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那么,怎样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呢?我想从以下几点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一、宽松氛围的积极营造,唤起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以及过度强调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要么不敢想、不敢说,要么就说假话、套话、空话,这种现象显然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教育中老师急需唤回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那么,教师应当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只有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
二、巧妙设计及大胆质疑,激发好奇心
1、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是要最终体现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上。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的艺术性和巧妙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
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怎样捕捉问题的关键,怎样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因为课堂上的争论,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三、独特见解的大力鼓励,启发求异心
求异是培养创新品质的核心,创新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大胆想象的有效引导,培养创造心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想象。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五、良性竞争的不断开展,鼓励进取心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
六、榜样作用的及时渗透,培养持恒心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一旦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借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把握,及时渗透。
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以传承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为已任,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已见……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就是创新人才“思维火花”的精彩闪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新性地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出具有自信心、好奇心、求异心、创造心、进取心、持恒心等优秀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铺就一条康庄大道,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 课标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
[4]窦桂梅.为生命而奠基[M].吉林人民出版社.
[5]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宽松氛围的积极营造,唤起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以及过度强调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要么不敢想、不敢说,要么就说假话、套话、空话,这种现象显然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教育中老师急需唤回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那么,教师应当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只有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
二、巧妙设计及大胆质疑,激发好奇心
1、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是要最终体现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上。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的艺术性和巧妙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
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怎样捕捉问题的关键,怎样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因为课堂上的争论,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三、独特见解的大力鼓励,启发求异心
求异是培养创新品质的核心,创新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大胆想象的有效引导,培养创造心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想象。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五、良性竞争的不断开展,鼓励进取心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
六、榜样作用的及时渗透,培养持恒心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一旦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借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把握,及时渗透。
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以传承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为已任,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已见……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就是创新人才“思维火花”的精彩闪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新性地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出具有自信心、好奇心、求异心、创造心、进取心、持恒心等优秀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铺就一条康庄大道,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 课标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
[4]窦桂梅.为生命而奠基[M].吉林人民出版社.
[5]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