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那么,怎样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呢?我想从以下几点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一、宽松氛围的积极营造,唤起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以及过度强调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要么不敢想、不敢说,要么就说假话、套话、空话,这种现象显然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教育中老师急需唤回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那么,教师应当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只有在学生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他们才会投入、才会自信。
  二、巧妙设计及大胆质疑,激发好奇心
  1、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是要最终体现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上。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的艺术性和巧妙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
  当学生还不善于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怎样发问,怎样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怎样捕捉问题的关键,怎样分清哪些是表面的、次要的,哪些是内在的、主要的。当学生已经会提问题以后,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因为课堂上的争论,能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能导致新异的思维成果。对于能从新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三、独特见解的大力鼓励,启发求异心
  求异是培养创新品质的核心,创新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别出心裁”,用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差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大胆想象的有效引导,培养创造心
  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想象。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五、良性竞争的不断开展,鼓励进取心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
  六、榜样作用的及时渗透,培养持恒心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一旦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借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把握,及时渗透。
  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以传承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为已任,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已见……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往往就是创新人才“思维火花”的精彩闪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新性地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出具有自信心、好奇心、求异心、创造心、进取心、持恒心等优秀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铺就一条康庄大道,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 课标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
  [4]窦桂梅.为生命而奠基[M].吉林人民出版社.
  [5]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一、感知音乐形象提高学习兴趣  听音乐发现美,激发学生唱歌兴趣。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听”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歌声的真挚动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学生用心听完一首歌曲时,老师再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或者中、高年级面对一些复杂的、识谱困难的歌曲都是可以采用“听”这种方法。多听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些节奏复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合唱指挥艺术历经50年代民歌合唱艺术的兴盛,“全国音乐周”的合唱活动高潮,也有文革时期的畸形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合唱艺术可以说在人才培养、舞台艺术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近几年的各类专业的合唱比赛中,我国的各种团体无论从演唱水平还是作品难度以及获奖等级还有获奖数量等多方面成绩都是令人欣喜的。  伴随着合唱活动的蓬勃开展,相关的合唱指挥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勃发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把合唱看作是最使人受益的教育形式。他认为,合唱 “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  一、合唱的教育价值  什么是合唱?合唱是由两个以上的声部互相配合、交织、烘托进行演唱。这里的“合”,首先是“和声”。从音乐的角度,合唱的最大价值在于训练人的整体音乐感,包括充分享受和声效果的震撼、加强各声部的协调合作、加深对音量轻重缓急的认识等等。其次是“
对音乐作品深入透彻的理解是二度创作的前提条件。一件声乐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声乐演员的完美诠释,它需要声乐演员把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化为个人情感 ,通过精湛的演唱技巧将其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进而达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舞台艺术结果,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民族声乐演唱的文艺工作者,我对此深有感触。现就对声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诠释说一点本人体会。  一、情感积累,是理解诠释作品的前提  声
目的:评估中国安庆地区人群吸烟及配偶吸烟状况和脑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关系,为当地的脑卒中一级预防工作提供基本资料。  方法:1995-2005年基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吸烟和其
背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可以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两种表型。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可促进VSMCs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s)是一类长约22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降解靶mRNA或抑制转录后蛋白翻译而调控基因的表达。但是miRNAs在VSMCs
钢琴1709年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1655—1731)根据古钢琴改制而成,意为强弱可以自由选择的拨弦古钢琴,称为piano。经不断改进,进入19世纪后成为乐器之王。因为它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而且可以自由调节音的强弱、长短,适合演奏各种乐曲,受到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爱好者的推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朗朗、李云迪新一代的年轻钢琴家在各种钢琴大赛中获奖,更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女人心》(两幕喜歌剧)是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的经典之作。这部歌剧虽然在题材及思想内容上不如《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唐璜》,但音乐的戏剧性结构技巧很高。另外在心理刻画的细腻以及二重唱的写作技巧上,有了更新的发展,其音响效果也极为巧妙。因此,这部歌剧有“莫扎特的《仲夏夜之梦》”的美称。[1]  “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Una donna a q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