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下的面娃娃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那鼎浩的名字在乌鲁木齐一天天响亮起来。一个普通平凡的面团到了他的手里,就能变幻成葡萄架下美丽的少女、打馕的俊朗男子、弹着热瓦甫的老艺人……他的面塑作品里都流淌着维吾尔族的生命律动,绚烂多姿的新疆生活在他手中以一种别致的样式再现。
  高价面娃娃
  春节临近,在那鼎浩位于乌鲁木齐北京路上的工作室里,不断有人前来预订新年礼品。这是那鼎浩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从构思出以“百猴献寿”为主题,到反复调整出最佳呈现效果,那鼎浩与学生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塑造了满工作室的“猴宝宝”。与往年一样,这些年味十足的面塑作品很快就被顾客一抢而空。
  不过,这样的作品对于那鼎浩的面塑手艺来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他的另一处工作室位于七坊街创意产业园区。小小的空间并不敞亮,但细致地观赏这里陈列的面娃娃,你能感受到姑娘脸上的长睫毛像是在闪动,男子手中的烤馕似乎也闻得到香味。
  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些面娃娃的价格。问及这些作品的单价为何动辄上万元?40岁的那鼎浩显得有些腼腆和不好意思。6年前工作室成立之初,客人来询问一个西瓜巴郎(小伙子)的作品价格。面对这个乒乓球大小的作品,那鼎浩心里也没数,只觉得一件作品从打腹稿、画样稿,到揉面、染色,捏塑完成,需要耗费好多心血。于是,他一咬牙说:“200块。”客人反倒觉得很惊讶,二话没说就掏钱买走了。
  那鼎浩将这件事情说与母亲听,母亲很欣慰:面粉的价值不高,做一件小型面塑也用不了多少面,相比街头巷尾那些以面塑为生的小摊贩,儿子的第一件作品就能卖到200元,是个非常不错的开始。不过,街头游摊并不是那鼎浩想要的形式,艺术创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换算,他也觉得有些不妥。但是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他暂时未想到好的方向,只好先潜心于创作。
  细致入微的风格注定了那鼎浩的作品产量不高,但售出的速度却越来越快,展架上长期空空如也的状态也让那鼎浩犯了难。涨价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控制方式,但是涨到多少才算合适?那鼎浩使了使劲,从600元到1 000元,再到现在一件精致的作品售价大概在10 000元左右。尽管每次向顾客说出价格时都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那鼎浩终于在制作周期和售卖速度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在为自己带来一定收入的同时还能存下一些满意的作品,这样的状态让他感到很满足。
  在新疆生根的山东面塑
  在面塑上遇到的问题,那鼎浩都喜欢跟母亲分享,因为母亲不仅是他最忠实的“粉丝”,也是他面塑技艺的启蒙老师。
  那鼎浩母亲的面塑手艺传承于他的曾外祖母,属于传统的山东面塑,也算世代相传。当那鼎浩还是小那的时候,逢年过节,母亲用制作祭祀贡品剩余的面团为他捏出的老虎、兔子,总会成为他向小伙伴们炫耀的“宝贝”。小孩子的天性使然,那鼎浩也学着母亲有模有样地捏面人。但由于配方不对,第一次费尽心思做出的面塑第二天就变得惨不忍睹。那鼎浩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这也促成了他日后对面塑技艺的钻研和创新。
  首要面对的就是新疆的干燥气候。为了研究出妥善保存面塑作品的办法,避免出现开裂、褪色、掉粉等现象,那鼎浩和母亲从面粉的比例、加入的辅料等方面,对配制面团的“家传秘方”进行了调整。“用的面可称为‘三七分’,就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传统的面塑是用蜂蜜来进行保湿和保持柔韧度,但加入蜂蜜会让面团呈现出淡淡的米色。我们用甘油来代替蜂蜜,这样配出来的白色就非常准确。”
  解决了面团问题,那鼎浩又开始潜心钻研面塑的塑造技艺,最困难的环节就是人物的神情。“点睛之笔可以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败。能够通过面塑人物的眼睛来读懂它的内心,或喜悦、或悲伤,这样的作品才算是佳品。但面塑又是静物,所以很不好把握。”
  本想询问他究竟是怎样做到形神兼备的,但那鼎浩说自己嘴拙不善表达,就直接演示起来。他揪起一个面团,三两下就做出了一个小人偶。人偶脸部经过简单的捏、刮、点、划,瞬间栩栩如生。其间并未发现特别之处,或许只能说他天赋异禀吧!
