理想。
  人数确定后要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分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中把每个小组建设成两个A类生,两个B类生,2个C类生。A生教B生,B生教C生。而大部分同学都有偏科现象,没有几个A类生,因此笔者在小组组合时要求各小组都要有单科优等生,虽然每个组的6位同学都有偏科现象,但是可以保证每门学科在该组都有一名“学科带头人”。另外分组时要尽量使每一个小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有同等的竞争力,否则难以评价。
  2 组长的选定
  小组确立后,每个小组要选出组长。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组长由学生自荐后小组同学选举产生。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应及时更换。组长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人缘好,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强,三是责任心强,四是成绩中上。
  3 座位的编排
  在座位编排时,我们最初的选择是图一的模式,起初设想是让小组6位同学能够以围坐的形式进行讨论,畅所欲言。4、5两位学生讨论时背对讲台,听课时再转回来。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坐在4、5号位的同学上课时都喜欢背对讲台,有的甚至开小差,使得老师组织课堂时出现难度。平时6位同学面向黑板学习,需要讨论时4、5、6号位的同学再回头。这样既照顾小组的讨论环节,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这种模式只能是“一帮二”,做不到“一帮一”。
  
  (二)小组的学分评价
  小组建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那么小组就流于形式,徒有其表。笔者的班级小组建立后马上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机制,对各小组同学的上课展示实行学分制,当然也可以对每天值日不到位,出勤不到位和作业完成不到位的同学,实行的减分处理。小组的学分统计应实行交叉统计,避免监守自盗。例如由A组组长统计B组的学分,B组组长统计c组学分,达到循环。这样从早上的出勤情况、作业交纳情况到课堂表现情况都有所评价。
  
  (三)小组的奖励机制
  既然有了学分,就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一般的方法都是用班费进行一些物品奖励。笔者在奖励机制上进行了小组学分和个人学分分开考核。
  小组考核每周一次。每周末考核小组组长和被考核小组组长进行学分核查,防止出现错分、漏风现象。核查完毕后,各组的一周小组积分进行累加,公布排名,各小组根据排名进行位置选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通过组内讨论决定下周小组的座位。
  个人考核每月或每学期一次。考核时男女生分开考核,按照个人积分进行月总分或学期总分排名,选取表现优越的男女生各前三名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小组制的成果
  
  通过小组制的实践,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明显好转。
  
  (一)学生学习情况好转
  通过实行小组制,班级同学实现了自我管理。从每天的出勤到作业的完成,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的展示,同学自发的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课堂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教师教学良性循环
  在教学中实践小组制,老师的工作重心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作业有班级同学自己检查,这样九可以将老师们从作业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展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推进教学进程,而且在讨论中经常性的会生成新的火花,让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完善课堂内容,从中找到问题的纠结点。
  
  四、小组制的核心
  
  要想在班级实行小组合作模式,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教师方面
  在小组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明显。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对每节课的学案精心编制,准备好学生的自学质疑问题和讨论环节的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小组制,在提问时就要有意识的把“请哪位同学发言”改为“请哪个小组发言”,引导学生变个人活动为小组集体活动。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平衡,不能过度关注某一个小组,要给所有小组或大部分小组展示的机会,注意组织和调动课堂,避免激发矛盾。第四,小组展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小组制的实施主体。学生要积极的参与课堂,要有主动性。课前学生就要对老师所发的学案进行研究、讨论。课堂上要积极参与,不能出现光看不动现象,还要注意良性竞争,避免矛盾。
  
  五、小组制的遗留问题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夜避免不了问题的出现,有的老师在上课时拒绝使用小组制,或者在使用小组制模式时有失公平,照顾不到大部分学生,引发学生矛盾。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在小组讨论时从不发言,很难融入小组内部。还有点同学因出现了组内矛盾,申请换组现象。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施中需要各科老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大家都有所参与,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莉
  [2]《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关得才
  [3]《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汪文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