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南翔(1913-1988),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和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符合中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办学经验,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清华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所提出的许多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
  蒋南翔1913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中学时代就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上海担任江湾区区委书记,直接领导了同济、复旦大学的支部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方局青委委员兼北方局宣传干事,协助刘少奇同志编写党内刊物《斗争》。1938年年初,开始担任长江局青委委员、全国学联党团书记,在武汉筹备和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参加创立了武汉青年救国团。1941年,奉命撤回延安,担任中央青委委员、中央青委宣传部长。
  1949年,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期间,他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并联系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1955年,他开始担任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委第一书记,并于1959年年底开始担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和高教部部长等职。1979年,蒋南翔再次担任教育部部长后,领导恢复和发展了我国教育事业。1982年,蒋南翔开始担任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系统提出了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对中央党校以及全国各级地方党校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先进思想 引领大学发展
  蒋南翔长期奋斗在教育一线,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孜孜不倦,提出了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一系列教育创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在大学建设上,蒋南翔提出办“重点大学”,并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他的办学思想具有强烈的一流意识,办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是他的办学宗旨和教育主张。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他提出要先办好一批重点大学,使这些重点大学在科学文化领域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明确提出重点大学的任务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在人才培养上,蒋南翔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曾经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形象地比喻为“上三层楼”:“第一层楼是爱国主义,即爱伟大的国家;第二层楼是社会主义,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层楼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与此同时,他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并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只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人特点,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引进上,蒋南翔提出“外国先进教育经验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反对简单照搬和抄袭苏联模式,指出要学习西方英美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上有用的东西。
  蒋南翔的教育思想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这种充满智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力主改革 奠定清华地位
  自1952年起,蒋南翔开启了长达14年的清华岁月。期间,从理论到实践,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卓见的办学指导方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使清华大学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为当时我国其他大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是他在清华创造性地实施了“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所谓“双肩挑”是指既有专业业务能力,又能从事政治工作。其措施是在清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做政治辅导员,让他们在学业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在政治上得到更多的锻炼,是一种带有战略意义的教育创新。
  二是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创办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科。当时,参与援建的苏联专家强烈反对清华大学建立无线电系,但是蒋南翔凭着一股执拗劲儿和坚定的勇气说服了苏联专家组组长,顺利开办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5年,他向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提出在清华创办一批原子能等科学技术专业,并为此亲自组团到苏联考察学习。之后从1956年到1958年,清华大学陆续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系科,如原子能、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高技术系科,这些系科大体在1962年建成。以此为基础,一些应用理科专业也重新创办起来,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三是他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清华大学要“实行教学、生产和科研三结合”的指导方针,大力提倡 “真刀真枪”地进行毕业设计。1958年,清华大学水利系结合密云水库建设进行了毕业设计,蒋南翔及时肯定和总结了这个先进典型,使清华大学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发展之路。其中,最突出的是由清华自行设计建造的高校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该反应堆历时6年完工,参加建设的人员平均只有23岁,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学模式最有力的证明。
  主导正规化改革 促进党校发展
  作为我国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党校向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党校数十年来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领导干部,却没有办正规化党校的经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党校教育如何与普通国民教育互相衔接、恰当分工,以使这个体系更合理完善的问题。
  1982年8月,王震任中央党校校长后,任命蒋南翔为第一副校长。百废待兴之际,蒋南翔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他的党校改革意见,不仅对中央党校,也对全国各级党校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党校教育的發展目标上,蒋南翔提出了党校教育从过去的短期轮训转向正规化培训的意见,“为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今后党校的任务要从短期轮训干部为主逐步转向正规化培训为主。”改革之后,中央党校培训班开始招收省、地级领导干部,学制两年;进修班招收国家机关司、局长以上干部,学制为半年到一年;理论班招收党校师资及宣传理论骨干,学制为两年半,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经过党校正规化教育的领导干部。
  在党校教育内容上,蒋南翔将党校过去的四五门政治理论课,改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课,科学文化知识类课和专业类课的课程设置。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础理论课成为主体,占到了55%的学时,剩下的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类课,如语文、数理基础、外语、历史等。
  这次教育内容上的改革不仅丰富了领导干部的政治教育内容,而且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使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而在考试学位制度上,蒋南翔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的党校学位考试制度。过去,党校由于缺乏文化课程和考核制度,其学历不为社会所承认。对此,蒋南翔提出,“今后的党校学习,必须经过入学考试、毕业考试、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才能毕业。而考试合格通过后,二、三年制的学员相当于国民教育的研究生毕业,两年制的文化进修班学员相当于大专毕业。另外学习成绩优异者,还可以通过博士和硕士课程考核和论文答辩,分别获取相应的学位。”
  蒋南翔关于党校教育正规化理论的提出,既是对我党几十年干部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改革开放对干部素质提高的必然回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教学改革的号角吹响时,教师们的职能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着多种角色的方向进行转变。在这种教育发展的
自杀免责书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不过这一免责书通常出现在保险领域,在大学新生报到的那一刻与学生签訂此类免责条例则显得颇为另类。  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谈一下学校在此类问题中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我国现行民法确定民事侵权行为人身伤害责任的归责原则有三种: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具体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就要看学校是否履行了国家的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如果因过错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
为了在Ti6Al4V表面加工不同的微结构,改变其润湿性,使其表面具有超疏水性,采用纳秒光纤脉冲激光对Ti6Al4V表面进行了微加工,研究了脉冲能量密度和扫描间距对点阵、线阵及网格
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表现为强烈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就个体而言,具体表现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我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潜在的个人发展机会和良好的
对农村居民点发展优势进行评价,是科学规划整理农村居民点的必要前提。以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为研究对象,选取距道路距离、距建制镇距离、海拔、坡度、坡向、农村居民点面积,
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是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创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起着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文章基于区域经
变压器免维护呼吸器因其维护方便、故障率低以及低廉的运维成本,在电网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运行的绝大部分免维护呼吸器内部交流与直流电源并存,受限于内部狭
近期,两所高校被指生产“特供香烟”。两张烟盒的图片中,一张烟盒上写着“特色烟叶开发”,下面标有某农业大学LOGO及校庆字样,另一张烟盒则标注了学校名称。对此,涉事学校均予以否认,称这是校庆时用来纪念的实验品,以宣传学校的烟草专业,未进入流通领域。(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在“特供”盛行的当下,一些单位禁不住诱惑,纷纷玩起了“特供”,不仅违反了公平,更是有扰乱正常商品经营秩序之嫌。特别是作为大学,
[摘要]文章针对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办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以地方行业为背景,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框架平台;同时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计划的建设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机械专业 卓越工程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新(1977- ),女,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