  鲜活的新疆风情
  谈及那鼎浩的面塑,就不得不说说其中浓郁的新疆风情,最为惊艳的就是那件名为《十二木卡姆》的作品。
  那是一次前往木卡姆宴会厅就餐的经历,餐厅楼梯间的油画灯箱吸引了那鼎浩的目光。新疆少数民族画家哈孜·艾买提的巨幅油画《木卡姆》,展现了维吾尔族音乐会的盛大场面。那鼎浩专注于油画中每个演奏者如痴如醉的神情,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逐渐清晰:他决定用面塑的形式来重现这一场景。
  这个想法一出,那鼎浩就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与大力支持。父母一边帮他查找资料,一边帮他用竹签削制演奏木卡姆的乐器。而他则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画面上的人物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塑造。历经半年,那鼎浩终于完成了这件得意之作,并获得深圳文博会“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
  维吾尔族人立体的脸部轮廓本就为那鼎浩的面塑加分不少,而极为细腻的人物神情刻画则成为了这些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为了能更加准确地表现新疆的风土人情,那鼎浩经常去南北疆等地采风,寻找创作灵感。采摘葡萄的吐鲁番少女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就有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只有一张毛巾、一个洗手壶、一把剃刀的简易理发摊,生意却非常兴隆,他便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乡村美发师》;还有《三桥烤肉》《山西巷那时候的事》《和田姑娘》等太多带有新疆元素的鲜活画面,都被那鼎浩以面塑的形式定格。
  面人世界里的修身养性
  因为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精湛的面塑技艺,那鼎浩的工作室里先后来了近200人跟他学做面塑,厨师、老师、记者、销售……各个行业的都有。有的当作爱好,有的作为职业,而在这之中有位做记者的学生是那鼎浩工作室里的常客。“他在面塑上的天分并不高,但非常爱学。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时,他总会来我这里,完全投入地做一件作品,用不了多久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变得很平和。”
  在那鼎浩看来,面塑和其他手艺一样,可以修身养性。所以,当新疆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荣誉一一落到那鼎浩头上时,他的内心依然没有改变。
  但是在面塑技艺的传承上,那鼎浩觉得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塑历史悠久,但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塔城等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人们对它并不了解。有人说是橡皮泥,有人说是泥人,还有人说这是塑料娃娃。”所以,除了在工作室里进行创作,那鼎浩也会在新疆做一些面塑知识普及,展示简单的制作工艺,讲解面塑所用的原材料;一些学校会邀请那鼎浩去给学生们上面塑课,许多家长也会让孩子跟着他学习,让小朋友从小就接触并爱上这门手艺;除了高端精品,那鼎浩和他的学生还会制作一些造型简单可爱,价格亲民的面娃娃,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也能够体验到面塑之美。逢年过节、遇上市集,还常常会看见那鼎浩在街头摆个小摊,展示自己的面塑手艺。因为在他看来,一项古老的艺术如果想流传下去,就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
其他文献
长沙“老口子”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起个早,熟门熟路地往学宫门背街上走。老远,就看见陈叔在油锅前忙碌,一边擀面,一边翻动着锅里的面团。彭姨则在一旁给客人打包、上桌。看见常来的“老口子”,不用问,早早就把油货准备好。而那些刚发现“新大陆”的客人,则会在店前踌躇,犹豫着吃什么?其实,吃什么,在陈叔的店里真不是问题。因为几十年来店里的黑板上就只写着三个品种:香油饼、扇形馓子和甜酒冲蛋。眼见着旁边的“老口子
杨越晴就像一团海绵,努力吸收各种知识,从内向的高中生,成长为受全世界瞩目的设计师,在设计舞台上树立个性鲜明的旗帜。  在三个月前的“上海时装周·2015春夏时装发布会”上,杨越晴与女装设计师品牌TNC group的合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杨越晴设计的饰品第一次在国内正式亮相。设计灵感来自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永恒的记忆”。杨越晴将作品命名为“融化的珠宝”,采用铜镀黄金,将传统珠宝做出了融化流
