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框架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综合性学习最终的目标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应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活动性的学习方式。
一、正确认识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框架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综合性学习最终的目标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它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同时,由于学习和使用主体的人文特性,使它必然也附着了人文内涵。这种内涵的体验,是通过同学们去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把学生带到各种情境和时空中,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学习。这种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的探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 实践性五个方面。因此,不论是语文课本、教材 还是生活的需要,还是能力的需要,我们都应重视他的发展。
二、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走进小学新课程,走进小学新课堂,自然会走进小学综合性学习实践,它是我们学习过程方法中不可缺少的法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弹性空间,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二次创造,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如竞赛型、表演型、辩论型、游戏型、赏析型、指导型等,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成绩。
三、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素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中,教师素养要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素養,还要具有扎实口头语言的功力。要加强校本研修,博采众长的学语言,逐步形成自己的鲜明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从教师平时的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定要具有灵活的组织能力。
在这个学习和实践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再不是授业、解或、传输知识的‘教书先生’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组织创设合适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以更好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社会新闻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社会不可能让学生时时处处去了解,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必须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时事,思考某些社会问题,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社会,向社会开放,综合性学习活动便很好地顺应了这个要求。
四、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去探索方法.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时,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了学生的活动质量.
综合性学习是重视学生兴趣与需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总之,综合性学习课活动的开展,“活水”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教师促进今后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还是一个新鲜的值得研究的新的课程,关键在于要用一种新的学习的心态去对待它、钻研它,就可以更好的解读它的真谛,真正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发挥它充足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黄亢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小学语文》,陆志平、李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语文出版社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六种策略》,康桥;江苏教育,2002年9月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应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活动性的学习方式。
一、正确认识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框架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综合性学习最终的目标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它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同时,由于学习和使用主体的人文特性,使它必然也附着了人文内涵。这种内涵的体验,是通过同学们去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把学生带到各种情境和时空中,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学习。这种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的探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 实践性五个方面。因此,不论是语文课本、教材 还是生活的需要,还是能力的需要,我们都应重视他的发展。
二、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走进小学新课程,走进小学新课堂,自然会走进小学综合性学习实践,它是我们学习过程方法中不可缺少的法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弹性空间,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二次创造,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如竞赛型、表演型、辩论型、游戏型、赏析型、指导型等,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成绩。
三、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素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中,教师素养要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素養,还要具有扎实口头语言的功力。要加强校本研修,博采众长的学语言,逐步形成自己的鲜明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从教师平时的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定要具有灵活的组织能力。
在这个学习和实践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再不是授业、解或、传输知识的‘教书先生’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组织创设合适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以更好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社会新闻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社会不可能让学生时时处处去了解,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必须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时事,思考某些社会问题,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社会,向社会开放,综合性学习活动便很好地顺应了这个要求。
四、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去探索方法.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时,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了学生的活动质量.
综合性学习是重视学生兴趣与需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总之,综合性学习课活动的开展,“活水”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教师促进今后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还是一个新鲜的值得研究的新的课程,关键在于要用一种新的学习的心态去对待它、钻研它,就可以更好的解读它的真谛,真正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发挥它充足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黄亢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小学语文》,陆志平、李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语文出版社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六种策略》,康桥;江苏教育,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