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灵山梵宫被誉为“东方大教堂”。殿内墙壁上彩色的琉璃,精美绝伦的壁画,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穹顶上规模宏大、如梦似幻的木雕装饰,绝对是梵宫的神来之笔。  值得注意的是,灵山梵宫建成于2008年,并非古代建筑,里面的所有装饰,体现的都是现代工匠的水平。当下,致力于木雕工艺品制作的企业很多,技艺也不亚于古代,但把木雕运用于装饰的专业团队并不多,能够承揽梵宫这样大的工程,并且出色完成的,就更
老去的旧舍,重修新筑,未必是焕然一新,也许是找回它最初的模样。  是否觉得自己的房子老旧得已经跟不上潮流?  是否想让自己的老房子看上去更加清新大方?  又或者想要寻一间老屋,做成人见人爱的工作室?  老屋改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重新布局、重新规划、重新打造,需要更多的创意、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投入……毕竟,不管当初,还是如今,都有自己特殊的味道,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且看上海、北京、成都三座城市
手工业的兴盛,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而手工企业的壮大,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榜样企业,成就更多的榜样企业!    中国工艺礼品和手工DIY蓬勃发展,但反观整个行业,仍存在种种问题:  产品守旧且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工艺与设计脱节,研发力度不够;  市场认知度低,缺乏品牌意识;  产品定位不明晰,店面业绩糟糕……  这些问题困扰着工艺礼品和手工DIY企业的经营者。  手工业的兴盛,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2014年8月29日,上海国际礼品、工艺品展览会现场,一套金油滴茶罐、茶盏被日本茶道专家宗一以100万元人民币高价购走。这个价格,刷新了此前一套金油滴建盏卖出45万元的纪录。9月中下旬,中央电视台展开“寻宝在建阳”活动,又给建盏添了一把火。  建盏,这个因斗茶而生,因斗茶而亡,兴于两宋,明朝停烧,生命不足500年的瓷器,再次以高傲的姿态,走进饮茶人的眼帘。不禁让人想起《世界茶经》对建盏的评价:一种
《梅花三弄》东晋“笛圣”桓伊所作。梅花之调,高妙绝伦。  《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  《平沙落雁》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其意在“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鸥鹭忘机》宋代刘志方所作,寓意海鸟飞翔海空,混忘心机,曲意隽永。  《广陵散》嵇康擅弹此曲,现在琴家所弹奏的《广陵散》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胡笳十八拍》一说为蔡文姬所作。唐代著名琴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让人们世代相承、曾经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手工制品等文化形式,被冲击得支离破碎。这些传承几百上千年的文化生活智慧,组成了我们当今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留存,就是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  前些年提及非遗,人们不是一脸茫然,就是扼腕叹息。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演进,大多数人从未坐在乡间的戏台下听过曲,没有亲手剪过窗花,没有见
2015年3月4日下午7时,“心手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巴黎艺术展在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盛大开幕。开幕仪式上,以中国古代皇家首饰技艺制作的潮宏基花丝博物馆臻品花丝如意等三件珍贵展品被特别赠予法国艺术家协会 (La Maison des Artistes),作为中法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友好见证。  本次展览回顾了文化公益组织稀捍行动成立两周年来三个长线保护项目花丝镶嵌、傣纸、羌绣的项目成果。在
祭祖│杭州建德大慈岩镇新叶村│农历三月三  经过《爸爸去哪儿》的“金手指”,新叶村明显比从前热闹了许多。只是眼下初春,江南阴冷,游客并不多。天还未亮,我们便起床,赶着去南塘。因为塘边的有序堂是宗祠,也是全村的中心,盛大的三月三祭祖活动便是从这里开始。2015年是十年一遇的“大年”,由崇义派执掌。祭祖活动比往年隆重许多。  南塘边的房屋均是粉墙黛瓦,明显的江南徽派建筑风格。与往常不同的是,家家户户门